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香樓醫案》~ 下卷 (1)
下卷 (1)
1. 伏氣門
肝陰素虧,溫邪擾之,發為痙病,神昏骱齒,瘛瘲不定。法當滋養肝陰,以榮筋脈,清滌痰熱,以安神明者也。若能應手,尚可無慮。
白話文:
肝陰虧虛,受到溫熱邪氣的侵擾,就會發作痙攣病,神志昏迷、牙關緊閉,抽搐不止。治療方法應當滋養肝陰,以濡養筋脈,清熱化痰,以使神志安寧。如果能夠及時恰當地治療,一般不會有後遺症。
羚羊角,茯神,鉤藤,貝母,阿膠,鮮菖蒲,竹瀝
詒按:此證若表邪未解,當去阿膠,加小生地或鮮生地。
白話文:
**羚羊角:**羚羊的角尖,具有清熱解毒、涼肝解痙的功效。
茯神: 茯苓的內部,具有健脾安神、寧心安神的功效。
鉤藤: 一種藤本植物,具有祛風解痙、鎮痛的功效。
貝母: 一種百合科植物的根莖,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阿膠: 驢皮熬製的膠狀物,具有補血止血、潤肺止咳的功效。
鮮菖蒲: 菖蒲的嫩芽,具有芳香醒腦、健脾利濕的功效。
竹瀝: 竹子燃燒後產生的液體,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炎的功效。
又按:此係伏氣發溫之證,與外感風溫有外內之別。此證邪由少陰外發,潰入厥陰,故見證如此。羚羊角、鉤藤,熄風清熱,皆治標之品也。若圖其本,當從陰分托邪,俾得外達三陽,再與隨經清泄,乃奏全功。病原治法,詳載《溫熱逢原》中,茲不贅述。
熱傷津液,脈細口乾,難治。
白話文:
此外,此症屬於體內伏氣發熱的證狀,與外感風熱不同,有內外之別。此證是邪氣由少陰發出,潰入厥陰,所以出現這些症狀。羚羊角、鉤藤等藥材可以熄風清熱,都是治療症狀的藥物。但如果要從根本上治療,應該從陰分托出邪氣,使其外達三陽經絡,再配合經絡清泄,才能完全治癒。具體的病因和治療方法,詳見《溫熱逢原》一書,這裡就不贅述了。
蘆根,知母,川斛,蔗漿,細生地,麥冬,甘草,梨汁
白話文:
蘆葦根:性涼,清熱利尿
知母:性寒,清熱滋陰,生津止渴
川斛:性溫,補腎益精,強筋健骨
甘蔗汁:性涼,清熱潤肺
生地黃:性涼,滋陰養血,涼血止血
麥冬:性涼,滋陰潤肺,生津止渴
甘草:性甘,補中益氣,調和諸藥
梨汁:性涼,潤肺生津,清熱止咳
詒按:此存陰泄熱之正法,所云難治,想因脈細之故。
熱不止,頭痛不已,紫斑如錦紋,咽痛。表裡邪盛,最為重證。
白話文:
按照這方法來保存陰液並清除熱邪,所謂的難以治療,可能是因為脈象細弱的緣故。
熱象持續不止,頭痛也無法緩解,皮膚出現紫色斑紋如同錦緞上的花紋,並且喉嚨疼痛。這是表裡邪氣都非常旺盛的情況,屬於非常嚴重的病症。
犀角,豆豉,赤芍,玄參,牛蒡,丹皮,黃芩,甘草
白話文:
犀牛角、黑豆豉、赤芍藥、玄參、牛蒡、丹皮、黃芩、甘草
詒按:當加鮮生地。
再診:去豆豉,丹皮,加桔梗,鮮生地,射干
白話文:
貽按:應當加入新鮮的生地。
再次診斷:去掉豆豉和牡丹皮,加入桔梗,新鮮的生地,射乾。
熱病,十二日不解,舌絳口乾,胸滿氣促,邪火為患,亦已甚矣。宜景岳玉女煎,清熱而存陰,否則神識昏冒矣。
白話文:
高燒持續超過十二天,仍然沒有好轉,舌頭紅絳,口乾舌燥,胸悶氣促。這是邪火猖獗所致,已經非常嚴重了。應該服用景嶽玉女煎,既能清熱,又能保護陰液。否則,神志不清醒的狀態就會加重。
鮮生地,石膏,麥冬,知母,竹葉,甘草
詒按:此氣血兩燔之治法。
熱病,四日不汗,而舌黃、腹中痛、下利,宜先里而後表,不爾,恐發狂也。
白話文:
新鮮的生地,石膏,麥冬,知母,竹葉,甘草。
按照這樣的治療方法,適用於氣血兩方面都有熱症的情況。
對於熱病,如果四天都沒有出汗,並且舌頭呈黃色、腹部疼痛、還有腹瀉的情況,應該先治療裡證再處理表證,否則可能會導致病人出現狂躁的症狀。
