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奇聞》~ 卷九 (10)
卷九 (10)
1. 內傷
憂思不已,加飲食失節,脾胃有傷,面黑,環唇尤甚,如飢,然見食則惡,氣短促,人謂內傷,誰知陰陽相逆乎。夫心肺居上焦,行營衛,而光澤於外;腎肝居下焦,養筋而強壯於內;脾胃居中焦,運化精微以灌注四臟,是四臟所仰望者,脾胃也。脾胃傷,四臟無所取資,脾胃病,四臟俱病矣。
今憂思不已,則脾胃氣結。飲食不節則脾胃氣損,勢必宜顯者反隱不彰,宜隱者反形不晦,陰氣上溢於陽中,黑色授著於面矣。口者,脾胃出入之路,唇為口之門戶,脾氣通於口而華於唇,今水侮土,故黑色著於唇,非陰陽相反而成逆乎?不惟陽明胃脈衰而面焦已也,是脾胃陰陽之氣虛,烏可不急救中州土。
用,和順湯,:升麻、炮姜五分,防風、白芷、甘草三分,黃耆、白芍、茯神三錢,白朮五錢,人參二錢。午前服,連十劑,黑色盡除,再十劑全愈。此補中益氣之變也。凡陽氣下陷用此方提之,倘陰氣上浮陽中,則此方以升散陰氣,皆奏功甚速。
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軟,發熱,小便白濁,脈虛大而數,人謂內傷,誰知思慮過度乎。君火,心火也;相火,膻中火也。膻中,手厥陰經,性屬陰,主熱,古以「厥陽」名,以其火不可遏也。越人云憂愁思慮則傷心。心氣傷,心血自耗,每欲寄權於心包,心包欺心弱,即奪權自恣。
法宜以水濟火。然火勢熾,用寒涼心氣益虛,激動焦焚之害。不如補心氣,大滋腎水,則心火寧,心包火自安。用,坎離兩補湯,:人參、生地、麥冬、山藥五錢,熟地一兩,菟絲子、炒棗仁、茯苓、白朮三錢,丹皮二錢,北味一錢,桑葉十四片。十劑愈。此心腎雙補,水上濟,心火無亢炎,自有滋潤。
譬君王明聖,權臣何敢竊柄,勢必奉職恐後,共助太平矣。
勞倦中暑,服香薷飲反虛火炎上,面赤身熱,六脈疾數無力,人謂暑未消,誰知內傷中氣乎。人正氣足,暑邪不能犯,今暑氣侵,皆氣虛招之也。然內虛發熱,不治虛安能祛暑。況夏月伏陰在內,重寒相合,反激虛火上炎,此陰盛隔陽。法宜補陽以退陰,然陰盛陽微,驟用陽藥入至陰,必扦格不入,必熱因寒用。
用,順陰湯,:人參、茯苓、白扁豆三錢,白朮五錢,附子、青蒿二錢,乾薑一錢。冷服,必出微汗而愈。方用薑、附未免太熱,與陰氣不相合,乃益青蒿之寒散,投其所喜,又冷服,使上熱得寒,不至相激,及至中焦寒除,熱性發,反相宜。
素虛,忽感風,遍身淫淫循行如蟲,或從左腳腿起,漸上至頭,下行右腳,自覺身癢有聲,人謂奇病,誰知內傷氣不足乎。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血周流,何至生病。惟其不行,皮毛間淫癢生矣。蓋氣血本不可止,不可止而止,非氣血虛,乃氣血之衰也。氣血大衰,皮毛焦,氣血少衰,皮毛脫。
白話文:
內傷
長期憂思加上飲食不節,傷了脾胃,導致面色發黑,嘴唇尤其明顯。雖然覺得飢餓,但看到食物就反胃,呼吸急促。人們說是內傷,卻不知是陰陽失調。心肺位於上焦,運行營氣和衛氣,使容貌光澤;腎肝位於下焦,滋養筋骨,使身體強壯;脾胃位於中焦,運化精微物質以滋養四臟,所以脾胃是四臟賴以生存的根本。脾胃受損,四臟就沒有營養來源,脾胃有病,四臟都會生病。
現在由於長期憂思,脾胃之氣阻塞;飲食不節則損傷脾胃之氣,結果是本來應該顯現的反而隱藏不明,本來應該隱藏的反而明顯外露。陰氣上逆於陽氣之中,黑色便顯現在臉上。嘴巴是脾胃氣機出入的通道,嘴唇是嘴巴的門戶,脾氣通於口,外現於唇。現在是水克土(水指陰寒,土指脾胃),所以黑色顯現在嘴唇上,這不是陰陽相逆嗎?不僅是陽明胃經衰弱導致面色焦黑,更是脾胃陰陽之氣虛弱,怎麼能不緊急救治中焦(脾胃)呢?
