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奇聞》~ 卷六 (16)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6)

1. 痿證

胃火日沖肺,遂痿弱不起,不能咳嗽,及咳嗽,又連聲不止,肺中大痛,非肺癰之毒,乃肺痿之病也。肺之成痿也,乃陽明火上衝肺,肺液少,不能減陽明焰,金從火化,久之,肺葉釀成火宅,清涼藥又不能直入肺,非格清涼也。肺熱何能生腎?水乾無以濟火,則陽明火更甚,自求救水穀。

水穀清肅之令不行,不能化津輸肺,則肺燥為何如。如是,肺液盡變涎沫濁唾,不得不從外出。肺液干,肺氣自怯,涎沫濁唾苦難推送,故咳嗽不能。然涎沫終非養肺之物,必吐出始快。無如盤居於火宅,不可犯,咳則火必沸騰,胸膈必痛,此欲嗽所以不敢也。然咳終不可忍,而咳嗽生。

涎沫雖出,火無水養,上衝咽喉不肯下,故連聲不止。咳且胸膈痛,連聲不止,安得不損乾燥之肺乎。若用治痿藥,愈傷其肺。宜泄胃火,大補肺氣,更兼補腎水。用,生津起痿湯,:麥冬、玄參、熟地一兩,甘草二錢,甘菊、銀花五錢,天冬三錢,花粉一錢,貝母一錢。八劑咳止,再十劑痿除。

此方補水泄火,不用大寒。蓋陽明胃火初起,用大寒,泄火所以救腎水,久,用微寒,散火所以生胃土也。胃火盛,乃胃土之衰,扶胃土即所以泄胃火。胃火散,胃土健,胃氣自升,化水穀之精微,輸津於肺。又加二冬、草、粉、貝母,益肺消痰,肺中更潤。又得銀花敗濁之毒,則肺何至再燥。

尤妙加熟地以補水,水旺不耗肺,則肺更安,清肅下行各臟,水生火息,痿自愈。

胃火衝心,煩悶,怔忡驚悸,久成痿,足難動履,謂心火旺,誰知胃火盛乎。胃土,心火,心能生胃,胃不宜克心。然心火生胃則心火不炎,胃火薰心則心火大燥,倘徒泄心火,胃見心寒,益肆其炎,愈添心燥,必下取腎水。胃火盛,熬干腎水,何能濟心?心火益旺,水益枯,骨中無髓,安得足有力?宜大補腎水,少清胃火,胃氣安,腎水生,自上交心。用,清胃生髓丹,:玄參一兩,麥冬、甘菊、沙參五錢,熟地二兩,北味二錢。

四十劑全愈。痿症無不成於陽明火,然多用石膏、知母,必傷胃氣,胃傷脾亦傷,脾傷腎安得不傷。故不若玄參、甘菊,既清胃火,不損胃土,胃氣生,自生津下注腎,上且灌心。況麥、味益心,熟地、沙參滋腎,上下相資,水火既濟,痿自愈。

陽明火固結於脾不解,善用肥甘,食後即飢,少不飲食,便頭紅面熱,兩足乏力不得行,人謂陽明胃火成痿,誰知太陰脾火盛爍陰乎。痿症責陽明,何太陰火旺亦成痿?蓋脾胃相表裡,陽明火旺,太陰火亦旺。二火搏結腑臟,飲食僅足供火消磨,不生津注腎,腎宮涸,又何足充骨髓?故骨無力,難步履。宜益太陰陰水,以治陽明陽火,則脾胃不亢,筋骨中髓血有盈滿之機。

白話文:

痿證是因胃火日漸上衝到肺部,導致肺功能衰弱,無法正常咳嗽;或是咳嗽起來又連續不斷,甚至肺部劇痛。這不是肺癰的毒素,而是肺痿這種病症。肺痿的形成,是因為陽明胃火上衝肺部,導致肺液減少,無法抑制陽明的火熱。久而久之,肺部如同火宅,使用清涼藥物又難以直達肺部,因為它被阻擋在外。肺部熱盛,又怎麼能滋養腎臟呢?腎水乾枯,無法制衡火氣,導致陽明胃火更加旺盛,身體會想從食物中獲取水分。

