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奇聞》~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卷七

2. 痙痓

感濕熱,忽又傷風,口噤不能言,項背𠘧𠘧,腳攣急,角弓反張,人謂太陽傷寒,誰知太陽之痙病乎。夫痙病有三陽三陰,亦能傳經,與傷寒無異。但傷寒單傷於風,痙病則合濕熱而成。似乎傷寒可單治風,痙病兼治濕熱。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一邪相犯。已是正氣之虧,況三邪同犯乎。

補正祛邪,治痙無難速愈。或謂一邪相犯,尚須祛邪,況三邪並犯,則邪氣瀰漫,非用祛邪藥安能濟?不知一邪其力專,眾邪犯,其勢散。力專宜攻,勢散可補。於補中行攻法,又何不濟?無如其症同於傷寒,不散邪驟補,所以殺人耳。苟知可補,又分症治,實易易也。如此症見太陽徵,不可徑治太陽邪,而宜補太陽氣,太陽正氣旺,風濕熱不治自散。

方用,五苓散加減,:白朮、茯苓一兩,澤瀉三錢,豬苓一錢,羌活五分,桂枝三分。三劑諸症痊。五苓散利膀胱水,此症三邪中,至難去者濕耳。先利其濕,則火隨水泄,風邪無黨。故少用羌活、桂枝祛風,則風自解。雖然五苓散非單利濕藥,朮、苓原健脾胃,今加之為君,則補重利輕,所以健功速。

倘少少用之,則攻多於補,不能奏效。

感濕熱,又感風,頸項強直,一目或左右視,手足搐搦,人謂少陽傷寒,誰知少陽痙病乎。少陽居半表裡,其勢將欲入肝,而意欲留陽明,故三邪同感而目所以左右視,以審量於二者之間。手足搐搦者,風性動,濕性靜,兩相違背。風欲動,濕挽之,濕欲靜,風激之,熱又從中衝擊,此搐搦之所以起也。

搐搦不已,又風引上行,於頸項不利而濕氣留中,遂至強直不搖。法須和少陽正氣,少用散邪,易於解紛。用,小柴胡加減,治。柴胡、、黃芩、甘草一錢,當歸三錢,白芍、茯苓五錢。二劑全愈。小柴胡和少陽聖藥。又加入歸、芍補肝氣,使肝旺邪不敢遁於肝。加茯苓五錢,健胃利濕,則邪不敢回於胃。

茯苓且同柴、芩以祛風熱,引之而共之於膀胱,濕尤易下,安不速愈。

感濕熱,復感風邪,手足牽引,肉瞤胸脹,低頭視下,肘膝相構,人謂陽明傷寒,誰知陽明痙症乎。陽明胃土,風入必變為熱,況又原感熱氣,以熱濟熱,宜發汗亡陽,何以肉瞤胸脹,不發狂,手足牽引而不出汗?反低頭視下,不登高呼?肘膝相構,不棄衣而走?正以濕邪混也。蓋陽明火最惡燥,今濕氣雖侮胃中陰,不益胃中燥,即發汗,不至亡陽發狂。

妄用風藥散表,遂致汗出不止。仲景曾用大承氣湯下邪,然脾旺者,尚不致傷損脾氣,否則下之亡陰,恐有外虞。然風濕既同入胃,將何以解?法宜治胃不傷胃。方用,全陰救胃湯,:玄參、茯苓五錢,桃仁、葛根、人參、麥冬一錢。二劑全愈。方妙在資胃中陰,不損胃中氣。

白話文:

因為感受濕熱,又突然吹到風寒,導致嘴巴緊閉不能說話,脖子和背部僵硬抽搐,腳也抽筋,身體像弓一樣反彎,人們都以為是太陽經的傷寒,誰知道這是太陽經的痙病呢?

痙病有分三陽和三陰經絡,也可能像傷寒一樣傳經,這點和傷寒沒有區別。但是傷寒單純是感受風邪,而痙病則是風邪和濕熱一起造成的。看起來傷寒可以用單純祛風的方法治療,痙病就要同時治療濕熱。通常來說,邪氣侵入的地方,必定是正氣虛弱的地方,一種邪氣侵犯,就已經是正氣虧損了,更何況三種邪氣一起侵犯呢?

