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奇聞》~ 卷七 (4)
卷七 (4)
1. 痙痓
此平肝以扶脾胃土,脾胃氣生,肺氣自旺,足以制肝,又何風火之不息哉。或謂肺弱不能制肝,自宜補肺,不知補肺必用潤劑,不又助脾胃濕乎?痙病正苦濕,故重用茯苓,所以平肝安肺,不可潤肺害脾胃。
小兒偶感風邪,發熱身顫,手背反張,人謂驚風角弓反張,誰知痙病中之寒邪乎。蓋小兒氣血未旺,不耐傷寒壯熱,故一時昏沉,非因風動驚也。故治小兒傷寒,斷不可與大人例,動用風藥祛風。
蓋因虛入風,治虛風自出,況只犯寒而不犯風,又何可祛風?倘施祛風,則風門大開,內風無可散,勢必損傷正氣,正氣一傷,則營衛無所蔽,腠理不密,勾引外風深入內藏,遂不救。宜補正氣,少加散邪,寒易解,臟腑不傷,手到奏功,方用,護子湯,:人參一錢,茯苓三錢,白朮二錢,柴胡五分,桂枝二分。不必再劑。
亦何神乎?蓋小兒初傷風寒,必先從太陽入,今用桂枝、柴胡解太陽、少陽之邪,則邪不敢遁入於陽明。況人參固脾胃,邪尤不敢入中宮。又加白朮利腰臍,茯苓通膀胱,則邪從外入者必散。既無外邪,柴胡舒肝氣,桂枝暖脾胃土,正有益無損。無如人不知此等治法,妄捏驚風,施發散鎮墜,以至殺兒,醫不悟,病家未知,萬兒啼號於夜臺,深可痛也。
新產後,忽然手足攣搐,口眼喎斜,頭搖項強,甚則角弓反張,人謂產後驚風,誰知亡血過多成痙乎。產後舊血已虧,新血未長,原不必戶外賊風,即舉動時風自內生,覺兩股間陽寒逼人,少不慎,風入矣。然風因虛而入,補虛風即出。然從血以補乎?擬從氣以補乎?亡血不能速生,氣祛實宜急補,補氣血尤易生,風又何存乎。故血舍驅風,尚非正治,矧純用鎮驚,非下之石耶。
用,救產止痙湯,:人參五錢,當歸一兩,川芎三錢,炒荊芥一錢。三劑全愈。此即佛手散變方,加人參則氣更旺,氣旺邪不敢敵。況荊芥引血歸經,邪何獨留?且荊芥原能祛邪不損正,故用之出奇。倘不補氣血,惟事祛風,則血舍更空,風且直入,立殺其婦,慎哉。
忽手足牽掣,口眼歪張,人謂中風,誰知痙病驟發乎。中風身必顛覆,吐痰,痙病狀似中風,身不顛覆,口中喉內無痰涎,有水雞之聲。蓋中風無風,風從內起;痙病則風從外入者居多。風自外入,風自成威,不必借重內痰之助,所以但有牽制歪張,絕無洶湧秘塞。若風從內起者,火動生風,有痰以助。
故中風無邪,無外邪也;痙病無邪,無內邪也。無外邪者不可治風,無內邪者不可不治風。然單治外不治內,則外風雖去,內風必生,是以祛風必風必須補正。方用,補中益氣湯,:人參、陳皮、甘草一錢,黃耆、白朮、當歸、柴胡三錢,升麻四分。三劑不再發。補中蓋氣湯非祛風之劑,乃用治痙,何反易奏功?蓋氣虛則風易入,補氣則正旺,足以祛邪。
白話文:
痙痓
治療痙攣應著重於滋補肝臟,同時扶助脾胃。脾胃之氣旺盛,則肺氣自然強健,足以制約肝臟的亢奮,如此便能平息肝風內熱。有人認為肺氣虛弱無法制約肝臟,主張補肺,卻不知補肺多用滋潤藥物,反而會加重脾胃濕邪。痙攣之症正是因為濕邪作祟,所以要大量使用茯苓,藉此平肝安肺,而不應以潤肺之法損傷脾胃。
