陳士鐸

《辨證奇聞》~ 卷九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九 (19)

1. 痰證

然健脾助胃藥多燥烈,肺津未生,反增其火。必須潤肺中大補腎水,水足金養,子富母自不貧。且肺氣每夜藏於腎,前因腎涸,難迎不速之客,肺見主貧,半途必返,腎見肺金之燥,出其涸竭之水以濟。夫水不足,火自旺。肺不敢受,於是不變津而變痰。此痰本不欲上升,無如上焦火旺,津液干,又取給於痰,暫救嗌燥,故咯而上升。

迨痰升,二火斗,而嗽又生矣。用,潤燥飲,:麥冬、熟地一兩,蘇子、甘草、天冬、人參一錢,白芥子二錢,桔梗三錢,棗皮五錢,北味五分。十劑全愈。用二冬潤肺,熟地、棗皮補腎,人參、五味益氣,氣旺尤易生津。又恐過於補腎而不走肺,又加升提,使益肺多於益腎。

然參以助燥,更入蘇子、甘草調和上焦,同白芥子以消膜膈痰,又不動火以增燥,何有咳痰之患。

小兒痰氣壅阻,竅隧不開,手足冷逆如風症,人謂慢脾風,誰知脾虛痰盛乎。小兒以脾健為主,脾不旺,水穀盡變為痰。痰盛,經絡痰結,竅隧閉塞,氣即不能展舒。手足者,脾所屬也,脾既不能舒,何能運動乎手足,故逆冷,非外風中也。風性動且急,使真有風,暴急莫當,安有微緩舒徐?無奈世人巧名慢脾風,制牛黃、犀角、蛇、蠍等藥,至殺兒如草,惜哉!使用健脾,少佐祛痰,則無兒不活。

用,健脾開涎散,:人參、花粉五分,茯苓、白朮、苡仁二錢,陳皮、乾薑二分,砂仁一粒。三劑全愈。此方健脾消痰與六君同。然六君用半夏,未免耗氣,此方專利脾濕,又通氣溫中,更勝六君。倘用之治小兒痰,何致小兒夜泣於九泉。

老痰結成黏塊,凝滯喉間,咽不下,吐不出,人謂肺氣不清,誰知肝氣甚郁乎。此必成黃穢色,蓋留於膜膈之上也。老人虛人最多,非舒發肝氣斷難消,然徒舒肝氣,不大補肝血,則脅間之燥不能除,膜膈之痰不能化。然肝血,腎所滋也,補肝必須補腎,但補腎不兼消痰,則所輸之水適足以資盜糧。

用,潤燥破痰湯,:白芍一兩,香附一錢,青黛五分,花粉、白芥子二錢,玄參五錢,茯苓、山藥三錢。四劑老痰盡消。此肝腎兩補,既無助燥,又鮮增濕,肝氣宣,肝血養,則肝火不聚於胸中,自老痰不凝於脅內。但老痰最難速效,須多服,不可責近功。

痰在膈上,大滿大實,氣塞不伸,藥祛不下,人謂邪在上,誰知邪在下乎。夫上病宜療下,何古人用上治吐法而能愈乎?此一時權宜也。世遵張子和,一見滿實便用吐,誰知儘可不吐哉。凡滿實下之自愈,但下不同耳。下乃祛入胃中,非祛入腸中。痰涎上壅,原胃火盛,瀉胃火,自見胃氣之不足,胃無滿實,膈中無滿實,又何能重滿重實哉?必痰氣盡消,盡落胃中矣。何必湧痰上吐,損傷胃氣,使五臟反覆哉。

白話文:

痰證

然而健脾助胃的藥物大多燥烈,肺部津液尚未生成,反而增加了內火。必須滋潤肺部,大補腎水,腎水充足,則腎精充足,就像母親富裕,孩子自然不貧困。而且肺氣每夜都藏於腎臟,先前腎臟虧虛,難以迎接外邪入侵,肺氣見腎虛弱,便半途而返,腎臟見到肺金之燥,便將其自身匮乏的水分供給肺臟。如果水分不足,火就會旺盛,肺臟不敢承受,於是津液不能正常生成,反而轉化成痰。這痰本不想上升,只是因為上焦火旺,津液乾燥,又從痰液中攝取水分暫時緩解咽喉乾燥,所以痰液會咳出並上升。

