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香樓醫案》~

回本書目錄

1. 下卷

2. 伏氣門

肝陰素虧,溫邪擾之,發為痙病,神昏骱齒,瘛瘲不定。法當滋養肝陰,以榮筋脈,清滌痰熱,以安神明者也。若能應手,尚可無慮。

羚羊角,茯神,鉤藤,貝母,阿膠,鮮菖蒲,竹瀝

詒按:此證若表邪未解,當去阿膠,加小生地或鮮生地。

又按:此係伏氣發溫之證,與外感風溫有外內之別。此證邪由少陰外發,潰入厥陰,故見證如此。羚羊角、鉤藤,熄風清熱,皆治標之品也。若圖其本,當從陰分托邪,俾得外達三陽,再與隨經清泄,乃奏全功。病原治法,詳載《溫熱逢原》中,茲不贅述。

熱傷津液,脈細口乾,難治。

蘆根,知母,川斛,蔗漿,細生地,麥冬,甘草,梨汁

詒按:此存陰泄熱之正法,所云難治,想因脈細之故。

熱不止,頭痛不已,紫斑如錦紋,咽痛。表裡邪盛,最為重證。

犀角,豆豉,赤芍,玄參,牛蒡,丹皮,黃芩,甘草

詒按:當加鮮生地。

再診:去豆豉,丹皮,加桔梗,鮮生地,射干

熱病,十二日不解,舌絳口乾,胸滿氣促,邪火為患,亦已甚矣。宜景岳玉女煎,清熱而存陰,否則神識昏冒矣。

鮮生地,石膏,麥冬,知母,竹葉,甘草

詒按:此氣血兩燔之治法。

熱病,四日不汗,而舌黃、腹中痛、下利,宜先里而後表,不爾,恐發狂也。

大黃,柴胡,枳實,厚朴,赤芍

詒按:先里後表,因里證已急,於病機固當如是。

舌乾脈數,汗為熱隔,雖發之亦不得,惟宜甘寒養液。雖不發汗,汗當自出,然必足溫,而後熱退乃吉。

青蒿,知母,蘆根,生地,蔗漿,竹葉

詒按:養液以為作汗之源,是治溫要旨。

白話文:

[伏氣門]

如果平時肝臟的陰氣就不足,又被溫熱的邪氣侵擾,就會引發痙攣病症,表現為神智昏迷、牙關緊閉、肌肉抽搐不停。治療上應該滋補肝臟的陰氣,以滋養筋脈;清除熱痰,以安定神智。只要治療順利,就不需要過度擔心。

藥物有羚羊角、茯神、鉤藤、貝母、阿膠、鮮菖蒲和竹瀝。

要注意的是,如果表邪尚未消除,應該去掉阿膠,可以加入小生地或鮮生地。

這是伏氣導致的溫熱病症,和外感風溫有區別。此症狀是由少陰部的邪氣外發,進入到厥陰部,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症狀。羚羊角和鉤藤能平息風熱,是治標的藥物。要治本,應當從滋陰的角度來排除邪氣,讓邪氣能夠從三陽部排出,再配合經絡的清熱排毒,才能達到全面的療效。詳細的病因和治法,《溫熱逢原》中有詳細記載,在此不再贅述。

如果熱氣損傷了津液,脈象細弱、口渴,病情會比較難以治療。

可以用蘆根、知母、川斛、蔗漿、細生地、麥冬和甘草。

要注意的是,這是滋陰和排熱的正確方法,說病情難治可能是因為脈象細弱的緣故。

如果熱氣持續不減,頭痛不停,皮膚上出現紫色的斑紋像錦繡一樣,咽喉疼痛。這表示表裡的邪氣都很旺盛,是最嚴重的病情。

可以用犀角、豆豉、赤芍、玄參、牛蒡、丹皮、黃芩和甘草。

需要注意的是,應該加入鮮生地。

再次診斷時,去掉豆豉和丹皮,加入桔梗、鮮生地和射干。

如果熱病持續十二天仍未好轉,舌頭呈深紅色,口渴,胸部滿悶,呼吸急促,這是邪火在作怪,病情已經非常嚴重。應該使用景嶽玉女煎,清熱並滋陰,否則可能會陷入神智昏迷的狀態。

可以用鮮生地、石膏、麥冬、知母、竹葉和甘草。

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對氣血兩燔的病情的治療方法。

如果熱病持續四天仍不出汗,舌苔黃色,腹部疼痛,有下痢的情況,應該先治療內臟再處理表面的問題,否則可能引發瘋狂的症狀。

可以用大黃、柴胡、枳實、厚朴和赤芍。

需要注意的是,先內後外的治療方式,是因為內部的病徵已經很緊急,對病情的發展來說,這樣處理是必要的。

如果舌頭乾燥,脈搏快,出汗受到熱氣阻隔,即使努力發汗也無法做到,這時只能用甘寒的藥物來滋養液體。雖然沒有發汗,但汗液會自然排出,但必須確保腳部溫暖,然後熱氣才會退去,這樣纔是好的結果。