補養正氣、驅除邪氣,治療痙病並不難,而且可以很快痊癒。有人說,一種邪氣侵犯,尚且要驅除邪氣,更何況三種邪氣一起侵犯,邪氣瀰漫,不用祛邪的藥怎麼能有效?卻不知道一種邪氣它的力量專一,多種邪氣侵犯,它的力量分散。力量專一適合用攻邪的方法,力量分散可以採用補養的方法。在補養的同時使用一些攻邪的藥物,為什麼不能治好呢?只是因為痙病的症狀和傷寒相似,不先驅散邪氣就貿然補養,所以會害死人。如果知道可以用補養的方法,而且再根據不同的症狀治療,其實是很簡單的。就像這個病症,看起來是太陽經的症狀,卻不可以單純治療太陽經的邪氣,而是要補養太陽經的正氣,太陽經的正氣旺盛了,風濕熱這些邪氣不用治療自己也會消散。

可以使用的方劑是,五苓散加減:白朮、茯苓各一兩,澤瀉三錢,豬苓一錢,羌活五分,桂枝三分。服用三劑,各種症狀就能痊癒。五苓散能疏通膀胱的水液,這個病症三種邪氣中,最難去除的就是濕邪。先疏通濕邪,那麼火邪會隨著水液排泄出去,風邪就沒有同黨。所以少量使用羌活、桂枝來驅散風邪,風邪自然會解除。雖然五苓散不是單純利濕的藥,白朮、茯苓本來是健脾胃的,現在加重用量作為主要的藥物,就是補養多於利濕,所以健脾胃的功效更快。

如果只是少量使用五苓散,那麼攻邪的力量大於補養的力量,就不能發揮療效。

因為感受濕熱,又感受風邪,導致脖子僵硬,眼睛可能一隻看左邊或右邊,手腳抽搐,人們都以為是少陽經的傷寒,誰知道這是少陽經的痙病呢?少陽經在半表半裡,它的勢力將要進入肝經,又想停留在陽明經,所以三種邪氣一起侵犯,眼睛才會左右看,用來衡量是在哪個經絡之間。手腳抽搐,是因為風的特性是動,濕的特性是靜,兩者相互違背。風想要動,濕卻阻止它,濕想要靜,風卻刺激它,熱邪又從中間衝擊,這就是抽搐發生的原因。

抽搐不停,風邪又引著邪氣向上走,使脖子不利,濕氣停留在中間,就導致脖子僵硬不能轉動。治療方法要調和少陽經的正氣,少量使用驅散邪氣的藥物,容易解除病症。可以使用的方劑是,小柴胡湯加減:柴胡、黃芩、甘草各一錢,當歸三錢,白芍、茯苓各五錢。服用二劑就能痊癒。小柴胡湯是調和少陽經的良藥。再加入當歸、白芍來補養肝氣,使肝氣旺盛,邪氣不敢侵入肝經。加入茯苓五錢,能健胃利濕,那麼邪氣就不敢回到胃經。

茯苓還可以和柴胡、黃芩一起驅散風熱,引導它們一同到膀胱,濕邪就更容易排出,病症怎麼可能不快速痊癒呢?

因為感受濕熱,又感受風邪,導致手腳牽引,肌肉跳動,胸部脹悶,低頭看下方,手肘和膝蓋互相靠近,人們都以為是陽明經的傷寒,誰知道這是陽明經的痙病呢?陽明經屬胃土,風邪進入一定會轉化成熱,何況又原本感受熱邪,用熱邪來幫助熱邪,應該發汗散熱,為什麼反而肌肉跳動、胸部脹悶,不發狂,手腳牽引卻不出汗?反而低頭看下方,不登高呼喊?手肘和膝蓋互相靠近,不脫衣服亂跑?這正是因為有濕邪的影響。因為陽明胃的火最討厭乾燥,現在濕氣雖然侵犯了胃裡的陰液,卻沒有增加胃的燥熱,即使發汗,也不至於虛脫發狂。

如果妄用驅散表邪的藥物,就會導致汗出不止。張仲景曾經使用大承氣湯攻下邪氣,但是脾胃強壯的人,尚且不至於損傷脾氣,否則用攻下的方法會導致陰液耗損,恐怕會有其他問題。但是風濕既然一同進入胃中,要怎麼解除?治療方法應該是治療胃的同時不損傷胃。可以使用的方劑是,全陰救胃湯:玄參、茯苓各五錢,桃仁、葛根、人參、麥冬各一錢。服用二劑就能痊癒。這個方劑的妙處在於滋養胃中的陰液,而不損傷胃中的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