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奇聞》~ 卷三 (6)
卷三 (6)
1. 遍身骨痛
背腰膝足脛皆痛,飲食知味,不能起床,即起,疼痛不耐,必須捶敲按摩,否則其痛串走,在骨節空隙處作苦不可忍。人謂痛風,然痛風多感風濕,感風濕多入骨髓。風濕入經絡易去,入骨髓難祛。以骨髓屬腎,腎有補無泄,祛風濕則傷腎,腎傷則邪欺正弱,深居久住。然腎無泄,胃與大腸未嘗不可瀉。
泄胃、大腸風濕,風濕自去。蓋胃乃腎關,大腸,腎戶也。用,並祛丹,:黃耆、玄參一兩,白朮、茯苓五錢,甘菊三錢,炙草一錢,羌、防五分。三劑全愈。後用八味地黃丸調理。論理不治腎,治胃與大腸風濕。風宜乾葛,濕宜豬苓。有風濕必化為火,宜石膏、知母。然邪在骨髓,必用氣分之劑提出,在氣分後,微寒、輕散和解之,則邪易化。
邪即出,後補腎,真水火足,邪不再侵。
遍身疼痛,腰以下不痛,人謂痛風,不知火鬱於上中二焦不能散。蓋火生於郁,則肝膽氣不宣,必克脾胃,土氣不升,則火亦難發,以致氣血耗損,不能灌溉經絡作痛。用,逍遙散,加味治。柴胡、白朮二錢,白芍五錢,當歸一兩,甘草、羌活、陳皮一錢,炒梔子、茯苓三錢。
一劑痛如失。逍遙散專解肝膽郁,梔子解鬱火,火盛膽汁必干,肝血必燥。歸、芍平肝膽,更滋肝膽。血足氣自流。加羌活以疏經絡,自然火散而痛除。
遍身生塊而痛,人謂痛風,不知因濕不入臟腑,反走經絡皮膚。其痛較風濕入骨髓反輕,然治不得法,其痛正同。此塊乃濕痰結成。消痰於腸胃易,消痰於經絡皮膚難。然吾治腸胃,經絡皮膚之痛塊自消。用,消塊止痛湯,:人參、半夏、白朮三錢,黃耆、茯苓、苡仁五錢,羌、防一錢,桂枝五分。四劑痛止,十劑塊消,二十劑消盡。
塊因正氣虛,氣虛則痰結。人參、耆、術補氣,氣旺痰勢衰。茯苓、苡仁利濕,半夏消痰,羌、防去風,桂枝逐邪,欲留其塊,不可得也。倘徒治經絡皮膚,反損脾胃,脾胃傷,氣不行於經絡皮膚,塊且益大。
遍身痛疼難忍,然時止,人謂風濕相摶,誰知氣血虧損。風束於肌骨,雨濕入肢節,皆作痛,但非時痛時止。惟氣血虛,不能流行肢節肌骨,每視盛衰以分重輕,故時或不痛。倘認作風寒水濕,祛除掃蕩,氣血愈虛,痛疼更甚。必大補氣血,佐溫熱,正旺邪不侵,痛自止。用,忘痛湯,:當歸一兩,黃耆二兩,肉桂二錢,玄胡、秦艽一錢,花粉三錢。
一劑必大汗,聽自干,二劑不再發。此補血湯之變也。益肉桂祛寒,玄胡活血化氣,花粉消痰濕,秦艽散風。即有外邪,無不兼治。
白話文:
標題:[全身骨骼疼痛]
內容: 背部、腰部、膝部、腳部及小腿全都感到疼痛,雖然仍能感受到食物的味道,但無法起牀,即使勉強起身,疼痛感更是讓人難以忍受,必須透過捶打按摩才能稍減緩,否則那種疼痛會在骨頭關節間遊走,令人痛苦不堪,實在難以忍受。人們常認為這是痛風,然而,痛風通常是由風濕引起,風濕一旦進入骨髓,就會更難處理。因為骨髓與腎臟相關,腎臟只能補不能泄,若想驅除風濕,可能會傷害到腎臟,一旦腎臟受損,身體正氣就會被邪氣壓制,使邪氣長駐不去。但腎臟無法泄,不代表胃和大腸也不能瀉。
