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奇聞》~ 卷九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九 (17)

1. 痰證

法須舒肝鬱,佐消痰利水,隨手奏功。用,開痰飲,:柴胡、半夏、甘草、炒梔仁、陳皮、薄荷一錢,枳殼三錢,蒼朮二錢,茯苓五錢。不必五劑。方專解肝鬱,郁舒火散,木不剋土,肝無鬱火,自不上引痰涎之閉,寧有水停脅下,增人痛滿哉。

水泛為痰,涎如清水,入水即化,人謂腎中痰,誰知腎寒精變為痰乎。心肝脾肺痰,可於補中用攻,獨治腎痰須純補,不可少間攻痰。蓋腎痰乃純陰之水,陰火非陽火不能攝。陽火,水中火也。陰水泛而火微,陽水旺而火伏,大補腎火,痰自降矣。用,八味地黃湯,:熟地、茯苓一兩,山藥、棗皮五錢,澤瀉、丹皮三錢,肉桂二錢,附子一錢。一劑痰消。

治腎痰未有勝於此方者。倘執方以概治痰症,又斷不可。蓋痰非腎泛,則痰為外邪,惟腎水上泛,實效如響。然必茯苓與熟地分兩同重,則腎水歸源,三焦之濕氣盡化,萬勿執仲景原方,謂茯苓不可多用,故表之。

吐痰純是白沫,咳嗽不已,日輕夜重,人謂肺火痰,誰知腎熱火沸為痰乎。此陰虛火動,大約成於癆瘵居多,古謂吐白血也。其痰如蟹涎,不已,必變如綠涕,即癆瘵成,不可救也。然癆瘵吐白沫,是腎絕候也。亦有未成癆瘵,陰火初動,開手成此痰,與癆瘵已成若天壤,何可不救。

然一味治痰,不治腎中之陰,不至成癆瘵不止。夫火沸為痰,成於腎火太旺,火旺水乃沸,不知火旺極由於水衰極。腎有補無泄,補水鎮陽,不可用瀉陽以救陰。倘輕用知、柏,毋論火不息,痰不消,且擊動其火,以變癆瘵。法補水逐痰,痰消於烏有。用,定沸湯,:熟地二兩,棗皮、麥冬、茯苓、山藥、玄參一兩,北味二錢,白芥子三錢。

二劑,火沸之痰不知去矣,連服十劑,不可見二劑效止服。蓋火沸之痰,實本陰虛,非多服補陰之藥,則陰不能大長,火不能急散。幸人勿輕棄。

偶感風,鼻塞咳嗽,吐痰黃稠,人謂痰塞胸膈,法宜吐,誰知風邪閉於肺乎。古有謂用吐而效者,以肺氣閉塞,得吐則發越而氣可開,謂吐有發越之義也。然必大滿大實始可用,如瓜蒂散湧出其痰。若鼻塞咳嗽,吐痰黃濁,非大滿大實可比,何必輕用吐法。不宜吐而吐,必損胃氣。

胃傷肺亦傷,肺胃兩傷,舊疾去,新痰復生,吐必一而再,再而三,至三吐,必不可救矣。毋論虛不可吐,即實亦不可輕吐,以吐必須守戒,五臟反復而氣未復,一犯戒,變症蜂起。況肺邪閉塞之痰,亦易表散。蓋肺閉塞於風邪,非閉塞於痰。散邪肺氣通,肺通痰自化,王道平平,吐乃霸道,不可常用,慎勿謂吐神於表散而盡用吐也。用,散痰湯,:桔梗、茯苓三錢,紫蘇、半夏二錢,麥冬五錢,黃芩、甘草、陳皮一錢。

白話文:

痰證

治療肝鬱導致的痰證,需先疏肝解鬱,再佐以消痰利水,療效迅速。方劑:開痰飲(柴胡、半夏、甘草、炒梔仁、陳皮、薄荷各一錢,枳殼三錢,蒼朮二錢,茯苓五錢)。不必服用五劑即可見效。此方專解肝鬱,鬱氣消除,肝火自散,肝木不再克伐脾土,肝火不再上炎,自然不會阻塞痰涎,更不會導致水停脅下,造成腹痛脹滿。