大黃,柴胡,枳實,厚朴,赤芍
白話文:
**大黃:**瀉熱藥,主治熱結便祕、黃疸、腹脹。
柴胡: 疏肝理氣藥,主治肝鬱氣滯引起的發燒、頭痛、胸脅脹痛。
枳實: 破氣藥,主治胸腹脹滿、痞悶、食積不化。
厚朴: 溫陽化氣藥,主治脾胃虛寒、腹痛泄瀉。
赤芍: 活血化瘀藥,主治瘀血阻滯引起的經絡不通、疼痛腫脹。
詒按:先里後表,因里證已急,於病機固當如是。
舌乾脈數,汗為熱隔,雖發之亦不得,惟宜甘寒養液。雖不發汗,汗當自出,然必足溫,而後熱退乃吉。
青蒿,知母,蘆根,生地,蔗漿,竹葉
詒按:養液以為作汗之源,是治溫要旨。
白話文:
一開始病症集中在內部,後來才蔓延到表面,因為內部症狀已經很急迫,所以病理變化理應如此。
舌頭乾燥,脈搏跳動快,出汗是因為熱氣阻隔,即使發汗也不管用,只能用甘寒的藥物滋養津液。雖然不發汗,但汗液應該會自然排出,但是必須要足部溫暖,這樣熱退了才算吉利。
要用青蒿、知母、蘆根、生地、蔗漿、竹葉等藥材。
滋養津液作為發汗的基礎,這是治療溫病的关键。
2. 外感門
頭面腫痛,此風邪上盛,宜辛涼解散。
白話文:
頭面部水腫疼痛,這是風邪侵犯上部的症狀,應該使用辛涼的藥物來散邪。
荊芥,杏仁,桔梗,牛蒡,薄荷,甘草,馬勃,蒼耳子
風溫挾痰,留滯上焦,辛涼解散,原為合法,時至自解,不足憂也。
白話文:
荊芥、杏仁、桔梗、牛蒡、薄荷、甘草、馬勃、蒼耳子
牛蒡,連翹,薄荷,川貝,豆豉,杏仁,桔梗,蔥白
詒按:此風溫初起之方。
風溫鬱於肺胃,咳而胸滿,痰多脅下痛,脈數口乾。
白話文:
牛蒡、連翹、薄荷、川貝、豆豉、杏仁、桔梗、蔥白
蘆根,薏米,瓜蔞,甘草,杏仁,紅花,桃仁,貝母
白話文:
-
**蘆根:**一種草藥,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
-
**薏米:**一種穀物,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
-
**瓜蔞:**一種瓜類,具有清熱、化痰的功效
-
**甘草:**一種甜味藥材,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
-
**杏仁:**一種果實,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
-
**紅花:**一種花朵,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
**桃仁:**一種種子,具有活血化瘀、通便的功效
-
**貝母:**一種植物根莖,具有清肺、化痰的功效
詒按:桃仁、紅花,因脅痛而用之,以和血絡也。若邪郁可加豉、蒡,口乾可加翹、芩。
脈右大,舌黃不渴,嘔吐黏痰,神躁語言不清,身熱不解。此勞倦內傷,更感濕溫之邪,須防變端。
白話文:
根據指示:桃仁、紅花是因為脅痛而使用的,目的是調和血絡。如果邪氣鬱結可以加入豆豉、牛蒡,口乾則可以加入連翹、黃芩。
脈象右邊大,舌頭呈黃色但不口渴,有噁心嘔吐黏痰的症狀,精神煩躁且言語不清,身體發熱並且持續不退。這是因為勞累內傷再加上感受了濕溫之邪,必須要預防病情的變化。
厚朴,茯苓,滑石,陳皮,竹葉,蔻仁,菖蒲根汁
詒按:此溫邪而挾濕者,濕熱上蒙,故證情如是,此方可以為法。
白話文:
**厚朴:**一種中草藥,具有行氣止痛、溫陽健脾的功效
茯苓: 一種中草藥,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胃的功效
滑石: 一種礦物,具有清熱利濕、解毒的功效
陳皮: 曬乾成熟的橘子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
