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奇聞》~ 卷七 (13)
卷七 (13)
1. 瀉
飢渴思飲食,下腹便覺飽悶,必大泄後快,晝夜數次,面黃瘦,肢肉減削,人謂胃氣虛,誰知脾氣困乎。能消不能食者,胃氣虛,由於心包冷;能食不能消者,脾氣困,由於命門寒。今思飲食,食後反飽悶,是胃能納,脾不能受也。然何以大泄後快?脾濕土,既無溫暖之氣,水穀又濕,濕以助濕,惟恐久留害土,情願速傳為快。
如黃河至中州,既無高山峻嶺,又少深池大澤,土松水泛,易於沖決,波濤洶湧,連泥帶水,一泄千里,日積月累,非斷岸摧崩,即長堤遷徙。脾,中州土,大泄之狀正同。法宜治脾,並治腎中火。用,奠土湯,:白朮、茯苓一兩,砂仁五分,山藥一兩,半夏、故紙一錢,人參五錢,蘿蔔子二錢,附子三分。
方用參、苓、白朮健脾,附子、故紙助命門火,山藥補腎,砂仁、半夏醒脾,蘿葡子又分清濁。一二劑效,多用亦無妨。自能回陽於既危,生陰於將絕。
日間不泄,至亥子必痛泄一二次,重則五六次,此腎與命門虛寒也。其初亦因脾胃虛寒作泄起,久泄亡陰,脾傳腎。苟腎火不衰,脾即傳腎,久之腎仍傳脾自愈。惟命門火衰,不能蒸腐水穀,脾傳腎,遂不能返。亥子時,腎北,水主事。水寒火不能溫,水乃大泄,此即《內經》大瘕泄也。
用止水藥反不能濟,必須補水,使陰亡者速生,尤須兼補火,陽旺始能攝陰。用,填坎湯,:棗皮、茯苓、芡實一兩,巴戟五錢,肉桂、車前子三錢,北味、人參三錢,白朮二兩。十劑不發。此脾腎兼補,又妙分水止泄,濕自解。況肉桂溫命門火,膀胱易於化水,寧復走大腸而作泄。
腹大痛,手不可按,忽大泄,飲食下喉即完穀泄出,勢如奔馬,不可止抑,頃刻泄數十次,一晝夜約至百次。人謂火泄,誰知肝木挾邪大泄乎。症因夏日貪涼,向風坐臥,暑熱不宣,藏於脾胃,至秋涼風透入,克肝,肝木之風,鬱而不宣,乃克脾胃,脾胃之熱遂與戰,走石揚沙,將腹中水穀盡驅直下,必欲不留一絲始快,故腹痛甚急。
脾胃欲止,風不肯止,脾胃欲閉,熱不肯閉,下焦關門大開,上焦關門難合,故食下喉,不及傳化而即泄。必急救脾胃氣,後可因勢利導。然非大劑速救,鮮不立亡。用,逆挽湯,:人參、大黃一兩,茯苓二兩,黃連、梔子、甘草三錢。方用人參固脾胃氣,則氣不驟脫。此泄乃火留於腸胃,非大黃迅逐,火不遽散,水不盡流。
然非梔子、黃連,則火邪甚熾,盤澗曲溪,未能遽涸,三味並用,則大小河渠盡行啟泄。然分消無法,又恐壅抑阻滯,益茯苓分清濁,兼健脾開胃,土氣既堅,自無沖決。更慮過於迅逐,邪去雖速,未免大傷腸陰,故佐甘草,調和於遲速之間,使參易於生氣,正剿撫並用,無死鬥之虞。
白話文:
[瀉]
感到飢餓口渴想吃東西,但吃完後下腹部反而覺得脹滿悶痛,一定要大量腹瀉後才會感到舒服,白天晚上都腹瀉好幾次,臉色蠟黃、身體消瘦、肌肉也減少。人們都說這是胃氣虛弱,但誰知道是脾氣困頓呢?能消化卻吃不下,是胃氣虛弱,因為心包受寒;能吃下卻不能消化,是脾氣困頓,因為命門火衰。現在想吃東西,吃完卻反而脹悶,這是胃能接納,脾卻不能承受。
