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奇聞》~ 卷七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7)

1.

胃火見心火助,愈增薰蒸,二火合則熱勢固結不散,濕見火留胃口,亦遲迴瞻望,停腸胃作壁上之觀,胸中不啻鉅鹿之戰,安得不悶亂?必開鬱火之門,門不易開,必引火以開門為捷。用,引胃湯,:人參一錢,黃連三錢,吳萸、菖蒲三分。為細末,滾水調於茯苓末中。大約茯苓約五錢一匙。

每一匙,調稀糊咽。徐咽至不吐,即將前藥服完。上下俱開門後,用,靖亂湯,:廣木香五分,茯苓三錢,白芍一兩,車前子五錢,黃連、甘草、枳殼、木通一錢。二劑愈。前湯以心喜燥,連雖寒性,正燥,以燥投燥,原非所惡。況吳萸性熱而燥,以火入火,同性豈有扦格。

妙在入人參、菖蒲中,蓋胃火,邪火,心火,正火,居邪正間,非得正人君子,則邪火不能散於頃刻,非得導引,則心火不能返故宮。況胃氣閉,正胃虛。人參補胃氣,胃虛逢補,如飢者得食,安有糧米扣關不為延接乎。關開,將士奪門而入,邪自驚走。苟無大兵相繼,敵且死鬥不去,又得後湯利水逐穢平肝,是前鋒斬關,後隊蕩寇,安得不成功。

濕作熱痢,數日後腹不疼痛,如膿血,陣陣自下,肢冷,元氣欲絕,人謂痢疾火症,誰知火變為寒而陰絕。古云痢無止法,然有初起即宜止者,有日久不可止者,未可執此一言竟不用止。然不止不過久病難痊,輕止每至變生不測,是痢又不可輕止也。夫腹痛為邪,今腹不痛,何邪之有?腹不痛,何膿血自下?乃氣脫欲崩。

非濕熱多而奔迫也。手足厥冷,乃氣脫而不能運,非內心熱手足反寒冷也。此必須看其舌,熱極舌必燥,寒極舌必滑也。熱變為寒,其舌必滑。止痢以固脫,不可泄痢以攻邪。用,止脫救痢湯,:人參、白朮二兩,白芍、茯苓一兩,肉桂、石脂末三錢,甘草二錢。三劑全愈。

各減半,去石脂,再十劑,元氣如故。此痢世不常有,但不可執此方以治他痢。

受暑濕毒,水穀傾囊而出,晝夜七八十次,膿血稠黏,大渴引飲,百杯不止,人謂熱毒攻腸胃,誰知膀胱熱結,氣不化乎。水濕無不從膀胱出,然膀胱必奉肺氣發始能化。今胃受暑,熱薰肺,肺不能受,乃移熱於大腸,大腸奔迫,必鬱結於膀胱。膀胱熱結則氣不化小水短赤,濕熱盡趨大腸出,如決水轉石。

法須清膀胱熱,以迅利小水。然不可徒清膀胱。蓋水出高原,肺不熱則小水自行,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熱大腸始熱,肺熱大腸始熱,故清大腸不若清膀胱,清膀胱又不若先清肺熱。用,清源止痢湯,:黃芩、紫參、訶子、花粉、地榆三錢,茯苓五錢,甘草一錢。二劑止。此清化源方也。

黃芩、地榆涼肺,即解大腸熱。紫參清腸胃熱,又消積聚,通二便。訶子固腸脫,合茯苓、甘草,則通中有塞,又有調和,所以特神。

白話文:

胃火與心火交熾,互相助長,導致熱勢積聚不散,濕邪遇熱滯留在胃中,遲遲不能排出,停留在腸胃,猶如胸中激烈的戰役,怎能不感到煩悶、混亂?必須疏通鬱結的胃火,但這門不易開啟,必須引火來打開這扇門。因此使用引胃湯:人參一錢,黃連三錢,吳萸、菖蒲各三分。研成細末,用滾水調和在茯苓末中(茯苓約五錢,每次用一匙)。

