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奇聞》~ 卷一 (10)
卷一 (10)
1. 傷寒
至於厥後熱不除,如賊首被獲,餘黨未擒,賊知勢敗,必帶傷而戰。賊既受傷,主亦必損,故熱勢雖消,轉不盡散,更堅無生之氣,雖不敢突入經絡,必至走竄腸門,血汙狼藉成膿血。法不必用大寒藥,只用和解,賊自化為良民,何有餘邪成群以作祟。用,散群湯,:甘草二錢,黃芩三錢,當歸五錢,白芍一兩,枳殼一錢。
一劑,未成膿血必無,既成膿自止。妙在歸、芍活血,加甘草、黃芩和血涼血,所以邪熱盡除,非單用枳殼之攻散耳。至於厥多熱少,無非正氣之虛。正虛則邪盛,邪盛凌正,正敢與戰,安得不病進。治法宜大補正氣,少加祛邪,自然熱變多,寒變少,用,祛厥湯,:人參、當歸五錢,白朮一兩,甘草二錢,柴胡一錢,附子一分。一劑轉熱,二劑厥定寒除。
熱深厥亦深、似消熱即消厥,何以反助熱?不知此二症,非熱盛而厥,乃熱衰而厥。熱衰正衰,非邪衰。吾以參助正氣,非助邪熱也。正旺則敢與邪爭作熱,一戰而勝,故寒熱盡除。方加附子尤妙,參、術未免過於慈祥,非附子將軍,則仁而不勇,難成迅掃之功,加一分以助柴胡,則無經不達,寒邪聞風盡散,所謂大勇濟其仁。
冬月傷寒四五日,下利、手足逆冷無脈。人謂厥陰寒症,急灸之,手足不溫,脈不還,反作微喘,人謂死症,吾謂可救,蓋因無脈耳。人必死後無脈,今未死乃脈伏不現,非真無脈。無脈固不可救,伏有可救,用灸亦救其無脈。今灸之脈不還,反作微喘者,正生機也。蓋脈欲應灸,無如內寒極,止藉艾火,何能遽達,是微喘脈欲出明矣。
急用,參附湯,助陽氣,脈自出。但宜多用。人參二兩,附子三錢。一劑手足溫,再劑脈漸出,三劑利止。附子斬關奪門,人參回陽續陰,然非多用,寒邪勢盛,不能陷陣突圍。遇此症,必信深見到,用勇任大始濟。倘徒施灸法,或參、附不多用,皆無識也。死臺號冤,慎之。
冬月傷寒,身熱一日即譫語。人謂邪傳陽明,誰知素有陽明胃火,風入太陽,胃火即沸騰矣。兼治陽明泄胃熱,亦無差。然太陽邪熾,不專治太陽,則衛邪不能救,營邪不能解。先治陽明,必引邪入門,反助騰燒。不若單治太陽,使邪不深入陽明,火不治自散。用,爭先湯,。
桂枝三分,麻黃、甘草、花粉一錢,青蒿三錢。一劑熱退譫止。此桂技少,麻黃多,以寒輕熱重也。青蒿為君者,能退熱,又散寒,且入膀胱,又走胃,既解膀胱邪,又解胃火,不特不引邪入陽明,且散邪出陽明。加花粉,以譫語必帶痰氣,花粉消膈中痰,復無增熱之慮,入諸藥中,通上達下,消痰消邪,又何譫語。
冬月傷寒,身熱二日即如瘧,人謂證傳少陽,誰知少陽原有寒邪,一遇傷寒,因之並見。小柴胡亦奏功,但法非宜。必重治陽明,兼治少陽為是。蓋陽明火邪未散,雖見少陽症,邪仍留陽明,寒熱譫狂,必因而起。惟重治陽明,則胃火自散,使邪不走少陽,少陽原存之寒邪孤立,何能復煽陽明之焰。
白話文:
傷寒
如果寒邪退去後發熱不退,就像賊首被抓了,但餘黨未被擒獲,賊人知道大勢已去,必然會負傷抵抗。賊人既受了傷,主人也必然會受損,所以雖然熱勢消退,卻不能完全散去,更損傷了元氣,雖然不敢侵入經絡,但必定會竄到腸胃,造成血污狼藉,形成膿血。治療方法不必使用寒性很大的藥物,只要用和解的藥物,邪氣自然就會轉化為良性,何須擔心餘邪作祟呢?可以用散群湯:甘草二錢,黃芩三錢,當歸五錢,白芍一兩,枳殼一錢。一劑下去,如果還沒形成膿血,就一定不會形成;如果已經形成膿血,也會自行停止。妙就妙在當歸、白芍活血,再加甘草、黃芩和血涼血,所以邪熱就能盡除,並不是單靠枳殼的攻散作用。至於寒邪多而熱邪少的情況,無非是因為正氣虛弱。正氣虛弱則邪氣盛,邪氣盛則凌駕於正氣,正氣不敢與邪氣抗爭,怎麼能不病情加重呢?治療方法宜大補正氣,少量祛除邪氣,自然熱邪會多一些,寒邪會少一些,可以用祛厥湯:人參、當歸各五錢,白朮一兩,甘草二錢,柴胡一錢,附子一分。一劑下去就能轉為發熱,二劑就能寒邪消除。
