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奇聞》~ 卷九 (18)
卷九 (18)
1. 痰證
四劑全愈。方名散痰,實散肺邪。痰因邪結,邪散痰將安結?痰涎化,肺氣無傷,不勝於吐法損脾胃乎。是表散之功足尚也。
寒氣入胃,結成寒痰,日嘔吐,人謂寒痰在胃,誰知胃氣之虛寒結為痰乎。凡人胃氣旺,水穀化為精,原無痰之在胃,惟胃虛,僅消穀不能消水,水積為痰。然胃所以虛者,火衰也。火無火生不能制水,故水不變精而變痰。然胃自寒,水且變痰,況外邪又侵乎。內外寒合,自然痰涎日多,下不化,必上湧而吐,祛寒可緩乎?惟祛胃寒,必補心火,火旺土堅,何痰不化。用,六君子湯,加味治。
人參、茯苓三錢,白朮五錢,二陳一錢,甘草三分,肉桂二錢。六君補脾胃之聖藥。胃病治脾,脾胃相表裡,脾健胃更健。肉桂上補心火,下尤補腎火。心火旺而胃溫,腎火旺而脾熱,脾胃兩熱,寒痰立消。
熱氣入胃,火鬱成痰,痰色黃穢,敗濁不堪,人謂熱痰作祟,誰知胃火未消乎。胃火盛由胃土衰,胃土衰,外熱犯之必相宜,何反化為痰?蓋胃衰,水不化精以潤土,土氣大幹,必索外水以相救,水多火勝,不能相化,胃郁不伸,胃火亦摶結不發,痰何能消?必變為黃穢敗濁矣。
然法不必治痰,補胃虛,少加散火抒郁,則胃復強,消痰更易,用,疏土湯,:白朮、茯苓五錢,乾葛、柴胡、陳皮五分,人參一錢,甘草三分,花粉三錢,竹葉三十片,甘菊二錢。四劑全愈。此補胃重,瀉火輕,以火鬱之痰,原未嘗大旺。故補胃而火可散,散火鬱自解,況加柴胡、乾葛,郁開痰豁,必至之勢。
感雨露或地濕,致變痰,或為痰飲,支節痠痛,背心疼,臍下有悸,人謂濕痰成病,誰知脾氣之濕,以助濕乎。夫脾最惡濕,必得腎火燥之,則汙泥始成膏壤,而後水入脾中,散精無留伏,惟腎火衰,不能生脾,而脾愈濕,土濕自成痰,又加天地水氣兩相感召,則濕以添濕,痰更添痰,遂成滔天之勢。法補腎火生土,而補火仍於補脾藥中用之,則火無亢炎,土自健順。
用,五苓散,治之。白朮、茯苓一兩,豬苓、半夏三錢,澤瀉、肉桂二錢。四劑全愈。五苓利水神藥。肉桂即溫命門火,更能引濕痰化水,盡趨膀胱。尚恐舊痰去新痰又生,故加半夏消之,助苓、術醒脾,尤易奏功。土生火中,火旺土內,一方兩得,脾腎兼補,五苓是也,豈僅利水哉。
陰虛枯槁,肺困乏,嗌塞喉干,咯痰動嗽,人謂肺虛,誰知肺燥乎。夫夏傷熱,秋必病燥,是燥必成於熱。肺金最畏火炎,夏火盛,即宜發燥,何待火退金旺反燥乎?不知金畏火刑,出肺中之液,僅敵火氣之炎,迨火令既過,金無所畏,不足之氣形,轉難濟肺氣之乏,必求外水止渴,然外水入胃不入肺,且肺氣燥,肺難自顧,何能下生腎水,腎日降取給,肺且益燥,咳嗽吐痰生。法宜補土生金。
白話文:
痰證
四劑藥就治好了。這個方子名叫散痰,實際上是散去肺部的邪氣。痰是因為邪氣凝結而成,邪氣散了,痰自然也就消了。痰液化掉,肺氣不受損傷,難道比用吐法傷脾胃更好嗎?這說明表散之法功效尚可。