每次取一匙,調成稀糊狀緩緩吞服,直到不嘔吐為止,然後將藥全部服完。上下俱通後,再用靖亂湯:廣木香五分,茯苓三錢,白芍一兩,車前子五錢,黃連、甘草、枳殼、木通各一錢。服用兩劑即可痊癒。引胃湯中,雖然黃連性寒,但因心火燥熱,以燥治燥,並非不妥。況且吳萸性熱而燥,以火攻火,同性相求,並非格格不入。

妙處在於加入人參、菖蒲,因為胃火、邪火、心火、正火,存在於邪正之間,若非正氣充足,邪火便無法迅速消散;若非引導,心火便無法歸位。況且胃氣閉塞,本身胃氣虛弱,人參可以補益胃氣,胃虛者服用人參,如同飢餓者得到食物,怎麼會拒之門外呢?胃氣通暢後,正氣便可攻破邪氣,邪氣自然潰散。若沒有後續的藥物來利水去濕、平肝,敵人仍會頑強抵抗,所以需要靖亂湯利水逐穢平肝,如同前鋒攻破敵人的防禦,後隊再殲滅敵人,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濕熱導致的痢疾,經過數日後,腹部不再疼痛,但排出膿血,陣陣下瀉,肢體冰冷,元氣將盡,人們認為是痢疾火症,卻不知是火邪轉化為寒邪,導致陰氣衰竭。古人說痢疾無止瀉之法,但有的痢疾初期就應該止瀉,有的久病則不宜止瀉,不可拘泥於此說而不止瀉。但止瀉不當,會導致久病不愈,輕率止瀉,可能導致病情變化,所以痢疾也不可輕易止瀉。腹部疼痛是邪氣作祟,現在腹部不痛,何來邪氣?腹部不痛卻排出膿血,這是氣血將虛脫。

並非濕熱過盛而奔迫所致,手足厥冷,是氣血虛脫,不能運行,並非內心發熱而手足冰冷。這必須觀察舌苔,熱極則舌苔乾燥,寒極則舌苔滑潤。熱邪轉化為寒邪,舌苔必定滑潤。止瀉應以固護元氣為主,不可泄瀉以攻邪。因此使用止脫救痢湯:人參、白朮各二兩,白芍、茯苓各一兩,肉桂、石脂末各三錢,甘草二錢。服用三劑即可痊癒。

然後藥量減半,去掉石脂,再服用十劑,元氣即可恢復。這種痢疾並不多見,不可執著於此方來治療其他痢疾。

暑熱濕毒侵襲,水穀精華大量排出,晝夜瀉痢七八十次,膿血稠黏,口渴難耐,喝水百杯不止,人們認為是熱毒侵犯腸胃,卻不知道是膀胱熱結,氣化不利所致。水濕之邪都從膀胱排出,但膀胱必須依靠肺氣才能化濕。現在胃受暑熱,熱邪薰蒸肺臟,肺臟無法承受,便將熱邪傳遞到大腸,大腸受熱奔迫,濕熱便鬱結於膀胱。膀胱熱結則氣化不利,小便短赤,濕熱都從大腸排出,如同決堤洪水。

治療方法必須先清解膀胱之熱,以利小便。但不可單純清解膀胱之熱。因為水從高處流下,肺不熱,小便自然通暢,肺和大腸相表裡,肺熱則大腸熱,所以清解大腸之熱不如清解膀胱之熱,清解膀胱之熱不如先清解肺熱。因此使用清源止痢湯:黃芩、紫參、訶子、花粉、地榆各三錢,茯苓五錢,甘草一錢。服用兩劑即可止瀉。此為清化源頭之方。

黃芩、地榆清解肺熱,從而解大腸之熱;紫參清解腸胃之熱,又消積聚,通二便;訶子固澀止瀉,與茯苓、甘草合用,則通中有塞,又能調和,所以療效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