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奇聞》~ 卷一 (12)
卷一 (12)
1. 傷寒
冬月傷寒,至八日潮熱未解,人謂邪再傳少陽,誰知邪在陽明,欲出未出乎。陽明多氣多血,氣血既多,藏痰亦不少。痰在胃膈,自發潮熱,不必假借少陽。況邪又將出,少陽前受陽明貽害,未免寒心,故現潮熱,其實未入少陽。法不須治少陽邪,宜解陽明熱。陽明熱解,少陽邪自散。
用,解胃湯,:青蒿,麥冬五錢,茯苓二錢,甘草五分,玄參三錢,竹葉五十片。一劑胃熱解,再劑潮熱退,不必三劑。此方息陽明焰,又解少陽氛。倘徒治少陽,陽明愈熾,倘息陽明,少陽又燥。有偏勝必有獨干,自然輕變為重,邪傳無已。今單治陽明,已有少陽治法,故收全功。
冬月傷寒,九日利不已,人謂邪入太陽,陽變陰症,誰知是陽辭陰症乎。變陰、辭陰何辨?變陰,陽傳於陰;辭陰,陽傳出於陰也。入陰自利,豈出陰亦自利?不知陰陽不接,多泄利不已,但入陰自利,腹必痛;出陰自利,腹不痛。至九日利不已,腹不痛者,離陰自利也。切戒太陰止利藥,用之邪傳入陰,危矣!法仍治少陽,解表裡則利止,寒熱之邪亦散。
用,小柴胡湯,加減治之。柴胡、甘草一錢,茯苓三錢,陳皮五分。一劑利止,寒熱解。此專治半表裡邪,又分消水濕,既不入陰,又善治陽,故取效獨捷。
冬月傷寒十日,惡寒嘔吐,人謂邪再傳少陰,誰能知邪不欲入少陰乎。不入少陰何惡寒嘔吐?不知傳經再入太陰,中州之氣已經刻削,脾氣已虛,必耗腎中火氣,腎又曾經邪犯,自顧不遑,故邪入脾,脾甘自受,惡寒嘔吐,不待傳少陰始見。法單治太陰脾土,嘔吐可止。然不治腎,腎火不生脾土,惡寒終不愈。
寒不除,嘔吐亦暫止。用,脾腎兩溫湯,:人參、巴戟、芡實、山藥三錢,白朮、肉桂一錢,丁香三分,肉蔻一枚。一劑寒止,二劑嘔吐除。方用參、術補脾,巴戟、芡實、山藥補腎,肉桂、丁香闢寒氣、旺腎火,以生脾土,則土氣自溫。
冬月傷寒,十一日熱反更盛,發厥不寧,一日三四見,人謂邪再傳厥陰也,誰知邪不能傳肝乎。少陰寒水未入厥陰,何以發厥見熱症?然厥似熱非熱也。內寒甚逼陽,外見發厥,故不待傳入厥陰先發厥。此本死證,仲景無方,非無方也,以灸法神奇,示人以艾灸少陰者,正不必治厥陰也。
雖灸之可,湯藥又安不可?用,回生至神湯,:人參三兩,肉桂三錢,白朮二兩,薑汁一合、蔥十條,用薑蔥汁同水煎服。一劑厥止,二劑身熱解。方用參、術雖多,苟非薑、蔥,不能宣發。邪伏腎中不得出,惟參、術得薑、蔥導之出外,不必走肝,厥自安。此治之巧也。
冬月傷寒,十二日熱不退,不見發厥,人謂傷寒至厥陰,不發厥,熱自退。誰知虛極欲厥不得乎。熱深厥亦深者,元氣足以致之,此熱深不發厥,元氣不足以充也。傳經至十二日,已入肝,厥不應者,非熱之不深,乃元氣甚困焉,可因不厥即厥疑陰之不熱?治法補其肝氣,輔以解熱,則厥陰不燥,木氣又舒,邪不能留,非惟熱解而見厥,抑亦邪散而消厥。
白話文:
傷寒
冬月傷寒,持續發燒八天還沒好,人們認為邪氣再次傳到少陽經,卻不知邪氣在陽明經,想出來卻出不來。陽明經氣血充盛,氣血多,痰也多。痰停留在胃和膈肌之間,自然會發燒,不必藉由少陽經。況且邪氣將要外出,少陽經先前受到陽明經的侵害,難免寒心,所以出現發燒,其實並沒有進入少陽經。治療方法不需要治療少陽經的邪氣,應該先解決陽明經的熱。陽明經的熱解了,少陽經的邪氣自然就散了。