熱邪深則寒邪也深,看似消除了熱邪就能消除寒邪,為什麼反而會加重熱邪呢?不知道這兩種症狀,並不是因為熱盛而寒邪,而是因為熱衰而寒邪。熱邪衰弱則正氣衰弱,並不是邪氣衰弱。我用人參來幫助正氣,並不是幫助邪熱。正氣旺盛就能與邪氣抗爭,產生熱象,一戰而勝,所以寒熱都能消除。方中加附子尤為妙處,人參、白朮未免過於溫和,沒有附子像將軍一樣,就會仁慈而不勇敢,難以迅速奏效,加一分附子來幫助柴胡,就能無孔不入,寒邪聞風而散,這就是所謂的大勇才能成就仁慈。
冬月患傷寒四五天,腹瀉、手腳冰冷無脈。有人認為是厥陰寒證,急於用灸法治療,結果手腳仍然不溫暖,脈象仍未恢復,反而出現輕微喘息,有人認為是死症,我認為是可以救治的,因為只是脈象潛伏而已。人只有死後才會真的沒有脈象,現在人還沒有死,只是脈象潛伏不顯,並不是真的沒有脈象。沒有脈象固然不可救治,但脈象潛伏卻是可以救治的,用灸法也能救治脈象潛伏的症狀。現在用灸法治療脈象仍未恢復,反而出現輕微喘息,正是生命力存在的表現。因為脈象想要應灸,但由於內部寒邪極盛,只能依靠艾火的溫煦,怎麼可能立刻就通達呢?這輕微的喘息正是脈象將要出現的徵兆。
應立即使用參附湯,來幫助陽氣,脈象自然會出現。但應該多用。人參二兩,附子三錢。一劑下去手腳就會溫暖,再一劑脈象就會漸漸出現,三劑就能止瀉。附子像破關斬將一樣,人參則回陽續陰,但如果用量不足,寒邪勢力強大,就無法攻破防線。遇到這種症狀,必須有深刻的認識,並且要果斷地用藥。如果只是單純使用灸法,或者人參、附子的用量不足,都是缺乏識別能力的表現。死在醫生的手上真是冤枉,一定要謹慎。
冬月患傷寒,發熱一天就出現神志不清。有人認為邪氣傳到了陽明經,卻不知原本就有陽明胃火,風邪侵入太陽經,胃火就會沸騰起來。同時治療陽明經的胃熱,也沒有什麼差錯。但是太陽經的邪氣熾盛,如果不專門治療太陽經,那麼衛氣的邪氣就不能驅除,營氣的邪氣就不能化解。先治療陽明經,必然會引邪入內,反而加重病情。不如單純治療太陽經,使邪氣不深入陽明經,胃火自然會散去。可以用爭先湯:桂枝三分,麻黃、甘草、花粉各一錢,青蒿三錢。一劑下去,發熱就會退去,神志不清也會停止。這裏桂枝用量少,麻黃用量多,是因為寒邪輕而熱邪重。青蒿為主藥,它能退熱,又能散寒,而且能入膀胱,又能入胃,既能解膀胱之邪,又能解胃火,不僅不會引邪入陽明經,而且還能散邪出陽明經。加入花粉,是因為神志不清必然伴有痰氣,花粉能消散膈中之痰,而且不會加重發熱,它和其他的藥物一起,能上行下達,消痰消邪,又怎麼會有神志不清呢?
冬月患傷寒,發熱兩天就好像瘧疾一樣,有人認為是邪氣傳到了少陽經,卻不知少陽經原本就有寒邪,一遇到傷寒,就會同時出現。小柴胡湯也能奏效,但方法不當。必須重點治療陽明經,同時兼顧少陽經才是正確的。因為陽明經的火邪還沒有散去,即使出現少陽經的症狀,邪氣仍然停留在陽明經,寒熱、神志不清、狂躁等症狀必然因此而產生。只有重點治療陽明經,胃火才能自行散去,使邪氣不侵犯少陽經,少陽經原本存在的寒邪孤立無援,怎麼還能再次煽動陽明經的邪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