寒氣入侵胃部,結成寒痰,每天都嘔吐,人們以為寒痰在胃裡,卻不知是胃氣虛寒凝結而成痰。一般人胃氣旺盛,水穀能化為精氣,本沒有痰在胃裡,只有胃虛,才能消化穀物卻不能消化水分,水分積聚就成了痰。然而胃之所以虛弱,是因為胃火衰弱。火衰弱,就不能生火來制約水分,所以水分不能轉化為精氣而變成痰。而且胃本身就寒冷,水分容易變成痰,更何況還有外邪入侵呢?內外寒邪結合,自然痰液越來越多,往下不能化解,必然向上湧出而嘔吐,祛除寒邪可以緩解嗎?只有祛除胃寒,必須補益心火,心火旺盛,脾土強健,哪還有痰化不了呢?用六君子湯加味治療。
人參、茯苓各三錢,白朮五錢,二陳一錢,甘草三分,肉桂二錢。六君子湯是補益脾胃的良方。治療胃病要從脾入手,脾胃相表裡,脾健則胃更健。肉桂上補心火,下還能補腎火。心火旺盛則胃溫暖,腎火旺盛則脾熱,脾胃都溫熱了,寒痰自然就消除了。
熱氣入侵胃部,火鬱結而成痰,痰色黃濁,敗壞不堪,人們認為是熱痰作祟,卻不知是胃火未消。胃火旺盛是因為胃土虛弱,胃土虛弱,外來的熱邪入侵就很容易與之結合,為什麼反而化為痰呢?因為胃虛弱,水分不能化為精氣滋潤脾土,脾土乾燥,必然向外尋找水分來救急,水分多了,火盛了,不能相互化解,胃氣鬱結不通,胃火也鬱結不發,痰怎麼能消除?必然變成黃濁敗壞的痰液了。
然而方法不必直接治療痰,只要補益胃虛,少加一些散火疏通鬱結的藥物,胃就能恢復強健,消除痰液就更容易了。用疏土湯:白朮、茯苓各五錢,乾葛、柴胡、陳皮各五分,人參一錢,甘草三分,花粉三錢,竹葉三十片,甘菊二錢。四劑藥就治好了。這個方子側重補益胃氣,瀉火輕微,因為火鬱之痰,本來就沒那麼旺盛。所以補益胃氣就能散火,散去火鬱,痰自然就解除了,何況還加了柴胡、乾葛,疏通鬱結,化痰開竅,必然奏效。
感受風雨或地濕,導致痰變,或者成為痰飲,肢體酸痛,背部疼痛,臍下悸動,人們認為是濕痰導致疾病,卻不知是脾氣的濕邪作祟,加重了濕邪。脾最怕濕邪,必須依靠腎火來乾燥它,才能使污泥變成肥沃的土壤,然後水進入脾中,散布精氣,不會停滯積聚。只有腎火衰弱,不能滋養脾土,脾反而更濕,濕土就會形成痰,再加上天地水氣相互感應,濕邪更加濕邪,痰更多添痰,就會形成非常嚴重的局面。方法是補益腎火來滋養脾土,而補益腎火也要在補益脾的藥物中使用,這樣火就不會過盛,脾土就能自然強健順利。
用五苓散治療。白朮、茯苓各一兩,豬苓、半夏各三錢,澤瀉、肉桂各二錢。四劑藥就治好了。五苓散是利水的神藥。肉桂溫暖命門之火,還能引導濕痰化為水液,排出膀胱。仍然擔心舊痰去了又生新痰,所以加了半夏來消除它,幫助茯苓、白朮醒脾,更容易奏效。脾土生火,火旺則土強,一舉兩得,既補益脾又補益腎,五苓散就是這樣,豈僅僅是利水而已。
陰虛枯燥,肺氣虛弱,咽喉阻塞乾燥,咳嗽痰多,人們認為是肺虛,卻不知是肺燥。夏天受熱邪侵犯,秋天必然得燥邪之病,這燥邪必然是由熱邪引起的。肺金最怕火熱,夏天火盛,就容易導致肺燥,何必等到火退金旺才出現燥邪呢?不知道金畏火刑,消耗肺中的津液,來抵抗火熱的侵襲,等到火熱之氣消退,金氣無所畏懼,但不足之氣,反而難以補充肺氣的虛弱,必然向外求水止渴,然而外水進入胃裡卻進不去肺,而且肺氣乾燥,肺自身難以調護,怎麼能滋生腎水呢?腎水日夜下降供給肺,肺反而更加乾燥,咳嗽吐痰就產生了。方法應該補益脾土來滋生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