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奇聞》~ 卷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九 (3)

1. 大便閉結

似宜速解肺火,然肺不禁重治,以輕清下降,少抑其火,庶心胃二火不來助炎,則肺火散,陰液生,大腸自通。用,抑火湯,:山豆根二錢,黃芩三錢,麥冬、當歸一兩,天冬五錢,升麻五分。六劑全愈。此方抑肺火不傷肺氣,肺得養,津液流通,又何至大腸閉結哉。

大便閉結,飲食無礙,且無火症,亦無後重,有至一月不便者,人謂腎中無津,誰知氣虛不能推送乎。夫大腸無津,固不能潤,無氣亦不能行。此氣乃脾胃中陽氣,陰主降,陽主升,陽通於陰則陰能降,陰通於陽則陽能升。陽氣衰,則不能通陰,陰與陽隔,則水穀入腸,各消化不相統會,故留中不下。

且陽速陰遲,陽氣衰,陰行難速,遁入陰分,陽不相通,聽陰氣自行,安得不濡滯耶。法不可滋陰以降,急當助陽以升。用,升陽降濁湯,:參、耆、朮、歸、麥冬五錢,柴胡三分,荊芥五分,肉桂一錢,附子一分。一劑便通。此方純補陽分,麥冬、當歸少益其陰,則陽勝陰始偏旺,又得桂、附直入至陰,引柴胡、荊芥以升陽。陽升陰立降,安能阻塞哉。

大便不通,手按痛甚欲死,心煩燥,坐臥不寧,似有火,然小水又清長,人謂有硬屎留腸中,誰知蓄血不散乎。蓄血,傷寒症多有之,今不感風寒,何以有蓄血症?不知氣血宜流通一身,一有抑塞,遂遏皮膚而為癰,留腸胃而成痛,摶結成塊,阻住傳化,隔斷糟粕,大腸因而不通。法宜通大腸,佐之逐穢。

用,抵當湯,治之。水蛭三錢(剪碎如米粒大,炒黑),虻蟲二錢,各為末、桃仁十四粒(研碎),大黃五錢。一劑大便通,頓失痛楚。蓋大黃泄下,勢最猛,得水蛭、虻蟲、桃仁相佐,其破堅逐穢更神。此症不速通利,必發狂,此通血之不可緩也。何以辨為蓄血之病?全在看小水利與不利耳。

蓋蓄血,小水必利,以血不能入膀胱,故膀胱之氣能行能化,無害其水道耳。故見小便利、大便結,用抵當湯萬無差失。

白話文:

大便閉結

如果大便不通,似乎應該迅速瀉去肺火,但肺臟禁不起重治,只能用輕清之品使其下降,稍微抑制肺火,這樣心胃之火就不会助長肺火,肺火自然消散,陰液滋生,大腸就能自行通畅。可以使用抑火湯:山豆根二錢,黃芩三錢,麥冬、當歸各一兩,天冬五錢,升麻五分。六劑即可痊癒。此方能抑制肺火而不傷肺氣,肺氣得到滋養,津液流通,又怎會導致大腸閉結呢?

若大便閉結,飲食正常,也沒有火症和後重感,甚至持續一個月不通,有人說是腎中無津液,其實是氣虛不能推動腸道蠕動。大腸缺少津液,當然不能潤滑,沒有氣也無法運行。這裡的氣是指脾胃中的陽氣,陰主降,陽主升,陽氣通暢則陰氣能下降,陰氣通暢則陽氣能上升。陽氣衰弱,就不能推動陰氣下降,陰陽隔絕,水谷進入腸道後,就不能互相融合、消化,所以會停留在腸中而不排出。

而且陽氣快速,陰氣緩慢,陽氣衰弱,陰氣運行緩慢,就遁入陰分,與陽氣不通,任憑陰氣自行運行,怎麼能不滯留呢?治療方法不能單純滋陰降火,應該迅速補益陽氣以使其上升。可以使用升陽降濁湯:人參、黃耆、白朮、當歸、麥冬各五錢,柴胡三分,荊芥五分,肉桂一錢,附子一分。一劑就能通便。此方純粹補益陽氣,麥冬、當歸少量滋陰,使陽氣旺盛,陰氣也略微偏旺,再加上肉桂、附子直達陰分,輔以柴胡、荊芥升發陽氣。陽氣上升,陰氣自然下降,怎麼還會阻塞呢?

如果大便不通,按壓腹部疼痛難忍,心煩燥熱,坐臥不安,看似有火症,但小便卻清長,有人認為是硬便堵塞腸道,其實可能是瘀血停滯。瘀血停滯,多見於傷寒,但現在沒有感受風寒,為何會有瘀血?這是因為氣血應該在全身流通,一旦受阻,就會阻塞皮膚形成癰腫,阻塞腸胃造成疼痛,凝結成塊,阻礙食物的消化吸收,導致大腸不通。治療方法應該通利大腸,並輔以排出穢物。

可以使用抵當湯治療:水蛭三錢(剪碎如米粒大小,炒黑),虻蟲二錢,磨成粉末,桃仁十四粒(研碎),大黃五錢。一劑就能通便,疼痛立刻消失。因為大黃瀉下作用最強,再加上水蛭、虻蟲、桃仁,其破除堅硬、排出穢物的功效更神奇。這種情況如果不能迅速通利,就會發狂,所以通利瘀血不能延遲。如何辨別為瘀血?關鍵在於觀察小便是否通暢。

因為瘀血停滯,小便必定通暢,因為血液不能進入膀胱,所以膀胱之氣能運行、能代謝,不會影響水道。所以如果出現小便通暢、大便不通的情況,使用抵當湯絕對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