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奇聞》~ 卷八 (2)
卷八 (2)
1. 瘧
或嘔或不嘔,膽挾痰食上衝也。治瘧法雖多,大約不能外少陽。況病原少陽,烏可舍少陽別治。但少陽瘧分偏陰偏陽,偏陰多寒,偏陽多熱。有純熱無寒,純寒無熱,皆正少陽造其極,補偏救弊,總不可離少陽。用,和瘧湯,:柴胡三錢,當歸一兩,茯苓、白朮、生薑、白芍五錢,半夏、山楂、青皮一錢,甘草五分。三劑愈。
此無一味不入少陽經絡,又無一味不入脾胃臟腑。祛邪復補正,解表隨固里,真和解仙丹,非特祛瘧神劑。
發瘧,先寒作顫,後變熱,面色蒼白,善太息,甚者狀欲死,或頭疼而渴,人謂寒熱相間之瘧,誰知厥陰肝經之瘧乎。肝瘧由少陽膽入,使肝木自旺,則少陽之邪何敢深入?今肝虛,邪遂乘入。肝氣本急,邪入肝中,反兩脅不脹滿,肝太虛也。蓋肝旺必怒,不怒但太息者,肝弱極,不敢怒,又惡邪侵,力不能制,無可如何之勢也。
甚如欲死者,因力難制邪,情願死殉,氣逆不能發聲,非真死也。氣逆火升於上,不易下降,咽喉自存火氣作渴。宜急補肝以祛邪,不縱邪以伐肝。用,補肝祛瘧湯,:當歸、白芍、生首烏一兩,鱉甲三錢,茯苓五錢,青皮、柴胡、甘草一錢,半夏二錢。二劑愈。此不祛邪,全補肝氣,肝旺邪氣難留。
得柴胡引出少陽,則邪有出路,自然易解。
發瘧,先寒後熱,寒從腹中起,善嘔,嘔已乃衰,熱過汗出乃已,人謂感邪作瘧,誰知邪盛太陰脾經乎。脾,濕土,原易生痰,痰生,食本難化,又風邪合,自易成瘧。各經瘧,俱宜兼顧脾土,豈脾自病,反置不補乎。惟脾濕土,其性難溫,補脾兼補命門火,則土得溫和之氣,痰濕自化,痰濕化,風邪無黨,難於作慝,欲久居於脾不可得矣。
用,溫脾祛瘧湯,:白朮一兩,茯苓、山藥、芡實五錢,人參三錢,肉桂、炮薑、橘皮、半夏、甘草一錢,白蔻三粒。三劑全愈。瘧多本於脾寒,此尤治脾寒聖藥。凡脾胃虛寒得瘧,無論一日二日,皆神效。
發瘧,寒熱俱盛,腰痛脊強,口渴,寒從下起,先腳冷由腿而臍,由臍冷至手,頸以上則不冷,人謂寒瘧,誰知少陰腎瘧乎。此須補陰為主,倘開手用祛邪藥,必變四日兩發。蓋此瘧原是內傷於陰,邪乘陰虛遁入耳。初起用補陰加散邪藥,隨手奏效。無如人但去邪不補正,遂至陰愈虛,邪益深。
然邪乘陰虛入,仍補陰,陰盛邪自退。用,退邪湯,:熟地、生首烏一兩,當歸、鱉甲、茯神、山藥五錢,白芥子、人參三錢,柴胡五分。四劑愈。此補腎真陰,何以加人參、柴胡舒少陽氣、健脾胃土?不知邪入腎經,在治法,勢必提出少陽半表裡,而後風邪易散。又恐柴胡入至陰提出至陽,非人參則升提無力,故用以健脾胃,土有生氣,陽足以升陰也。
白話文:
瘧疾的症狀表現多樣,有時嘔吐,有時不嘔吐,這都是膽經的痰飲與食積上逆所致。治療瘧疾的方法很多,但大都離不開少陽經。因為瘧疾的病根在少陽經,怎麼能捨棄少陽經而另尋他法呢?只是少陽經的瘧疾又分陰陽虛實,偏陰的表現多寒,偏陽的表現多熱。有純熱無寒,純寒無熱的情況,都是少陽經的病邪發展到極點的表現。治療時要根據情況補偏救弊,總之不能離開少陽經的治療。可以用「和瘧湯」治療:柴胡三錢,當歸一兩,茯苓、白朮、生薑、白芍各五錢,半夏、山楂、青皮各一錢,甘草五分。通常服用三劑就能痊癒。