等到痰液上升,兩種火氣交戰,咳嗽也就產生了。治療方法是使用潤燥飲:麥冬、熟地各一兩,蘇子、甘草、天冬、人參各一錢,白芥子二錢,桔梗三錢,棗皮五錢,五味子五分。服用十劑即可痊癒。此方中,二冬潤肺,熟地、棗皮補腎,人參、五味子益氣,氣旺則更容易生津。又擔心過度補腎而不能引導藥力上達肺部,所以加入升提的藥物,使益肺多於益腎。

然而人參容易助長燥熱,因此加入蘇子、甘草來調和上焦,再用白芥子來化解痰膜,又不增加燥熱,這樣就不會有咳痰的困擾了。

小兒痰氣阻塞,竅道不通,手腳冰冷,如同風症,人們稱之為慢脾風,卻不知是脾虛痰盛。小兒以脾胃強健為主,脾胃不旺盛,水穀精微就會都變成痰。痰盛則經絡阻塞,竅道閉塞,氣機就無法舒暢。手腳是脾經所屬,脾胃功能失調,手腳怎麼能活動呢?所以手腳冰冷,並不是外感風寒。風性善動而急,如果真是風寒,症狀會非常急劇,怎麼會是緩慢的呢?可惜世人誤以為是慢脾風,便用牛黃、犀角、蛇、蠍等藥物治療,結果像割草一樣殺死孩子,實在可惜!應該使用健脾的藥物,少佐一些祛痰藥物,這樣就不會有孩子死亡了。

治療方法是使用健脾開涎散:人參、花粉各五分,茯苓、白朮、薏苡仁各二錢,陳皮、乾薑各二分,砂仁一粒。服用三劑即可痊癒。此方健脾消痰與六君子湯相似。但六君子湯用半夏,容易耗氣,而此方專治脾濕,又溫中通氣,更勝於六君子湯。如果用此方治療小兒痰證,就不會讓孩子夭折了。

老年人痰液結成黏塊,凝滯在喉嚨,咽不下,吐不出,人們認為是肺氣不清,卻不知是肝氣鬱結。這痰必然是黃穢色的,粘附在膈膜之上。老年人和虛弱的人最多見此症,必須疏解肝氣才能消痰,但單純疏解肝氣,而不大補肝血,則脅肋的燥熱不能消除,膈膜上的痰液也不能化解。而肝血,是由腎臟滋養的,補肝必須補腎,但補腎而不兼消痰,則輸補的水分只會加重病情。

治療方法是使用潤燥破痰湯:白芍一兩,香附一錢,青黛五分,花粉、白芥子各二錢,玄參五錢,茯苓、山藥各三錢。服用四劑,老痰即可消除。此方補益肝腎,既不會助長燥熱,也不會增加濕氣,肝氣疏通,肝血充盈,則肝火不會聚集在胸中,老痰自然不會凝滯在脅肋。但老痰最難速效,需要多服用,不可苛求速效。

痰在膈膜之上,壅盛阻塞,氣機不通,藥物難以清除,人們認為邪氣在上,卻不知邪氣在下。上病下治,古代名醫也曾使用上治下吐的方法而痊癒,這只是權宜之計。世人遵從張子和的醫理,一看到壅盛便用吐法,卻不知很多情況根本不需要催吐。凡是壅盛而自愈者,只是下達的部位不同而已。下達是指祛除進入胃中的痰濁,而不是祛除進入腸中的。痰液壅盛,本是胃火盛,瀉去胃火,則胃氣不足,胃中就不會壅盛,膈中自然也不會壅盛,怎麼還能再次壅盛呢?必然是痰氣都消除了,都下降到胃中了。何必催吐,損傷胃氣,使五臟受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