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奇聞》~ 卷一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5)

1. 中寒

直中陰寒,腎獨受,身顫手顫,人謂寒入骨中,誰知命門火冷,不能外拒陰寒。蓋命門十二官主,人有此火則生,無之則死,火旺運用一身,手足自溫;火衰不能通達上下,一身皆冷,何能溫手足?故命門火旺,可拒寒邪,惟火衰極,陰寒內逼,直入腎宮,命門火畏寒邪盛,幾乎不敢同居。身顫難以自主,手顫難以外衛。

法宜溫補命門火。主不弱而後陽氣旺,通達上下,陰消寒散,不致衝犯心宮。用直中陰臟第一方治之。附子、丁香一錢,肉桂、白朮二錢。一劑寒祛,身手定。方盡陽藥,以治陰症固宜,然急症何以少用分兩,成功至神?蓋因火欲外越,一助火即回宮。火既歸,又有餘火相助,則命門火旺,毋論祛寒,寒已望火遁矣。

少陰腎感中邪氣,小腸作痛,兩足厥逆,人謂寒邪直入腎,孰知入腎兼入小腸腑乎。腎,臟也,臟重於腑,何必辨其邪入小腸?然辨症不清,藥定寡效。雖腎開竅於二陰,又曰腎主大小便,腎寒小腸亦寒,治腎小腸亦愈,終不知小腸與腎同感寒也。蓋寒客小腸則腹痛脈不通,脈既不通,安得兩足不厥逆?法不必治小腸,仍治腎。

治腎者,溫腎也,溫腎即所以溫小腸。用,止逆湯,:附子一錢,白朮三錢,前子三分,吳萸五分。一劑痛除厥止。方用附子祛寒,吳萸通氣,加白朮、車前利腰臍消濕,雖治小腸,實溫腎宮。命門熱,小腸之氣化自行,又焉有不通。故不治痛痛除,不轉逆逆定。

猝中陰寒,身不能動,人謂寒中脾,誰知寒中腎乎。中寒手足不能動,已是危症,況身不能動乎。蓋手足冷不動,猶四隅病,身僵不動,中州之患。脾主四肢,身不獨屬乎?人非為不生者,非心火,乃腎火。腎火旺,脾土自運於無窮;腎火衰,脾難轉於不息。故腎寒脾亦衰,脾寒身自不能動。

法不可徒治脾,必須溫腎火。用直中陰臟第二方治之。附子、乾薑、肉桂一錢,熟地二錢。一劑身動寒消。方用桂、附子、姜直搗中堅,迅掃寒邪,命門火勃發,寒邪自去。然過用純陽,未免太燥,佐熟地,使陽得陰而生水,不至陽缺陰而耗水。

人有猝犯陰寒,兩脅極痛至不可受,如欲破裂,人謂寒犯肝,誰知寒犯腎。脅乃肝位,犯腎宜病在腎,何在肝?因腎寒又畏外寒之侵,腎血逃肝子家;受創深重,不敢復出。肝因腎水遁入,見母受傷,能無復仇乎?自然奮不顧身,怒極欲戰,兩脅欲破,正肝鬱難宣也。法以火熨外寒,少濟其急。

用,宜寬湯,救之。人參一兩,熟地二兩,附子一錢,柴胡五分,甘草三分,肉桂三錢。一劑痛定。人見用參、附回陽,未必疑;用熟地滋陰,必疑。嗟乎!腎遁入肝,寒邪必乘勢逼肝,肝氣一怯,非上走於心,必下走於腎。走於心,引邪上犯心君,有下堂之禍;走於腎,引邪下侵相位,有同殉之虞。

白話文:

中寒

陰寒直中,腎臟獨受其害,導致身體和手都發抖,人們以為是寒邪入侵骨髓,卻不知是命門之火衰弱,無法抵禦外來的陰寒。命門如同人體的十二個主要器官的主宰,人體有此火則能生存,沒有則會死亡。命門之火旺盛,就能溫養全身,手足自然溫暖;火衰弱,則無法溫煦上下,全身冰冷,手足又怎能溫暖呢?所以命門之火旺盛,就能抵禦寒邪,只有火衰弱到極點,陰寒才會內逼,直入腎臟。命門之火畏懼寒邪盛極,幾乎不敢與之共處,因此身體和手都顫抖,難以控制。