竹葉: 竹子的葉子,具有清熱利尿、解暑的功效
蔻仁: 一種中草藥,具有溫中止嘔、行氣止痛的功效
菖蒲根汁: 菖蒲的根部榨取的汁液,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止痛的功效
3. 濕病門
臍中時有濕液腥臭,按脈素大。此少陰有濕熱也。六味能除,間濕熱,宜加減用之。
白話文:
肚臍中間時常會有潮濕的液體,並且有腥臭的味道,按脈搏也是偏大的。這是少陰經有濕熱的表現。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對於濕熱的情況,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加減用藥。
六味丸去山藥,加黃柏,萆薢,女貞子,車前子
詒按:六味治腎間濕熱,前人曾有此論,藉以治臍中流液,恰合病機。
白話文:
六味丸配方除去山藥,加入黃柏、萆薢、女貞子、車前子。
4. 瘧疾門
暑風成瘧,噁心胸滿,和解則愈。
白話文:
暑天感受風邪而得了瘧疾,會感到噁心和胸悶,通過調和表裡的方法就能痊癒。
半夏,黃芩,茯苓,知母,厚朴,陳皮,竹葉,生薑
白話文:
- 半夏:一種中藥材,具有祛痰利濕的功效
- 黃芩: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
- 茯苓:一種中藥材,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
- 知母:一種中藥材,具有滋陰清熱的功效
- 厚朴:一種中藥材,具有理氣化痰的功效
- 陳皮:一種中藥材,具有理氣健脾的功效
- 竹葉: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 生薑:一種中藥材,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
詒按:小柴胡法之和解,和其表裡兩岐之邪也,此之和解,和其濕熱兩混之邪也。薑、夏、樸、廣,去其濕也,芩、知、竹葉,清其熱也,兩意兼用,故亦云和解也。
白話文:
所謂小柴胡法的功效在於調和,調和表裡兩方面的邪氣。而這個調和,指的是調和濕熱兩種混雜的邪氣。其中,生薑、夏枯草、白樸、廣藿香能祛除濕氣,黃芩、梔子、竹葉能清熱,兩種功效兼具,因此也稱之為和解。
又按:此濕熱並重者,故清燥兼用。此與下條皆屬暑濕內伏,發為時瘧之病。苦辛宣泄,最為和法。若拘拘於瘧疾之成方,概用柴胡、鱉甲則誤矣。
暑風相搏,發為時瘧,胸滿作噦,汗不至足。邪氣尚未清解。當以苦辛溫法治之。
白話文:
另外,對於同時具有濕氣和熱氣的症狀,應該同時使用清熱和燥濕的藥物。這與下一個條目都屬於暑濕內蘊,發作為間歇性發燒的疾病。苦味辛香藥物具有宣發泄散的作用,是最溫和的方法。如果拘泥於治療瘧疾的成方,一律使用柴胡和鱉甲,那就錯了。
藿香,半夏,杏仁,通草,厚朴,廣皮,竹葉
詒按:此濕重於熱者,故用藥稍偏溫燥。
白話文:
藿香:一種芳香草藥
半夏:一種塊莖,用作止吐劑
杏仁:杏樹的種子,用作鎮咳劑
通草:一種草本植物,用作利尿劑
厚朴:一種樹皮,用作健胃劑
廣皮:一種樹皮,用作驅蟲劑
竹葉:竹子的葉子,用作利尿劑和退燒劑
瘧發而上下血溢,責之中虛,而邪又擾之也。血去既多,瘧邪尚熾,中原之擾,猶未已也,誰能必其血之不復來耶。謹按古法,中虛血脫之證,從無獨任血藥之理。而瘧病經久,亦必固其中氣。茲擬理中一法,止血在是,止瘧亦在是,惟高明裁之。
人參,白朮,炮姜,炙草
白話文:
瘧疾發作時出現血從上下湧出的症狀,這是因為身體虛弱,邪氣乘虛而入的緣故。大量出血後,瘧邪仍然盛行,身體正氣的損耗仍未停止,誰能保證出血的情況不會再次發生呢?