只要讓胃和大腸的風濕排出,風濕自然就會消失。胃可視為腎臟的門戶,大腸則是腎臟的通道。使用「並祛丹」,主要成分包括黃耆、玄參各一兩,白朮、茯苓各五錢,甘菊三錢,炙草一錢,羌活、防風各五分。服用三劑後,疼痛完全消失。之後再服用「八味地黃丸」來調理身體。理論上,治療不應該針對腎臟,而是要處理胃和大腸的風濕問題。對抗風濕,應使用乾葛來對付風,豬苓來對付濕。風濕一旦轉化為火,則應使用石膏和知母。然而,若邪氣已深入骨髓,就必須使用能作用於氣分的藥物,將邪氣從氣分引出,之後再用微寒、輕散的藥物來和解,邪氣就能更容易被消除。
邪氣一旦被清除,接下來就該補腎了,當真水火足夠,邪氣便不會再侵擾。
全身疼痛,尤其是腰以下部位,人們常以為是痛風,但事實上,這是因為火氣鬱積在上中二焦,無法散去。火氣由鬱積而生,會導致肝膽氣機不暢,進而剋制脾胃,若脾胃功能下降,火氣也難以發散,最終導致氣血耗損,無法滋養經絡,因而產生疼痛。使用「逍遙散」加味治療,成分包括柴胡、白朮各二錢,白芍五錢,當歸一兩,甘草、羌活、陳皮各一錢,炒梔子、茯苓各三錢。
服用一劑後,疼痛感會大幅減輕。「逍遙散」專門解決肝膽鬱結,而梔子可以清熱解鬱,當歸和白芍則可以平抑肝膽,滋養肝膽。當血液充足,氣血自然會流動。加上羌活可以疏通經絡,自然能散去火氣,消除疼痛。
全身出現塊狀疼痛,人們以為是痛風,但其實這是因為濕氣未進入臟腑,反而進入經絡和皮膚。這種疼痛比風濕進入骨髓要輕,但如果治療方式不正確,疼痛程度可能相同。這些塊狀物是濕痰凝結而成。在腸胃內消散痰濕較容易,但在經絡和皮膚內消散卻較困難。然而,只要我能處理腸胃問題,經絡和皮膚內的塊狀疼痛自然會消失。使用「消塊止痛湯」,主要成分包括人參、半夏、白朮各三錢,黃耆、茯苓、薏苡仁各五錢,羌活、防風各一錢,桂枝五分。服用四劑後,疼痛會停止;服用十劑後,塊狀物會消散;服用二十劑後,塊狀物會完全消失。
塊狀物的形成是因為正氣虛弱,正氣虛弱時,痰濕就會凝結。人參、黃耆、白朮能補充正氣,當正氣旺盛時,痰濕勢力就會減弱。茯苓和薏苡仁有利濕作用,半夏可以消散痰濕,羌活和防風可以驅風,桂枝可以驅邪,這樣一來,塊狀物就不可能繼續存在。如果只是針對經絡和皮膚進行治療,反而可能損傷脾胃,一旦脾胃受損,氣血就無法流通至經絡和皮膚,塊狀物可能會變得更大。
全身疼痛難忍,但偶爾會停止,人們常以為這是風濕相互影響,但實際上是氣血虧損。風邪束縛肌肉和骨骼,雨濕進入四肢關節,都會造成疼痛,但不會時痛時止。只有在氣血虛弱,無法流暢地滋養四肢和骨骼時,疼痛才會時時出現,其嚴重程度取決於氣血的盛衰。如果將其誤認為風寒水濕,並進行大規模的驅除,氣血會更加虛弱,疼痛也會更嚴重。必須大量補充氣血,輔以溫熱療法,當正氣旺盛,邪氣就不會侵擾,疼痛自然就會消失。使用「忘痛湯」,主要成分包括當歸一兩,黃耆二兩,肉桂二錢,玄胡、秦艽各一錢,花粉三錢。
服用一劑後,會出現大量汗液,讓其自然蒸發即可,服用第二劑後,疼痛不會再發作。這是一種補血湯的變形。其中,肉桂可以祛寒,玄胡可以活血化氣,花粉可以消散痰濕,秦艽可以散風。即便有外邪入侵,也能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