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奇聞》~ 卷九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九 (16)

1. 痰證

終日吐痰,少用茶水則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人謂水在心,誰知火鬱於心乎。夫心最惡水,以水寒克心火耳。然心氣不虛,水之入胃,正足養心,水亦不敢直犯,惟心虛則火先畏水,水即乘其畏以相攻,火又恐水之入心,欲出其火以相煅,水乃益堅,火欲出而不得,火自鬱於內而氣不宣,故築動。短氣,非氣之真短也。

火與水戰,火正水之仇也,傷水惡水,又何疑乎。不可徒利水,必先消痰,消痰必損胃,胃氣損,心愈虛,水與痰終難去。必補心以生胃,散郁以利水,則火旺水不能侵,自不停於心下而變痰濕。用,勝水湯,:茯苓、白朮、半夏一兩,車前子、人參三錢,遠志、菖蒲、柴胡一錢,甘草三分,陳皮五分。四劑愈。

即六君之變也。補心散郁,心氣旺,火自通,火氣通,胃氣自旺,土旺自制水,何畏水攻心哉。

口吐涎沫,渴欲飲水,然飲又不多,仍化為痰而吐出,人謂水在肺,誰知肺氣熱乎。夫肺主氣,行營衛,布津液,周流一身,惟水入之,塞其氣道,氣凝不通,液聚不達,變涎沫。清肅之令失,金乃生火以自焚,故引外水以救火,然內火終非外水可息,外水亦非內火可消,故不化精液,仍變痰涎而上吐。法須清肺熱,不取給外水則水不入肺,涎沫解。

然金失清肅之令,實因心火克肺。肺因火侵,原思水相救,水乘而入,故欲解肺熱,必須清心炎。用,解炎湯,:黃連、神麯五分,花粉二錢,黃芩、桔梗一錢,麥冬一兩,茯苓五錢,甘草、陳皮三分。二劑愈,不必三劑。方清心肺熱,則上焦火不留滯。然痰氣過升,亦非所宜。

加茯苓下行膀胱,則火隨水走,其勢自順,既消痰,又降火,何至肺氣壅塞乎。且不損肺氣,所以痰易消,火易降也。

少氣身重,日吐清水清痰,人謂水在脾,誰知脾氣寒乎。脾為濕土,最惡水喜火。火衰則水旺,水衰則火旺。而脾無火則為寒土,土寒則水不能化於土中,土且凍於水內,即有微火,僅化水不能化津,但變痰不能變液。且火衰止可化上焦水,不能解下焦凍,此清痰、清水所以上吐不下行也。

水不行則濕流,四體乃重。必須利水消痰以燥脾土。然徒利徒消,究亦無益。蓋脾衰由於腎火弱,不補腎火,則釜底無火,無以長生,是必補脾又必補腎火,而土自燥,土燥濕自除。用,燥土湯,:茯苓、白朮一兩,肉桂、半夏二錢,人參三錢,故紙、益智仁一錢,山藥、芡實五錢,砂仁三粒。此方燥脾七,燥腎三,似重補脾,輕補腎。

不知脾喜燥,腎惡燥,使燥腎太多,則腎先損,何以益脾,惟此則腎無過燥之虞,脾轉受燥之樂,此用藥之妙也。

痰氣流行,脅下支滿,發嚏,輕聲吐痰,不敢重咯,人謂水氣在肝,誰知鬱氣在肝乎。夫肝藏血不藏水,宜水之所不到。然肝不鬱則已,鬱則血不藏,血不藏而予水以隙,水即乘隙以入肝,肝終不藏水,乃緊閉肝藏,水乃留伏肝外不散。肝因郁拈水,又因水愈郁,肝氣之逆何如乎?脅下正肝部,肝氣鬱,即無水侵,且有脹急之症,況水停脅下,安得不支滿。發嚏而痛者,以火鬱未宣,得嚏則火欲出而不得,故吊動而痛。

白話文:

痰證

整天吐痰,少喝水就覺得胸口堵塞,呼吸短促,噁心不想喝水,人們以為是水停留在心臟,卻不知是心火鬱結。心臟最怕水,因為水的寒性會克制心火。然而,如果心氣不虛,水進入胃部,正好滋養心臟,水也不敢直接侵犯心臟;只有心氣虛弱,心火才會先怕水,水就會趁機攻擊心火,心火又害怕水進入心臟,想把心火逼出來與水對抗,結果水反而更凝固,心火想出來卻出不來,心火鬱結於內,氣機不通,所以胸口堵塞。呼吸短促,並不是真正的氣虛。