那為何腹瀉後會感到舒服呢?脾屬濕土,既沒有溫暖的陽氣,水穀又濕重,濕上加濕,只怕久留會傷害脾土,所以情願快速排泄出去為快。就像黃河到了中原地帶,既沒有高山峻嶺,又缺少深潭大澤,土壤鬆軟、水流氾濫,容易被沖垮,波濤洶湧,連泥帶水,一瀉千里。日積月累,不是堤岸崩塌,就是河堤改道。脾就像中原的土壤,大量腹瀉的情形也相同。
治療方法應該要針對脾,並兼顧腎中的陽火。使用「奠土湯」:白朮、茯苓各一兩,砂仁五分,山藥一兩,半夏、補骨脂各一錢,人參五錢,萊菔子二錢,附子三分。方子裡用人參、茯苓、白朮來健脾,附子、補骨脂來幫助命門的陽火,山藥補腎,砂仁、半夏來喚醒脾氣,萊菔子則能分辨清濁。服用一兩劑就會見效,多服用也無妨。它能夠使將要衰竭的陽氣恢復,使即將耗盡的陰液重新產生。
白天不腹瀉,到了亥時(晚上9-11點)和子時(晚上11點-凌晨1點)必定會腹痛腹瀉一到兩次,嚴重時會腹瀉五六次,這是腎和命門虛寒的緣故。剛開始也是因為脾胃虛寒而引起腹瀉,長期腹瀉會耗損陰液,導致脾的問題傳到腎。如果腎火沒有衰退,脾的問題傳到腎,久了腎也會把問題再傳回脾,自然就會痊癒。但如果命門的火衰弱,不能蒸化水穀,脾的問題傳到腎,就不能再回復。亥時和子時,腎屬北方,主掌水。水寒則火不能溫暖,水就大量外洩,這就是《內經》所說的「大瘕泄」。
用止瀉藥反而無法解決問題,必須要補水,讓耗損的陰液快速恢復,更要兼顧補火,陽氣旺盛才能固攝陰液。使用「填坎湯」:棗皮、茯苓、芡實各一兩,巴戟天五錢,肉桂、車前子各三錢,北五味子、人參各三錢,白朮二兩。服用十劑不見效,這個方子能同時補脾腎,又能巧妙地分水止瀉,濕氣自然會消除。況且肉桂能溫暖命門的陽火,膀胱就容易化水,不會再跑到大腸而引起腹瀉。
腹部劇痛,手不能按壓,突然大量腹瀉,吃下的食物還沒消化就直接排出,勢如奔馬,無法阻止,頃刻之間就會腹瀉數十次,一天大約會到一百次。人們都說這是火熱引起的腹瀉,但誰知道是肝木挾帶著邪氣引起的腹瀉呢?這個症狀是因為夏天貪涼,在涼風中坐臥,暑熱無法宣散,積留在脾胃,等到秋涼風吹入時,就會克制肝臟。肝木的風氣,鬱積而無法宣洩,就克制脾胃,脾胃的熱氣就與之抗爭,像風沙一樣,將腹中的水穀全部往下驅趕,一定要不留一絲才痛快,所以腹痛才會這麼急劇。
脾胃想停止腹瀉,風卻不肯停止;脾胃想關閉,熱卻不肯關閉。下焦的關門大開,上焦的關門難以合攏,所以食物一下肚,來不及消化就立刻排出。必須要趕緊救治脾胃之氣,之後才能順勢引導。如果不用大劑量的藥物快速搶救,很快就會死亡。使用「逆挽湯」:人參、大黃各一兩,茯苓二兩,黃連、梔子、甘草各三錢。方子用人參來固守脾胃之氣,這樣氣才不會驟然耗散。這種腹瀉是因為火熱積留在腸胃,如果不用大黃迅速排除,火熱就無法快速消散,水也無法盡快排出。
但如果沒有梔子、黃連,火邪就會過於旺盛,像盤踞在山澗彎曲的溪流,無法迅速乾涸。三味藥一起使用,就能使大大小小的河道都打開洩洪。但是如果沒有疏導的方法,又怕會壅塞阻礙,因此加入茯苓來分清濁,同時健脾開胃,使脾土堅固,就不會再被沖垮。更擔心過於迅速地排洩,雖然邪氣去得快,但難免會大傷腸道的陰液,所以佐以甘草,來調和緩急,使人參更容易產生氣,這樣就能做到剿撫並用,沒有同歸於盡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