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奇聞》~ 卷七 (2)
卷七 (2)
1. 痙痓
玄參去熱,葛根去風,茯苓去濕,三邪去,又得人參生胃,麥冬生肺,何又用桃仁?不知桃仁最動,三邪併入胃,未免彼此觀望,況補多攻少,邪得補,流連亦未可知,加入桃仁性急,補既不滯,攻亦不緩,始濟。
感濕熱,復感風邪,發熱腹痛,肌肉顫動,四支堅急,人謂太陰傷寒,誰知太陰痙症乎。太陰脾,乃濕土。濕土何禁濕邪再犯?濕入於脾,最難分消。濕邪去,濕根尚在,再感濕,仍如前病矣,況又加熱以助炎蒸,加風以生波浪,自中州反亂,四境騷然,堅急成,顫動見。倘用安土之品,則土旺無氾濫,水乾無鬱勃,風邪即欲作祟,平成既奏,亦可解慍。
無如人動言下,詎識下多亡陰?無陰灌注,臟腑胸腹手足又何所資以養?勢必堅急顫動更甚,甚有亡陰而死者,可不慎乎。方用,安土散,:白朮一兩,茯苓、苡仁五錢,石斛、前子三錢,赤小豆、通草一錢,柴胡五分。此方利水為君,仍健脾。蓋土旺自制水,況又利之乎。
此原濕邪難治,單去攻濕,風與熱自易吹散,所謂攻邪必攻堅也。譬如大敵在前,滿山遍野俱是賊黨,倘止從旁掠陣,賊拔全營俱來,盡加死鬥,必至敗衄,不若竟攻中堅,突圍直入,擒賊巨魁,則余氛不戰自遁。痙病之重治濕邪,亦正此意。
感濕熱,又感風邪,遂成癇瘛,身卷足彎,不能俯仰,人謂少陰傷寒,誰知少陰痙病乎。足少陰腎,宜熱不宜寒,宜濕不宜燥,何以痙病有濕熱反癇瘛踡彎,不能俯仰?不知腎最惡風。腎喜熱者,喜真火生,非喜邪火;喜真水養,非喜邪水。蓋邪火助燥,邪水增濕。二邪入腎,腎已有尻以代踵,脊以代頭之病,況又益風,安能無癇瘛卷彎,又何以俯仰哉?法仍須治濕熱,少佐祛風。用,助腎辟邪丹,:茯苓、薏仁五錢,防己、豨薟一錢,玄參三錢。
方用防己治腎中風,苡、苓去腎中濕,玄參、希薟治腎中熱。風熱濕三者均治,何病不去。腎有補無泄,今去三邪,得非泄腎藥乎?然苡、苓利濕不損陰,防己雖去風不傷氣,玄參、豨薟雖去火不滅光,非泄腎,仍是補腎,倘單泄不補,烏能奏功。
感濕熱,又感風邪,厥逆下利,舌卷囊縮,背曲肩垂,項似拔,腰似折,手足俱冷,腹脹大,人謂厥陰傷寒,誰知厥陰痙症乎。風濕熱三者,合而成痙。邪傳厥陰,乃肝木之經,其勢更急。誤發其汗,必致動濕。濕雖陰類,然是外受陰邪,非肝中真血。所動之陽奔於濕中,為濕所役,必至亡陽。
蓋脫出之陽,勢本急疾,親上飛騰,不啻龍之出谷,其體輕矯而不可止遏。今為濕所滯留,則如蛇行匍匐,盡力奔越,究難飛騰,此痙皆誤汗而成。法不可拘於散邪,仍須補正。補正奈何?亦救其亡陽,亟使回陽耳。雖然陽之所以亡者,由於陰虛不能攝陽,故補陽必須補陰。
白話文:
痙痓
玄參能清熱,葛根能祛風,茯苓能除濕,三種邪氣都去除了,又有人參滋養脾胃,麥冬滋養肺陰,為什麼還要用桃仁呢?因為桃仁藥性峻猛,三種邪氣都進入胃中,互相牽制,難以立竿見影。況且補藥多而攻邪的藥少,邪氣反而因補藥而滋長蔓延,難以預料。加入桃仁,藥性急峻,既能補而不滯,又能攻而不緩,才能有效治療。