心火與水交戰,心火是水的仇敵,傷害水、厭惡水,有什麼好奇怪的?不能單純利水,必須先消痰,消痰必然傷及胃氣,胃氣受損,心氣更虛,水和痰最終都難以去除。必須補益心氣以生養胃氣,疏通鬱結以利水,那麼心火旺盛,水就無法入侵,自然不會停留在心下而變成痰濕。使用勝水湯:茯苓、白朮各一兩,車前子、人參各三錢,遠志、菖蒲、柴胡各一錢,甘草三分,陳皮五分。四劑即可痊癒。

這是六君湯的加減方。補益心氣、疏通鬱結,心氣旺盛,心火自然通暢,心火通暢,胃氣自然旺盛,脾土旺盛就能制約水濕,又何必害怕水攻心呢?

口中吐出唾沫,口渴想喝水,但喝水不多,又化成痰吐出來,人們以為是水停留在肺部,卻不知是肺氣熱盛。肺主氣,運行營氣和衛氣,佈散津液,周流全身,如果水進入肺部,就會阻塞氣道,氣機凝滯不通,津液聚積不能到達全身,就變成唾沫。清肅之氣失調,金(肺)就會生火而自焚,所以想喝水來救火,但是內在的火氣終究不是外在的水能熄滅的,外在的水也無法熄滅內在的火,所以水不能化為精液,反而變成痰涎向上吐出。方法必須清瀉肺熱,不給予外在的水,水就不會進入肺部,唾沫自然會消失。

但是肺失清肅,根本原因是心火克肺。肺因為火邪侵犯,本來想藉助水來救治,水趁機進入,所以要解決肺熱,必須先清瀉心火。使用解炎湯:黃連、神麴各五分,花粉二錢,黃芩、桔梗各一錢,麥冬一兩,茯苓五錢,甘草、陳皮各三分。二劑即可痊癒,不必服用三劑。此方清瀉心肺之熱,上焦的火邪就不會停滯。但是痰氣過度上升,也不是好事。

加入茯苓下行膀胱,那麼心火就會隨著水向下走,其勢自然順暢,既能消痰,又能降火,又何至於肺氣阻塞呢?而且不傷肺氣,所以痰容易消除,火也容易下降。

少氣體重,每天吐出清水樣痰液,人們以為是水停留在脾臟,卻不知是脾氣虛寒。脾為濕土,最怕水,喜火。火衰則水盛,水衰則火盛。脾臟沒有火,就會成為寒土,土寒則水不能化於土中,土反而被凍結在水中,即使有微弱的火,也只能化水而不能化津液,只能變成痰而不能變成津液。而且火衰只能化解上焦的水,不能化解下焦的寒濕,所以清水樣痰液才會向上吐出,而不能向下排出。

水不能運行,就會導致濕邪流溢,四肢沉重。必須利水消痰以乾燥脾土。但是單純利水消痰,最終也是沒有益處的。因為脾虛是因腎火不足,不補益腎火,就像釜底沒有火,無法烹煮食物,所以必須補脾又必須補腎火,這樣脾土才能乾燥,濕邪自然消除。使用燥土湯:茯苓、白朮各一兩,肉桂、半夏各二錢,人參三錢,吳茱萸、益智仁各一錢,山藥、芡實各五錢,砂仁三粒。此方燥脾七分,燥腎三分,好像更注重補脾,輕微補腎。

不知道脾喜燥,腎惡燥,如果燥腎太多,腎先受損,怎麼還能益脾呢?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腎臟過度乾燥,脾臟才能得到乾燥的益處,這就是用藥的妙處。

痰氣流竄,脅肋部脹滿,打噴嚏,輕聲咳嗽吐痰,不敢用力咳嗽,人們以為是水氣停留在肝臟,卻不知是肝氣鬱結。肝臟藏血不藏水,本不應該有水停滯。但是肝氣不鬱結則已,鬱結則血不藏,血不藏就給水留下了空隙,水就趁機進入肝臟,肝臟本來就不藏水,於是緊閉肝臟,水就滯留在肝臟外面而不能散開。肝臟因為鬱結而留住水,又因為水而更加鬱結,肝氣逆亂該怎麼辦呢?脅肋部是肝臟的部位,肝氣鬱結,即使沒有水侵犯,也會出現脹滿的症狀,何況水停留在脅肋部,怎麼能不脹滿呢?打噴嚏還疼痛,是因為心火鬱結未宣泄,打噴嚏時,心火想出來卻出不來,所以牽動而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