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奇聞》~ 卷九 (5)
卷九 (5)
1. 小便不通
膀胱為津液之府,必氣化乃能出。是氣即陽中至陽也,原藏至陰中,至陽無至陰之氣,則孤陽無陰,何以化水。補至陰,陽自化也。用,純陰化陽湯,:熟地一兩,玄參三兩,肉桂二分,前子三錢。一劑,小便如泉,再劑如失。此方勝滋腎丸,以知、柏苦寒,不若此方用微寒以化水。
論者謂病危急,不宜用補以通腎,且熟地濕滯,增其閉澀。誰知腎有補無泄,用知、柏泄腎,不虛虛乎。何若用熟地純陰,又得玄參,既能生陰,又降火,攻補兼施,至陽得之,不啻如魚得水,化亢炎為清涼,安得不崩決而出哉。或謂既用玄參、熟地滋陰,則至陽可化,何又用肉桂、車前?然藥是純陰,必得至陽之品引入至陽,又有引水之味,同群共濟,所以既入陽中,又能出於陽外。況肉桂止用氣以入陽,不用味以助陽,實有妙用。
小便閉,中滿作脹,口甚渴,投利水劑不應,人謂膀胱火旺,誰知肺氣乾燥乎。夫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上焦氣化,由於肺氣不熱,肺熱則金燥不生水,利水藥盜耗肺氣,故愈行水愈不得水。法宜益肺助秋令,水自生。用,生肺散,:人參一兩,麥冬二兩,北味、黃芩一錢。
二劑水通。此方補肺生金即生水,何又加黃芩,不慮其伐金傷肺乎。不知天令至秋,白露降,是天得寒以生水,肺熱不用清寒,何能益肺而生水。此黃芩必宜加也。
飲食失節,傷胃氣,遂至小水不通,人謂肺虛,誰知胃氣下陷乎。夫膀胱必得氣化而始出,氣升者,即氣化之驗也。氣盛則清升濁降,氣衰則不升降。胃者,多氣之府,群氣皆統,所以胃氣一虛,眾氣皆不能舉。故脾胃虛,九竅皆不通,豈獨小水閉哉。法宜提至陽之衰氣,而提氣必從胃始。
用,補中益氣湯,:人參、甘草、柴胡一錢,黃耆、白朮三錢,當歸二錢,陳皮三分,升麻五分。一劑水通,二劑全愈。方用參、耆補胃,升、柴從化原之下提之,則清升濁降,何至閉結。
白話文:
小便不通
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地方,必須靠氣化才能排出尿液。而這「氣」就是陽氣中的至陽之氣,它原本藏於至陰之中。如果至陽之氣缺乏至陰之氣的滋養,就會孤陽無陰,怎麼能夠化水成尿呢?所以要補益至陰之氣,陽氣自然就能夠化水了。「純陰化陽湯」就是這樣一個方子:熟地一兩、玄參三兩、肉桂二分、車前子三錢。只要一劑,小便就能像泉水一樣流暢,再服一劑就完全好了。這個方子比滋腎丸還好,因為滋腎丸裡的知母、柏子仁苦寒,不如這個方子用微寒之品來化解水液。
有人認為病人病情危急,不宜使用補益的方法來通利腎氣,而且熟地還有濕滯的特性,會加重閉塞的症狀。殊不知,腎臟的調理是補而不泄,而知母、柏子仁卻會泄瀉腎氣,豈不是虛上加虛嗎?為何不用熟地這種純陰之品,再搭配玄參,既能滋生陰氣,又能降火,這樣攻補兼施,至陽之氣得到滋養,就如同魚兒得到水一樣,可以將亢盛的炎症轉化為清涼,尿液自然就能暢通無阻了。也有人認為既然用了玄參、熟地滋陰,陽氣就能化水,為什麼還要加肉桂、車前子呢?其實,這個方子是純陰的藥性,必須用至陽之品來引導至陽之氣,車前子又有引導水液的作用,諸藥合用,才能既入陽中,又能排出體外。況且,肉桂只用其氣味來引導陽氣,不用其味來助陽,這是個很巧妙的用法。
如果小便閉塞,腹部脹滿,口渴難耐,服用利水藥物卻沒有效果,有些人認為是膀胱火旺,其實可能是肺氣乾燥。膀胱是主管排泄的器官,津液貯藏於其中,氣化了才能排出。上焦的氣化,取決於肺氣是否通暢,肺氣不熱,才能生水。肺熱則金燥不生水,利水藥會耗損肺氣,所以越利水越不得水。治療方法應該滋補肺氣,如同幫助秋天生長一般,水液自然就能生成。「生肺散」就是這樣一個方子:人參一兩、麥冬二兩、五味子、黃芩各一錢。
服用兩劑,小便就能通暢。這個方子補益肺氣,生金即生水,為什麼還要加黃芩,難道不擔心它會損傷肺氣嗎?其實,秋天白露降臨,天氣轉涼,這是天地的寒氣生水,肺熱不用寒涼之品,怎麼能補益肺氣而生水呢?所以,黃芩是必須要加的。
如果因為飲食失節,損傷了胃氣,導致小便不通,有人認為是肺虛,其實是胃氣下陷。膀胱的排尿功能必須依靠氣化,而氣能上升,就是氣化的表現。氣盛則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氣衰則不能升降。胃是多氣之府,全身之氣都由它統攝,所以胃氣一虛,其他各部的氣機都無法運轉。因此,脾胃虛弱,九竅都會不通,又何止是小便不通呢?治療方法應該提振至陽之氣,而提氣必須從胃開始。
「補中益氣湯」就是這個方子:人參、甘草、柴胡各一錢,黃耆、白朮各三錢,當歸二錢,陳皮三分,升麻五分。只要一劑就能通暢小便,兩劑就能痊癒。這個方子用人參、黃耆補益脾胃,升麻、柴胡則從根本上提振氣機,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又怎麼會閉塞不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