感受濕熱,又感受風邪,出現發熱腹痛、肌肉顫動、四肢拘緊的症狀,人們以為是太陰傷寒,卻不知是太陰痙症。太陰屬脾,脾主濕土,濕土最怕濕邪再次侵犯。濕邪進入脾臟,最難消除。即使濕邪被祛除,濕邪的根源仍在,再次感受濕邪,病情就會復發。更何況又加上熱邪助長炎熱,加上風邪助長波動,脾胃內亂,四肢皆受影響,因此出現拘緊顫動。如果使用健脾益土的藥物,則脾土強盛,就不會有濕邪氾濫,水液運行正常,風邪即使想作亂,也因正氣充足而被平息。
然而,很多人只顧著瀉下,卻不知道瀉下過多會傷陰。沒有陰液的滋養,臟腑、胸腹、手足又靠什麼來維持呢?結果必然會導致拘緊顫動加劇,甚至亡陰而死,不可不慎。治療方案是用安土散:白朮一兩,茯苓、苡仁各五錢,石斛、車前子各三錢,赤小豆、通草各一錢,柴胡五分。此方以利水為君,同時健脾。因為脾土強盛就能制約水濕,更何況還佐以利水藥物呢。
這原本是濕邪難治的病症,單純攻邪,風熱容易自行消散。所謂攻邪必須攻其堅,就像敵人就在眼前,滿山遍野都是敵軍,如果只從旁騷擾,敵軍就會傾巢而出,與你決一死戰,必然慘敗。不如直接攻打敵軍的中堅力量,突破重圍,擒獲敵軍首領,那麼剩下的敵軍自然不戰自潰。治療痙病,重點在於治療濕邪,道理也在於此。
感受濕熱,又感受風邪,導致癇證發作,身體蜷曲,手腳彎曲,不能俯仰,人們以為是少陰傷寒,卻不知是少陰痙病。足少陰屬腎,腎喜溫暖而不喜寒冷,喜濕潤而不喜乾燥,為什麼痙病中有濕熱反而會出現癇證、蜷曲彎曲、不能俯仰的症狀呢?因為腎臟最怕風邪。腎臟喜溫暖,是指喜真火之溫,而非邪火;喜真水滋養,而非邪水。邪火助長乾燥,邪水加重濕邪。兩種邪氣侵入腎臟,腎臟已經出現尻代踵、脊代頭的病症,又加上風邪,怎麼能不出現癇證、蜷曲彎曲,又怎麼能俯仰自如呢?治療方法仍然需要治療濕熱,少佐祛風藥物。用助腎辟邪丹:茯苓、薏仁各五錢,防己、豨薟各一錢,玄參三錢。
方中用防己治療腎臟中的風邪,薏苡仁、茯苓去除腎臟中的濕邪,玄參、豨薟治療腎臟中的熱邪。風、熱、濕三者都得到治療,病症自然會痊癒。腎臟需要補益而不宜瀉泄,現在去除三種邪氣,難道不是瀉腎的藥物嗎?但是薏苡仁、茯苓利濕而不傷陰,防己雖然祛風卻不傷氣,玄參、豨薟雖然清熱卻不傷陰,並非瀉腎,而是補腎。如果單純瀉而不補,怎麼能奏效呢?
感受濕熱,又感受風邪,出現厥逆、下利、舌卷、囊縮、背曲、肩垂、項似拔、腰似折、手足俱冷、腹脹等症狀,人們以為是厥陰傷寒,卻不知是厥陰痙症。風、濕、熱三者合而為痙。邪氣傳入厥陰,屬於肝木的經脈,病情發展迅速。如果錯誤地發汗,必然導致濕邪內動。濕邪雖然屬於陰邪,但卻是外受的陰邪,不是肝臟中的真血。被動用的陽氣奔向濕邪,為濕邪所困,必然導致陽氣耗損。
因為脫出的陽氣,本就快速上升,如同蛟龍出谷,輕盈矯健,不可阻擋。現在卻為濕邪所阻滯,如同蛇行匍匐,盡力奔竄,卻難以飛騰,這些痙病都是因為錯誤發汗而導致的。治療方法不能拘泥於散邪,仍然需要補益正氣。如何補益正氣呢?就是救治其耗損的陽氣,使其陽氣迅速恢復。雖然陽氣耗損的原因,是因為陰虛不能攝陽,所以補陽必須同時補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