此方藥物都入少陽經絡,也都能滋補脾胃臟腑。它能祛除邪氣,又能恢復正氣,既解表又固里,宛如仙丹妙藥,確實是治療瘧疾的神奇藥方。
瘧疾發作時,先感到寒冷發抖,然後轉為發熱,面色蒼白,常常嘆氣,嚴重者如同將死之人,或者頭痛口渴。人們通常認為這是寒熱交替的瘧疾,卻不知這是厥陰肝經的瘧疾。肝經的瘧疾是因少陽膽經的邪氣入侵而引起,使肝木氣過盛,這樣少陽的邪氣就不敢深入。現在肝氣虛弱,邪氣就乘虛而入。肝氣本就急躁,邪氣入侵肝臟,卻沒有兩脅脹滿的症狀,這是因為肝氣太虛弱了。通常肝氣旺盛的人容易發怒,而這種病人卻只是嘆氣而不發怒,這是因為肝氣極度虛弱,不敢發怒,又因為抵抗不了邪氣的入侵,無力抗爭,處於無可奈何的狀態。
病情嚴重如同將死之人,是因為身體無力抵抗邪氣,情願以死殉身,氣逆不能發聲,其實並非真的死亡。氣逆火升於上,不易下降,咽喉因此有火熱感而口渴。此時應當迅速補益肝氣以祛除邪氣,不能單純依靠攻邪而傷及肝氣。可以用「補肝祛瘧湯」治療:當歸、白芍、生首烏各一兩,鱉甲三錢,茯苓五錢,青皮、柴胡、甘草各一錢,半夏二錢。通常服用二劑即可痊癒。此方不用攻邪之法,完全依靠補益肝氣,肝氣旺盛,邪氣自然難以久留。
依靠柴胡可以引導少陽經的邪氣外出,邪氣有了出路,自然容易解除。
瘧疾發作時,先寒後熱,寒邪從腹部開始,伴有嘔吐,嘔吐之後病情減輕,發熱之後出汗則病癒,人們認為這是感受外邪引起的瘧疾,卻不知這是邪氣盛於太陰脾經引起的。脾主濕土,本來就容易產生痰濕,痰濕產生,飲食就難以消化,再加上風邪入侵,就很容易形成瘧疾。各種經脈的瘧疾,都應該兼顧脾土的調理,脾胃本身有病,怎麼能不加以補益呢?脾胃屬濕土,其性難以溫煦,因此補脾胃應當兼顧補益命門之火,這樣脾土才能得到溫和之氣,痰濕才能自行化解。痰濕化解,風邪就失去了依附之物,難以作亂,自然難以長期停留在脾胃之中了。
可以用「溫脾祛瘧湯」治療:白朮一兩,茯苓、山藥、芡實各五錢,人參三錢,肉桂、炮薑、橘皮、半夏、甘草各一錢,白蔻三粒。通常服用三劑就能痊癒。瘧疾大多是因為脾胃虛寒引起的,此方尤其善於治療脾胃虛寒的瘧疾。凡是脾胃虛寒引起的瘧疾,無論是一日發作還是二日發作,此方都有神奇的療效。
瘧疾發作時,寒熱都很盛,腰痛脊強,口渴,寒邪從下腹部開始,先腳冷,然後冷到腿、臍,再從臍部冷到手,頸部以上則不冷,人們認為這是寒瘧,卻不知這是少陰腎經的瘧疾。治療此病必須以補益腎陰為主,如果一開始就使用祛邪的藥物,病情一定會變成四日發作兩次。因為這種瘧疾的根本原因是腎陰內傷,邪氣乘虛而入。初期治療應該用補益腎陰兼祛邪的藥物,這樣就能很快見效。但是如果只祛邪而不補益正氣,就會導致腎陰更加虛弱,邪氣更加深入。
然而,即使邪氣是乘虛入腎陰,也要補益腎陰,腎陰充足,邪氣自然就會退去。可以用「退邪湯」治療:熟地、生首烏各一兩,當歸、鱉甲、茯神、山藥各五錢,白芥子、人參各三錢,柴胡五分。通常服用四劑就能痊癒。這個方子主要補益腎陰,為什麼還要加入人參、柴胡來疏通少陽之氣、健脾胃呢?因為邪氣入侵腎經,在治療上,必須先疏通少陽經的表裡關係,這樣風邪才能容易散去。又擔心柴胡入腎經會將至陽之氣提出,沒有人參來提升,則升提之力不足,因此加入人參來健脾胃,脾胃有生氣,則陽氣才能上升,陰氣才能得到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