小兒偶感風寒而發熱顫抖,手背反張,人們誤認為是驚風,其實這是寒邪引起的痙攣。因為小兒氣血尚未充盈,難以承受寒邪導致的壯熱,所以才會昏沉不醒,並非風邪所致。因此治療小兒傷寒,不能與成人同等看待,不可輕易使用祛風藥物。
痙攣多因體虛而受風寒侵襲,治療應從補虛入手,如此風邪自會消退。況且只是寒邪入侵,並非風邪作祟,又何必祛風?倘若使用祛風藥物,反而會使風邪之門大開,內風無處消散,勢必損傷正氣。正氣受損,則營衛失調,肌膚疏鬆,更容易招致外邪深入臟腑,病情將難以挽回。正確的做法應是補益正氣,稍微疏散邪氣,寒邪即可迅速消退,臟腑免受損傷,療效迅速。方用護子湯:人參一錢、茯苓三錢、白朮二錢、柴胡五分、桂枝二分。一劑即可。
此方為何如此神奇?因為小兒初受風寒,必先從太陽經入侵。此方用桂枝、柴胡來疏解太陽、少陽之邪,邪氣便不敢侵犯陽明經。而且人參能健脾胃,邪氣更不敢侵犯中焦。再加白朮利水消腫,茯苓利尿通淋,則外邪即可迅速消散。既無外邪,柴胡疏肝解鬱,桂枝溫中健脾,對身體只有益處,沒有損害。可惜人們不懂得這種治療方法,誤認為是驚風,使用發散、鎮靜的藥物,導致許多嬰兒夭折,醫生不明就裡,家屬也無知,無數嬰兒在夜裡哭號,令人痛心疾首。
產後婦女突然手足抽搐,口眼歪斜,頭暈頸僵,嚴重者甚至角弓反張,人們稱為產後驚風,其實是失血過多導致的痙攣。產後元氣虧損,新血未生,並非外邪入侵所致,即使沒有外邪,產後身體虛弱,活動時也可能產生內風,感到兩腿間寒氣逼人,稍有不慎,風邪即入侵。然而,風邪因虛而入,補虛則風邪自退。那麼是從補血入手,還是從補氣入手呢?失血難以迅速補充,而氣虛則應急補,補氣則血易生,風邪自然消失。所以單純依靠驅風藥物並非正治之法,更何況單純使用鎮驚藥物,豈不是飲鸩止渴?
方用救產止痙湯:人參五錢、當歸一兩、川芎三錢、炒荊芥一錢。三劑即可痊癒。此方是佛手散的改良方,加入人參使氣血更旺盛,氣血旺盛,邪氣便無法抗衡。而且荊芥能引血歸經,邪氣自然無處遁形。此外,荊芥本身就能祛邪而不傷正氣,所以此方效果顯著。如果只補氣血而不驅邪,則血氣更虛,風邪更容易入侵,甚至會危及產婦生命,務必謹慎。
突然手足抽搐,口眼歪斜,人們誤認為是中風,其實是痙攣驟發。中風患者必定身體傾倒,並伴有吐痰,而痙攣雖然症狀類似中風,卻不會身體傾倒,口中和喉嚨也沒有痰涎,只會發出像雞叫一樣的聲音。這是因為中風是內風,風邪從內生;而痙攣則多是外風,風邪從外入侵。外風入侵,風邪力量強大,不必借助痰液的助力,所以只表現為抽搐歪斜,絕不會出現氣機阻滯的現象。如果是內風,則是肝火旺盛而生風,並有痰液助勢。
因此,中風沒有外邪,痙攣沒有內邪。沒有外邪的不能治療風邪,沒有內邪的卻要治療風邪。但是只治外不治內,則外邪雖去,內邪必生,所以祛風必須補益正氣。方用補中益氣湯:人參、陳皮、甘草各一錢,黃耆、白朮、當歸、柴胡各三錢,升麻四分。三劑即可痊癒。補中益氣湯並非祛風藥物,卻能治療痙攣,這是為何?因為氣虛則易受風邪侵襲,補氣則正氣旺盛,足以祛除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