治療方法應溫補命門之火。待命門之火不衰弱,陽氣旺盛,才能通達上下,陰邪消散,寒邪不至於衝犯心臟。應用直中陰臟第一方治療:附子、丁香各一錢,肉桂、白朮各二錢。一劑藥下去,寒邪即祛,身體和手就不會顫抖了。此方全是溫陽的藥物,用來治療陰寒證候是恰當的,但為何急症時用藥劑量如此少?這是因為火氣想要外溢,只要稍微助長火氣,它就會回歸命門。火氣歸位後,又有餘火相助,則命門之火旺盛,更不用說祛除寒邪了,寒邪早已逃之夭夭了。

少陰腎經感受寒邪,小腸疼痛,雙足厥逆,人們以為寒邪直接入侵腎臟,卻不知道寒邪同時入侵了腎臟和小腸。腎是臟器,臟器比腑重要,為何還要區分寒邪入侵小腸呢?但如果辨證不清,藥物自然效果不佳。雖然腎經開竅於二陰,又說腎主大小便,腎寒則小腸也寒,治療腎臟同時也能治癒小腸,但終究不知道小腸與腎臟同時感受寒邪。寒邪入侵小腸則會腹痛,脈象不通,脈象不通,雙足又怎能不厥逆呢?治療方法不必專治小腸,仍應治腎臟。

治療腎臟,就是溫補腎陽,溫補腎陽也就溫補了小腸。應用止逆湯:附子一錢,白朮三錢,車前子三分,吳茱萸五分。一劑藥下去,疼痛消除,厥逆停止。此方用附子祛寒,吳茱萸通氣,加白朮、車前子利水消濕,雖然治療小腸,實際上是在溫補腎臟。命門之火熱了,小腸之氣化自然暢通,又怎會有不通呢?所以不治痛,痛自除;不治逆,逆自止。

突然受寒,身體不能動彈,人們認為是寒邪侵犯脾臟,卻不知是寒邪侵犯腎臟。手足冰冷不能動彈已經是危症,何況全身不能動彈呢?手足冰冷不能動彈,猶如四肢末端生病;身體僵硬不能動彈,則是臟腑受損。脾臟主管四肢,身體卻不只屬於脾臟。人體的活動力並非來自心火,而是腎火。腎火旺盛,脾土就能源源不斷地運轉;腎火衰弱,脾臟就難以正常運作。所以腎寒則脾也衰弱,脾寒則身體自然不能動彈。

治療方法不能只治脾臟,必須溫補腎火。應用直中陰臟第二方治療:附子、乾薑、肉桂各一錢,熟地二錢。一劑藥下去,身體就能動彈,寒邪消除。此方用桂枝、附子、乾薑直接溫補腎陽,迅速驅除寒邪,命門之火勃發,寒邪自然消散。但過度使用純陽之藥,難免燥烈,因此佐以熟地,使陽氣得到陰氣的滋養而生水,不至於陽氣過盛而耗傷陰液。

有人突然受寒,兩脅疼痛難忍,好像要裂開一樣,人們認為是寒邪侵犯肝臟,卻不知是寒邪侵犯腎臟。脅肋是肝臟的部位,寒邪犯腎,為何病痛在肝臟呢?因為腎臟寒冷,又畏懼外寒侵襲,腎臟的血液逃到肝臟;受損嚴重,不敢再回到腎臟。肝臟因腎水遁入,見到母親受傷,豈能不奮起反抗呢?自然會不顧一切,怒火中燒,兩脅疼痛欲裂,正是肝氣鬱結難以疏泄。治療方法應以溫熱的方法熨貼外寒,少部分緩解痛苦。

應用宜寬湯救治:人參一兩,熟地二兩,附子一錢,柴胡五分,甘草三分,肉桂三錢。一劑藥下去,疼痛即止。人們看到用人參、附子回陽,未必會懷疑;但用熟地滋陰,必然會懷疑。唉!腎氣遁入肝臟,寒邪必然乘機侵犯肝臟,肝氣一虛,不是上衝於心臟,就是下陷於腎臟。衝於心臟,則引邪上犯心臟,有危及生命的危險;衝於腎臟,則引邪下侵腎臟,有同歸於盡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