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奇聞》~ 卷八 (3)
卷八 (3)
1. 瘧
況鱉甲、首烏入陰攻邪,邪何能久戀不去乎?及陰越出於陽,陽氣不虛,豈容邪存在,陰陽並攻,邪自卻走。
四日兩頭髮瘧,終年不愈,但熱不寒,雖有汗,不渴,每發於夜,人謂陰虛極,誰知陽衰極乎。陰平陽秘,則邪不能犯,邪入每乘陰陽之虛,瘧邪亦然。然瘧必先入陽,後入陰。入陽發近,入陰發遠,入至陰其發更遠,四日兩發者,乃《內經》云「間二日之瘧」,即邪入至陰也。邪入至陰最難祛逐,以陽氣衰微,不敢與邪相戰,邪安居至陰,有無可如何之勢。
邪正不兩立,正不容邪,邪每欺正。今邪居至陰,竟安無事,是邪正兩不相分,竟忘其為邪也。如強梁奸主婦,初則相爭,及主負創不敢入室,反客為主,鵲巢久居,主婦必欲祛除,力難制縛,不得已偷安同夢,忘其夫之在外。倘主奮勇,鄰朋相助,與強梁戰,婦必內應,可連戰取勝,此瘧實同。
必大補陽氣,後益攻陰,則邪出與陽角,始成功。倘謂陰虛用滋陰藥,邪且樂得相資,雖佐祛邪,彼且緊閉至陰之藏,不能入,愈堅不出之念矣。用,升陰祛邪湯,:人參、生首烏、鱉甲、熟地一兩,茯苓、棗皮五錢,肉桂、柴胡一錢,白芥子三錢。二劑寒熱交戰,病反重,四劑愈。
此陰陽兩補,意重補陽,陽旺敢與邪鬥,初服陽與邪戰,故病重。兼補陰者,助其陰,邪不敢重回至陰內。用柴胡提陰氣交陽,則邪亦從而出,一遇陽氣,則彼此大斗。又鱉甲、首烏智勇絕倫,邪自披靡而遁。
哀哭過傷,痢後成瘧,困倦甚,人謂瘧母未消,誰知陰陽兩虧。陰陽正氣旺,邪不能侵,正衰,邪不肯散,是瘧之盛衰,全視陰陽之衰旺。下多亡血,亡陰也;悲哀傷氣,傷陽也。陰陽兩虧,正虛極,何能與邪爭?聽瘧邪往來為日數間止,邪盛則盛,邪衰則衰,邪反為主,正反為客矣。宜助正以祛邪,不可攻邪以損正。
倘惟事攻邪,則正愈虛,汗必大出,陰虛陽散而死。用,救衰湯,:人參、黃耆一兩,白朮二兩,炙草一錢,當歸五錢,半夏三錢。十劑愈。此補正氣,又加半夏消痰,蓋瘧正藉痰而久居,惟補正消痰,則正自旺,痰自消,痰消正更旺。方妙在半夏,則補非呆補,消非峻消。
瘧,卯刻寒起,至酉方熱,至寅方休,只蘇一時,人謂風邪入營衛,誰知寒氣入陽明乎。足陽明與衝脈合宗筋,會氣街,房事後,陽明與衝脈之氣皆奪所用,其中必虛,寒邪乘之,而入舍於二經,二經過脛,會足跗上,因邪相舍,二經之陽日虧,不能滲榮經絡,故痁行不能止。宜補二經虛,兼散寒邪,則陽氣自旺,寒邪難居,得汗可解。
然足跗道遠,非多加藥餌不能到。用,解寒湯,:人參五錢,白朮一兩,附子三分,蒼朮三錢,川芎二錢,柴胡五分。二劑汗出愈。用參、術補氣,芎、柴、蒼朮發汗,附子引陽明、衝脈、宗筋、氣街之所,自氣無秘塞,邪散無閉結。
白話文:
瘧疾的病因和治療
鱉甲、何首烏能滋陰攻邪,邪氣怎麼可能長期停留不去呢?陰氣充足,陽氣又不虛弱,邪氣豈能存在?陰陽雙雙夾擊,邪氣自然會退去。
有些病人四天發作兩次瘧疾,終年不愈,只有發熱沒有發冷,雖然出汗,但不口渴,每次發作都在晚上。有人認為是陰虛到了極點,卻不知這是陽氣衰竭到了極點。陰平陽秘,邪氣就無法入侵。邪氣入侵總是趁著陰陽虛弱之時,瘧疾邪氣也是如此。然而瘧疾一定先侵犯陽氣,然後再侵犯陰氣。侵犯陽氣發作時間較近,侵犯陰氣發作時間較遠,侵犯至陰則發作時間更遠。四天發作兩次,是《內經》所說的「間二日之瘧」,也就是邪氣侵犯了至陰。邪氣侵犯至陰最難驅逐,因為陽氣衰微,不敢與邪氣抗爭,邪氣安居於至陰,似乎無計可施。