治療用和順湯:升麻、炮姜各五分,防風、白芷、甘草各三分,黃耆、白芍、茯神各三錢,白朮五錢,人參二錢。上午服用,連服十劑,黑色即可消除,再服用十劑即可痊癒。這是補中益氣法的變通應用。凡是陽氣下陷的,用此方可以提升陽氣;如果陰氣上浮於陽氣之中,則此方可以升散陰氣,療效都非常迅速。
心慌健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無力,發熱,小便白濁,脈象虛大而數,人們說是內傷,卻不知是思慮過度。君火是心火,相火是膻中之火。膻中屬於手厥陰經,性屬陰,主熱,古人稱為「厥陽」,因為它的火氣難以遏制。古人說憂愁思慮會傷心。心氣受損,心血就會耗損,常常想要依靠心包,但心包欺負心臟虛弱,便獨攬大權,為所欲為。
治療方法應該是用寒涼之物來瀉火。但是,火勢旺盛時,使用寒涼之物,反而會使心氣更加虛弱,加重焦灼之害。不如補益心氣,大滋腎水,這樣心火就能平息,心包的火氣自然也會安定。治療用坎離兩補湯:人參、生地、麥冬、山藥各五錢,熟地一兩,菟絲子、炒棗仁、茯苓、白朮各三錢,丹皮二錢,北五味子一錢,桑葉十四片。十劑即可痊癒。這是補益心腎,水克火的治療方法,心火不再亢盛,自然就會滋潤。
這就好比君王英明聖明,大臣哪敢篡權奪位,必然會各司其職,努力輔佐君王,共同創造太平盛世。
勞累中暑,服用香薷飲反而出現虛火上炎,面色發紅,身體發熱,脈象快速而無力,人們認為是暑氣未消,卻不知是中氣內傷。人體正氣充足,暑邪就不能侵犯,現在暑邪入侵,都是因為氣虛招致的。然而內虛發熱,不治療虛證,怎麼能夠祛除暑邪呢?況且夏季伏陰在內,寒邪與暑邪相合,反而激發虛火上炎,這是陰盛格陽。治療方法應該補益陽氣來退陰,但是陰盛陽微,突然使用溫陽的藥物,藥力不容易到達陰寒部位,反而會發生阻隔,所以應該先用寒涼藥物治療。
治療用順陰湯:人參、茯苓、白扁豆各三錢,白朮五錢,附子、青蒿各二錢,乾薑一錢。藥物冷服,必然會微微出汗而痊癒。方中使用薑、附,似乎過於溫熱,與陰寒之氣不相合,所以加入寒涼的青蒿,投其所好,而且冷服,使上焦的熱邪遇到寒涼之物,不至於互相激惹,等到中焦寒邪去除,熱邪發作,反而相宜。
素體虛弱,忽然感受風寒,全身皮膚瘙癢,像蟲子爬行一樣,或者從左腳腿開始,逐漸向上蔓延至頭部,再向下蔓延到右腳,自覺身上瘙癢並伴有聲音,人們認為是奇病,卻不知是內傷導致氣不足。氣血運行,則血脈通暢;氣血停滯,則血脈不通。氣血周流,怎麼會生病呢?唯獨氣血運行不通,皮膚之間才會瘙癢。蓋因氣血本來就不能停滯,而停滯了,這不是氣血虛弱,而是氣血衰敗。氣血嚴重衰敗,皮膚就會焦枯;氣血輕度衰敗,皮膚就會脫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