痰飲若如清水般稀薄,人稱腎痰,其實是腎寒導致精氣轉化為痰。心、肝、脾、肺之痰,可用補中兼攻的治療方法,但腎痰必須純用補法,不能間雜攻法。因為腎痰是純陰之水,陰火非陽火無法收攝。陽火,即水中的火。陰水泛濫而火氣微弱,陽水旺盛而火氣潛伏,需大補腎火,痰自會消退。方劑:八味地黃湯(熟地、茯苓各一兩,山藥、棗皮各五錢,澤瀉、丹皮各三錢,肉桂二錢,附子一錢)。一劑即可見效。

治療腎痰,尚無方劑勝過此方。但不可一概而論,用此方治療所有痰證。因為痰證若非腎水泛濫所致,而是外邪所引起,則此方無效。只有腎水上泛之痰,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此方茯苓與熟地用量必須相同,才能使腎水歸元,三焦濕氣盡化。切勿拘泥於張仲景原方,認為茯苓不可多用。

若吐出的痰全是白沫,咳嗽不止,日輕夜重,人們認為是肺火痰,其實是腎熱導致火氣沸騰而形成的痰。這是陰虛火動,多因肺癆所致,古稱吐白血。若痰如蟹涎,久治不癒,必會轉變為綠色膿涕,則肺癆已成,不可救治。但肺癆患者吐白沫,是腎氣衰竭的徵兆。若尚未成肺癆,只是陰火初動,開始出現這種痰,與肺癆已成者差距甚遠,仍可治療。

單純治療痰證,而不調理腎中陰氣,則容易發展成肺癆。火沸成痰,源於腎火過旺,火旺則水沸,卻不知火旺到極點,是因水衰到極點。腎虛應補而不瀉,應補水鎮陽,不可用瀉陽方法來救陰。如果輕易使用知母、黃柏,不僅火氣不息,痰也消不掉,反而會加劇火勢,導致肺癆。應採取補水逐痰的方法,痰自會消失。方劑:定沸湯(熟地二兩,棗皮、麥冬、茯苓、山藥、玄參各一兩,北五味二錢,白芥子三錢)。

服用二劑,火沸痰即可消失。連服十劑,不可見效二劑即停藥。因為火沸之痰,根本在於陰虛,非服用大量補陰藥物,陰氣不能大增,火氣不能迅速散去。希望世人不要輕易放棄此法。

偶感風寒,鼻塞咳嗽,吐痰黃稠,人們認為是痰阻塞胸膈,宜用吐法治療,其實是風邪閉阻於肺。古人用吐法而有效的,是因為肺氣閉塞,吐出痰液後,氣機得以疏通,認為吐法有疏通氣機的作用。但必須是胸中飽滿實滯才可使用,如瓜蒂散之類的峻下之劑。若只是鼻塞咳嗽,痰黃濁,並非大滿大實,何必輕易使用吐法?不宜吐而吐,必傷胃氣。

胃傷則肺亦傷,肺胃兩傷,舊疾痊癒,新痰又生,吐法必一而再,再而三,三次吐後,必不可救。無論虛實,都不宜輕易使用吐法,因為吐法必須遵守戒律,五臟氣機尚未恢復,一犯戒律,則病症複發。況且肺邪閉塞所致的痰證,也容易表散。因為肺部閉塞是因風邪,而非痰濁阻塞。散去風邪,肺氣通暢,則痰自會化解,這是正道。吐法是霸道,不可常用,切勿以為吐法能疏通表邪,就濫用吐法。方劑:散痰湯(桔梗、茯苓各三錢,紫蘇、半夏各二錢,麥冬五錢,黃芩、甘草、陳皮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