邪正兩不相容,正氣不容邪氣,邪氣總是欺壓正氣。現在邪氣居於至陰,卻相安無事,說明邪正兩不相分,邪氣都忘記自己是邪氣了。這就像強盜霸佔了女主人的家,一開始彼此爭鬥,等到女主負傷不敢進屋,強盜反客為主,鵲巢鳩佔,久居不走,女主一定想把強盜趕走,但力不從心,只好暫時忍氣吞聲,忘記還有丈夫在外。如果女主奮勇反抗,鄰居朋友幫忙一起與強盜作戰,女主在內應,就能聯手取勝,瘧疾的治療也是如此。
必須先大補陽氣,然後再攻邪於陰,這樣邪氣才能被陽氣逼出來,才能取得成功。如果認為是陰虛而使用滋陰藥物,邪氣反而會藉此壯大,雖然也佐以祛邪藥,但邪氣會緊閉至陰之藏,藥物無法進入,邪氣會更加堅決不出來。 我用「升陰祛邪湯」治療:人參、生首烏、鱉甲、熟地各一兩,茯苓、棗皮各五錢,肉桂、柴胡各一錢,白芥子三錢。服用兩劑後寒熱交戰,病情反而加重,到四劑時痊癒。
這是陰陽雙補,但重點在於補陽。陽氣旺盛才能與邪氣抗爭,剛開始服用藥物時陽氣與邪氣交戰,所以病情加重。同時補陰是為了輔助陰氣,使邪氣不敢再回到至陰。用柴胡提振陰氣與陽氣相交,則邪氣也會隨之而出,一遇陽氣,就會彼此激烈搏鬥。鱉甲、何首烏功效卓著,邪氣自然潰敗逃遁。
因哀哭過度或痢疾後引起的瘧疾,病人十分疲倦,有人認為是瘧疾的根本病因未除,卻不知道是陰陽兩虛。陰陽正氣旺盛,邪氣就無法入侵;正氣衰弱,邪氣就不會消散。瘧疾的盛衰完全取決於陰陽的盛衰。下痢失血,損傷陰氣;悲哀傷心,損傷陽氣。陰陽兩虛,正氣衰竭到極點,怎麼能與邪氣爭鬥?只能聽任瘧疾邪氣來來往往,持續幾天而已。邪氣盛則病情盛,邪氣衰則病情衰,邪氣反客為主,正氣反客為賓了。應該扶助正氣以祛除邪氣,不應該攻邪而損傷正氣。
如果只顧著攻邪,正氣會更加虛弱,汗出必多,陰虛陽散而死。我用「救衰湯」治療:人參、黃耆各一兩,白朮二兩,炙甘草一錢,當歸五錢,半夏三錢。十劑痊癒。這是補益正氣,又加半夏以消痰,因為瘧疾正氣依靠痰濁而久居,只有補益正氣,消除痰濁,正氣才能旺盛,痰濁才能消除,痰濁消除,正氣則更旺盛。此方妙在於半夏,補益不是死板的補益,消痰也不是峻猛的消痰。
瘧疾,卯時(早上五點到七點)開始發冷,到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發熱,到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才休息,只舒服一時,有人認為是風邪侵犯營衛,卻不知道是寒邪入侵陽明經嗎?足陽明經與衝脈相通於宗筋,會於氣街。房事後,陽明經與衝脈之氣都受到損耗,其中必定虛弱,寒邪乘虛而入,寄居於這兩條經脈。這兩條經脈經過脛部,會合於足跗(腳背)之上,因為邪氣在此停留,這兩條經脈的陽氣日漸虧損,不能濡養經絡,所以瘧疾反覆發作不能停止。應該補益這兩條經脈的虛損,同時散寒邪,這樣陽氣就會旺盛,寒邪就難以停留,出汗就能解除瘧疾。
但是足跗部位距離較遠,非大量服用藥物不能到達。我用「解寒湯」治療:人參五錢,白朮一兩,附子三分,蒼朮三錢,川芎二錢,柴胡五分。兩劑藥後出汗而愈。用人參、白朮補益氣血,川芎、柴胡、蒼朮發汗,附子引導藥力到達陽明經、衝脈、宗筋、氣街等部位,使氣機通暢,邪氣得以散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