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奇聞》~ 卷八 (21)

回本書目錄

卷八 (21)

1.

感濕成淋,下身沉重,溺管不痛,流清水,非白濁,人謂氣虛,誰知濕重成淋乎。五淋此症最輕,然最難愈,以濕不止在膀胱經也。濕從下受宜感足,今足不腫變淋,是濕不入皮膚入經絡,且由經絡入臟腑矣。然濕入臟腑,治臟腑之濕,經絡之濕宜盡散,何難愈?蓋濕必乘虛臟腑虛始入。

泄濕必損臟腑氣,氣損不能行水,濕何能泄。濕難泄,淋必不愈。故治濕必利氣,利氣始能治淋。用,禹治散,:茯苓、白朮、苡仁一兩,前子三錢。方利水不耗氣,分水不生火,勝五苓散。蓋豬苓、澤泄過於疏利,肉桂大熱,過於薰蒸,此方不寒不熱,能補能利。服十劑,凡濕症盡消,不能淋病速愈。

春夏或風雨侵膚,暑氣逼體,上熱下濕交蒸,鬱悶成淋,絕無驚懼忍精之過,此腎火虛感濕熱也。腎寒,火不足以衛身,外邪乘腎虛直入,幸腎水併力外護,不深入,客於腎外。腎與膀胱相表裡,腎外廓,膀胱也。濕熱入膀胱,代腎火以行氣化之令,然膀胱必得腎正氣,始能化濕熱邪氣,故熱不化水,熱且助火而為淋急。宜逐膀胱濕熱以清化源。

然濕熱雖去,腎氣弱,終不能通氣於膀胱愈淋症,且有變症,必於利濕熱更益腎氣。用,通腎祛邪散,:白朮一兩,茯苓、苡仁五錢,瞿麥、扁蓄一錢,肉桂三分,前子三錢。此解濕熱又不損腎氣,故腎氣反通轉,分解濕熱。淋愈腎受益,有何變生。

交感雷驚,忽人至,不得泄,變白濁,溺管疼痛如針刺,人謂精內敗,誰知膽氣阻塞乎。膽喜疏泄,膽氣流通,則十二經皆決於膽,今膽受驚,收攝過多,十二經氣不能外泄,精亦阻而不流,畜於膀胱陰器,聽膽氣一決。膽氣不伸,自顧不遑,何能取決?故為淋,壅塞艱於出。

宜抒膽氣,加導水,則膽氣伸,得決其一往之氣,自水通精化。用,助膽導水湯,:竹茹、前子、蒼木、木通、苡仁三錢,枳殼、滑石一錢,白菊五錢,豬苓二錢。四劑愈。方雖導水居多,仍是抒膽藥,故膽氣開,淋愈。

痢時小便閉塞,溺管作痛,變為淋,人謂濕熱盛,誰知清濁不分乎。夫夏感濕,飲涼水,或過用茶、瓜,皆成痢,是濕熱成痢又何疑。但濕熱留腸胃,宜從大便出,今從小便出者,是濕熱甚,奔迫甚急,大腸不及流,乃走膀胱,膀胱得濕熱,則肺金清肅之令不行,欲化溺不得,遂變白濁而滲出。故清濁不分,言膀胱而非言二腸也。

不然,水穀由小腸入大腸,豈小腸受水,大腸受谷乎。正水入膀胱,清濁之分,全責其變化之奇,今因濕熱不能化,非膀胱病乎。膀胱氣化而能出者,火也,濕熱非火乎,何反變白濁?不知膀胱寒,溺頻出,膀胱熱,溺不能出,白淋是熱仍出者,以濕雜之也。且膀胱得火化溺者,乃真火,非邪火。

白話文:

濕氣入侵導致淋病,下身沉重,排尿時尿道不痛,排出的是清澈的尿液,而非白濁,有人認為是氣虛,卻不知是濕重導致的淋病。五種淋病中,這種情況最輕,卻最難治癒,因為濕邪不僅停留在膀胱經,還深入經絡臟腑。濕邪從下身入侵,通常會導致足部腫脹,但此症足部卻無腫脹,說明濕邪並非停留在皮膚,而是深入經絡,甚至侵入臟腑。既然濕邪入臟腑,治療應著重於祛除臟腑和經絡的濕邪,為何難以痊癒呢?因為濕邪必乘虛而入,臟腑虛弱才容易被入侵。