但水穀清肅的功能失調,無法將水液轉化為津液輸送至肺部,使得肺部更加乾燥。這樣一來,肺部的津液就會變成痰涎,不得不從口中吐出。肺液耗盡,肺氣自然衰弱,痰涎難以順利排出,因此無法順暢咳嗽。然而,痰涎並非滋養肺部的物質,必須吐出才能感到舒適。但痰涎盤踞在如同火宅的肺部,稍有觸動就會引發咳嗽,火氣更盛,胸腔也更加疼痛,這就是為什麼想咳卻不敢咳的原因。但是咳嗽最終無法忍受,還是會咳出來。

痰涎雖然排出,但火氣沒有水的滋養,會上衝咽喉,難以下行,導致咳嗽連連不止。咳嗽時胸腔疼痛,連聲不斷,這樣怎能不傷害乾燥的肺部呢?如果使用治療痿症的藥物,反而會更傷肺。應該要洩胃火,大補肺氣,同時也要滋補腎水。可以用「生津起痿湯」來治療:麥門冬、玄參、熟地各一兩,甘草二錢,甘菊、銀花各五錢,天門冬三錢,花粉一錢,貝母一錢。服用八劑後咳嗽會停止,再服十劑,痿症就會消除。

這個方子能補水、洩火,且不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因為陽明胃火初起時,可以使用寒涼藥物,洩火以挽救腎水。時間久了,則改用微寒藥物,散火以滋養胃土。胃火旺盛,表示胃土衰弱,扶助胃土就是洩胃火的辦法。胃火消散,胃土強健,胃氣自然上升,就能將水穀精微轉化為津液,輸送到肺部。再加上天門冬、麥門冬、甘草、花粉、貝母,可以益肺、消痰,讓肺部更加滋潤。銀花還可以清除濁毒,肺部就不會再乾燥。

最重要的是加入熟地來補水,腎水充足就不會耗損肺氣,肺部就能更安定,清肅之氣就能順利下行至各臟腑。水生火息,痿症自然痊癒。

胃火上衝到心,會導致煩悶、心悸、驚恐,久而久之也會形成痿症,雙腳難以活動。一般人認為這是心火旺盛,卻不知道是胃火過於強盛所致。胃土和心火,心能生胃,胃不應克制心。但心火如果能生胃,心火就不會過旺。胃火薰灼心,則心火會變得躁熱。如果只是一味洩心火,胃會感到心寒,反而會讓胃火更加旺盛,心也會更加燥熱,最終必須從腎臟取水。胃火旺盛,會熬乾腎水,又怎麼能滋養心臟呢?心火越來越旺,腎水越來越枯竭,骨髓也會減少,雙腿怎麼會有力氣呢?應該要大補腎水,少量清降胃火。胃氣安定,腎水自然生成,就能上交於心。可以用「清胃生髓丹」來治療:玄參一兩,麥門冬、甘菊、沙參各五錢,熟地二兩,五味子二錢。

服用四十劑就能痊癒。痿症大多是因為陽明胃火引起的,但如果過度使用石膏、知母等寒涼藥物,必定會損傷胃氣,胃受損,脾也會受損,脾受損,腎又怎麼可能不受損呢?因此,不如使用玄參、甘菊,既能清降胃火,又不會損傷胃土。胃氣恢復,自然會產生津液,下注腎臟,上行滋養心臟。況且,麥門冬、五味子能益心,熟地、沙參能滋養腎臟,上下互相幫助,水火既濟,痿症自然痊癒。

陽明胃火如果固結於脾臟,無法消解,加上喜歡吃肥膩甘甜的食物,飯後馬上就感到飢餓,稍微不吃東西,就會出現頭紅面熱,雙腳無力,無法行走。人們都認為這是陽明胃火所造成的痿症,卻不知道是太陰脾火過於強盛,灼燒陰液。痿症雖然主要責怪於陽明胃,但為什麼太陰脾火過旺也會導致痿症呢?因為脾胃互為表裡,陽明胃火旺盛,太陰脾火也會旺盛。兩種火熱搏結在腑臟之中,飲食只能勉強供應火熱的消耗,無法產生津液來滋養腎臟。腎精枯竭,又如何充養骨髓呢?因此,骨骼無力,難以行走。應該要滋養太陰的陰液,來治療陽明的陽火,這樣脾胃才不會過於亢奮,筋骨中的髓血才能有盈滿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