根據古法記載,中氣虛弱、血脫的證型,從來都不會單獨使用補血藥。而瘧疾久治不癒的情況下,也必須固護住中氣。
這裡我提出了一種理中湯的療法,既可以止血,也可以止瘧,具體的治療方案還請高明的醫師酌情判斷。
詒按:識見老確,議論精切。所立理中一法,誠屬血脫益氣,固中止血之要藥。惟愚意所欲商者,瘧來而上下血溢,必因瘧疾之熱,擾及血絡而然。於理中法內,參用安宮清絡之意,似乎更為周到。且標本兼顧,於立方正意,亦不相刺謬也。
三瘧,是邪伏陰分而發,非和解可愈。久發不止,補劑必兼升陽,引伏邪至陽分乃愈。
白話文:
劉詒按:作者的見解老練而準確,論述精闢細緻。作者提出的「理中一法」,確實是屬於活血補氣,固止血崩的要藥。不過,愚見所想要探討的是,瘧疾發作時上下出血,必定是瘧疾的熱邪擾亂血脈所致。因此,在「理中法」中加入安宮清絡的用藥思維,似乎會更加全面。而且兼顧標本並治,與處方的正意也不相矛盾。
人參,歸身,鹿角膠,杞子,鹿茸,附子,茯苓,沙苑
詒按:陰瘧本有此法,而不能概用此法,須相題為之。
白話文:
現代
- 人參
- 當歸
- 鹿角膠
- 枸杞
- 鹿茸
- 附子
- 茯苓
- 沙苑子
瘧病方已,遂得脾約,脾約未已,又增厥疼。心腹時滿時減,或得身熱汗出,則疼滿立止。明系瘧邪內陷於太陰陽明之間,是必邪氣仍從少陽外達,則不治疼而疼自止,不治脹而脹自消矣。
白話文:
瘧疾的治療方劑已經奏效,接著出現脾臟緊縮的症狀,但脾臟緊縮的症狀還沒好,又出現了腹痛加劇的情況。患者心窩與腹部有時脹滿有時減輕,或出現發燒出汗的現象,這時疼痛和脹滿立即停止。顯然是瘧邪內陷於太陰陽明經之間,此時必須使邪氣仍然從少陽經排出體外,這樣不治療疼痛,疼痛就會自動消失;不治療脹滿,脹滿就會自然消退。
詒按:論病已得要領,惜方佚未見。
瘧後,脅下積癖作疼,夜熱口乾溺赤。陰虛邪伏。宜鱉甲煎。
白話文:
編者按:對於疾病的理解已經抓住了要害,可惜的是處方遺失看不到了。
瘧疾之後,脅下有積塊作痛,夜晚發熱口乾尿色偏紅。這是陰虛邪氣內伏的表現。應該使用鱉甲煎。
鱉甲,白芍,青皮,丹皮,首烏,柴胡,知母,炙草
白話文:
鱉甲:鱉殼
白芍:芍藥的根
青皮:橘子的果皮,經過晾曬變為青色
丹皮:牡丹的樹皮
首烏:何首烏的根
柴胡:柴胡的根
知母:知母的根
炙草:炙過的甘草
詒按:此邪伏陰分之治法。當歸亦可加入。
瘧後,脅下積痞不消,下連少腹作脹。此肝邪也。當以法疏利之。
白話文:
這是指治療邪氣伏在陰分的方法。也可以加入當歸。
在瘧疾之後,如果兩肋之間有積塊不消散,往下連到小腹部位腫脹,這是肝臟的問題。應該用適當的方法來疏通和調理。
人參,柴胡,青皮,桃仁,茯苓,半夏,甘草,牡蠣,黃芩,生薑
白話文:
人參、柴胡、青皮、桃仁、茯苓、半夏、甘草、牡蠣、黃芩、生薑
詒按:此小柴胡法也。加青皮以疏肝,桃仁以和瘀,牡蠣以軟堅,用意可云周到。惟少腹作脹,乃肝邪下陷之證。若再加川楝子、歸尾、延胡,似更完密。
白話文:
我的註解:這個方劑是取自小柴胡湯。加入青皮疏肝,桃仁和血,牡蠣軟堅,考慮周全。只是少腹脹,是肝氣下陷的證據。如果再加川楝子、歸尾、延胡索,可能會更加完善。
瘧止復發,汗多作嘔,中氣虛逆,宜益陽明。
半夏,茯苓,廣皮,人參,石斛,蘆根,薑汁
再診:寒熱已止,汗嘔並減。宜和養營衛。
人參,桂枝,石斛,廣皮,歸身,炙草,麥冬,白芍
詒按:此膏粱虛體治法,兩方俱清穩熨帖。
白話文:
瘧疾不再復發,但出汗多且嘔吐,體內中氣虛弱,應該補益陽明經。
藥方:半夏、茯苓、廣皮、人參、石斛、蘆根,用薑汁調服。
第二次診斷:寒熱症狀已經消失,汗出和嘔吐也減少了。應該調理營衛。
藥方:人參、桂枝、石斛、廣皮、歸身、炙草、麥冬、白芍。
說明:這個治療方案適合膏粱厚味造成的虛弱體質,兩個藥方都清淡平和,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