排出濕邪必然損傷臟腑之氣,氣虛則無法運化水液,濕邪又怎能排出?濕邪難以排出,淋病自然難以痊癒。因此,治療濕邪必須先調理氣機,氣機通暢才能治癒淋病。我用「禹治散」治療:茯苓、白朮、薏苡仁各一兩,車前子三錢。此方利水而不傷氣,分清水液而不助長火邪,比五苓散更勝一籌。因為豬苓、澤瀉過於峻利,肉桂性溫,過於溫燥,而此方寒溫平和,既能補益又能利水。服用十劑後,各種濕邪症狀皆消退,淋病自然痊癒。

春夏季節或風雨侵襲肌膚,暑熱逼人,上焦熱下焦濕邪交蒸,鬱結成淋病,並無驚恐或房事不節等因素,這是腎陽虛弱,感受濕熱之邪所致。腎陽不足,不足以抵禦外邪,外邪乘虛而入,幸虧腎精之力護衛,邪氣未深入,僅停留在腎臟外部。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在腎的外面。濕熱之邪進入膀胱,代替腎陽行使氣化水液的功能,但膀胱必須依靠腎臟的正氣才能化解濕熱邪氣,因此濕熱無法化為尿液,反而助長火邪而導致尿急。治療宜驅逐膀胱濕熱,以清利病源。

然而,即使濕熱邪氣去除,腎氣虛弱,終究不能使氣機通暢於膀胱,淋病難以痊癒,甚至可能出現併發症,因此在治療濕熱的同時,必須益補腎氣。我用「通腎祛邪散」治療:白朮一兩,茯苓、薏苡仁各五錢,瞿麥、扁蓄各一錢,肉桂三分,車前子三錢。此方既能祛除濕熱,又不傷腎氣,反而使腎氣通暢,化解濕熱。淋病痊癒,腎臟也得到滋補,不會再有其他病症產生。

因受驚嚇或情緒劇烈波動,突然受驚,無法排尿,尿液變為白濁,排尿時尿道疼痛如針刺,有人認為是精氣受損,卻不知是膽氣阻塞所致。膽主疏泄,膽氣通暢,則十二經皆通利,現在膽氣受驚,收斂過度,十二經氣無法外泄,精氣也阻塞不通,蓄積在膀胱和陰部,等待膽氣疏通。膽氣不通,自身都顧不暇,又怎能疏通呢?因此導致淋病,排尿阻塞,排尿困難。

治療宜疏通膽氣,並輔助利尿,則膽氣通暢,氣機得以宣洩,則水液通暢,精氣化生。我用「助膽導水湯」治療:竹茹、車前子、蒼術、木通、薏苡仁各三錢,枳殼、滑石各一錢,白菊花五錢,豬苓二錢。四劑即愈。此方雖然以利尿為主,但也是疏通膽氣的藥物,因此膽氣通暢,淋病自然痊癒。

痢疾時小便不通,尿道疼痛,轉變為淋病,有人認為是濕熱盛,卻不知是清濁不分所致。夏季感受濕邪,飲用冷水,或過量飲茶、食瓜果,皆可導致痢疾,濕熱導致痢疾並無疑問。但是濕熱停留在腸胃,應該從大便排出,而從小便排出,說明濕熱非常嚴重,奔迫急劇,大腸不及排出,便轉入膀胱,膀胱感受濕熱,則肺金清肅之氣無法運作,無法將尿液排出,遂使尿液變白濁而滲出。因此是清濁不分,問題在膀胱,而非腸道。

否則,水谷從小腸入大腸,難道小腸只吸收水液,大腸只吸收谷物嗎?正常情況下,水液進入膀胱,清濁的分別,全靠膀胱的氣化作用,現在因濕熱無法氣化,豈非膀胱有病?膀胱氣化排尿的功能,靠的是陽氣,濕熱並非陽氣,為何反而導致白濁?不知膀胱寒則尿頻,膀胱熱則尿閉,白濁淋病是濕熱仍然排出,只是混雜了濕邪。而且膀胱氣化排尿的陽氣,是真陽,而非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