治療用解胃湯:青蒿、麥冬各五錢,茯苓二錢,甘草五分,玄參三錢,竹葉五十片。一劑藥下去胃熱就解了,再服一劑發燒就退了,不需要三劑。這個方子能熄滅陽明經的熱,又能解少陽經的鬱氣。如果只治療少陽經,陽明經的熱反而更盛;如果只熄滅陽明經的熱,少陽經又會乾燥。有偏勝就一定有獨幹(獨特的病理變化),自然會輕症變重症,邪氣傳播無止境。現在單獨治療陽明經,已經包含了少陽經的治療方法,所以才能取得全面的療效。
冬月傷寒,腹瀉九天不止,人們認為邪氣入太陽經,陽氣轉變為陰症,卻不知這是陽氣脫離陰症嗎?陰陽轉變和陽氣脫離怎麼區分呢?陰陽轉變,是陽氣傳到陰經;陽氣脫離,是陽氣從陰經傳出來。進入陰經會腹瀉,難道離開陰經也會腹瀉嗎?不知道陰陽不相接續,就會持續腹瀉不止,但進入陰經的腹瀉,腹部一定會痛;離開陰經的腹瀉,腹部不痛。到第九天腹瀉不止,腹部卻不痛,這是陽氣離開陰經而腹瀉。切忌使用太陰經止瀉的藥物,用了這些藥,邪氣就會傳入陰經,很危險!治療方法還是要治療少陽經,解表裡則腹瀉停止,寒熱邪氣也都會散去。
治療用小柴胡湯加減:柴胡、甘草各一錢,茯苓三錢,陳皮五分。一劑藥下去腹瀉就停止了,寒熱也解了。這個方子專門治療半表半裡的邪氣,又能消散水濕,既不傷陰,又能很好地治療陽氣,所以療效獨特迅速。
冬月傷寒第十天,惡寒嘔吐,人們認為邪氣再次傳到少陰經,誰能知道邪氣不想進入少陰經呢?不進入少陰經怎麼會惡寒嘔吐?不知道邪氣再次傳入太陰經,中焦的氣已經受損,脾氣虛弱,必然耗傷腎中之火,腎臟又曾經被邪氣侵犯,自顧不暇,所以邪氣入脾,脾臟的甘味之氣被邪氣所侵,就會惡寒嘔吐,不一定要傳到少陰經才會出現這些症狀。治療方法單獨治療太陰經的脾土,嘔吐就可以停止。但是不治療腎臟,腎火不能生脾土,惡寒最終不會痊癒。
寒邪不除,嘔吐也只是暫時停止。治療用脾腎兩溫湯:人參、巴戟天、芡實、山藥各三錢,白朮、肉桂各一錢,丁香三分,肉蔻一枚。一劑藥寒邪就停止了,兩劑藥嘔吐就消除了。方子用人參、白朮補脾,巴戟天、芡實、山藥補腎,肉桂、丁香溫通寒邪、旺盛腎火,以滋養脾土,那麼脾土的氣就會溫暖起來。
冬月傷寒第十一天,發熱反而加重,厥逆不安,一天三四次,人們認為邪氣再次傳到厥陰經,卻不知道邪氣不能傳到肝經。少陰經的寒水還沒進入厥陰經,怎麼會出現厥逆和發熱的症狀?但是厥逆雖然像發熱,卻不是發熱。內在的寒邪嚴重逼迫陽氣,外在表現為厥逆,所以不必等到傳入厥陰經才出現厥逆。這是本來的危急證狀,傷寒論中沒有方子,不是沒有方子,而是用灸法神奇,讓人用艾灸少陰經,正因為不必治療厥陰經。
雖然灸法可以,湯藥為什麼不可以呢?治療用回生至神湯:人參三兩,肉桂三錢,白朮二兩,薑汁一合、蔥十條,用薑蔥汁和水一起煎服。一劑藥厥逆就停止了,兩劑藥發熱就解了。方子用人參、白朮雖然很多,但是如果没有薑、蔥,就不能宣發藥力。邪氣伏藏在腎中出不來,只有人參、白朮藉助薑、蔥的引導才能排出體外,不必經過肝經,厥逆自然就安靜了。這就是治療的巧妙之處。
冬月傷寒第十二天,發熱不退,沒有出現厥逆,人們認為傷寒已經到了厥陰經,不出現厥逆,發熱自然會退。卻不知道這是因為虛極將要厥逆卻沒有力量。發熱很深,厥逆也很深的人,元氣足夠導致厥逆,這個發熱很深卻不出現厥逆,是因為元氣不足以充盈。傳經到第十二天,已經入肝經,沒有出現厥逆,不是發熱不深,而是元氣非常虛弱,可以因為不出現厥逆就懷疑厥陰經不熱嗎?治療方法是補益肝氣,輔助解熱,那麼厥陰經就不會燥熱,肝氣也舒暢,邪氣就不能停留,不僅發熱能解除,而且厥逆也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