可以用青蒿、知母、蘆根、生地、蔗漿和竹葉。

需要注意的是,滋養液體作為發汗的源泉,是治療溫熱病的重要原則。

3. 外感門

頭面腫痛,此風邪上盛,宜辛涼解散。

荊芥,杏仁,桔梗,牛蒡,薄荷,甘草,馬勃,蒼耳子

風溫挾痰,留滯上焦,辛涼解散,原為合法,時至自解,不足憂也。

牛蒡,連翹,薄荷,川貝,豆豉,杏仁,桔梗,蔥白

詒按:此風溫初起之方。

風溫鬱於肺胃,咳而胸滿,痰多脅下痛,脈數口乾。

蘆根,薏米,瓜蔞,甘草,杏仁,紅花,桃仁,貝母

詒按:桃仁、紅花,因脅痛而用之,以和血絡也。若邪郁可加豉、蒡,口乾可加翹、芩。

脈右大,舌黃不渴,嘔吐黏痰,神躁語言不清,身熱不解。此勞倦內傷,更感濕溫之邪,須防變端。

厚朴,茯苓,滑石,陳皮,竹葉,蔻仁,菖蒲根汁

詒按:此溫邪而挾濕者,濕熱上蒙,故證情如是,此方可以為法。

白話文:

[外感疾病篇]

如果出現頭部和臉部腫脹疼痛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風邪在身體上部過盛所導致的,應該使用辛涼性質的藥物來散發邪氣。

使用的藥材包括:荊芥、杏仁、桔梗、牛蒡、薄荷、甘草、馬勃、蒼耳子。

當風熱夾雜著痰,滯留在身體上半部時,使用辛涼性質的藥物來散發邪氣,本就是恰當的治療方式,通常到了一定時間就會自然康復,不必過度擔心。

使用的藥材包括:牛蒡、連翹、薄荷、川貝、豆豉、杏仁、桔梗、蔥白。

這是一個在風熱剛開始時適用的藥方。

當風熱積聚在肺和胃部,出現咳嗽、胸悶、多痰、肋骨下方疼痛以及口乾、脈搏快速的情況。

使用的藥材包括:蘆根、薏米、瓜蔞、甘草、杏仁、紅花、桃仁、貝母。

紅花和桃仁是因應肋骨疼痛而加入的,目的是調節血液循環。如果邪氣聚集,可以再加入豆豉和牛蒡;若口乾,則可再加入連翹和黃芩。

如果右手脈搏顯得較強,舌頭呈黃色但並無口渴感,有黏稠的痰,精神狀態焦躁,語言不清,身體發熱且情況未見好轉,這可能是勞累或疲憊導致身體內部受損,同時又感染了濕熱之邪,必須小心預防病情惡化。

使用的藥材包括:厚朴、茯苓、滑石、陳皮、竹葉、蔻仁、菖蒲根汁。

這是針對濕熱夾雜的溫邪,濕熱影響到頭腦,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症狀,這個藥方是一個適當的治療選擇。

4. 濕病門

臍中時有濕液腥臭,按脈素大。此少陰有濕熱也。六味能除,間濕熱,宜加減用之。

六味丸去山藥,加黃柏,萆薢,女貞子,車前子

詒按:六味治腎間濕熱,前人曾有此論,藉以治臍中流液,恰合病機。

白話文:

【濕病類別】

肚臍周圍偶爾會流出有腥臭味的濕液,脈搏平時顯得較大。這表示少陰經絡中有濕熱的問題。使用六味地黃丸可以治療濕熱,對於夾雜濕熱的情況,應酌情增減藥物使用。

在使用六味地黃丸時,去掉山藥成分,增加黃柏、薢薢、女貞子和車前子。

根據記載:六味地黃丸能治療腎臟區域的濕熱,前人已有相關討論,用來治療肚臍周圍流出液體的情況,正好符合病情機轉。

5. 瘧疾門

暑風成瘧,噁心胸滿,和解則愈。

半夏,黃芩,茯苓,知母,厚朴,陳皮,竹葉,生薑

詒按:小柴胡法之和解,和其表裡兩岐之邪也,此之和解,和其濕熱兩混之邪也。薑、夏、樸、廣,去其濕也,芩、知、竹葉,清其熱也,兩意兼用,故亦云和解也。

又按:此濕熱並重者,故清燥兼用。此與下條皆屬暑濕內伏,發為時瘧之病。苦辛宣泄,最為和法。若拘拘於瘧疾之成方,概用柴胡、鱉甲則誤矣。

暑風相搏,發為時瘧,胸滿作噦,汗不至足。邪氣尚未清解。當以苦辛溫法治之。

藿香,半夏,杏仁,通草,厚朴,廣皮,竹葉

詒按:此濕重於熱者,故用藥稍偏溫燥。

瘧發而上下血溢,責之中虛,而邪又擾之也。血去既多,瘧邪尚熾,中原之擾,猶未已也,誰能必其血之不復來耶。謹按古法,中虛血脫之證,從無獨任血藥之理。而瘧病經久,亦必固其中氣。茲擬理中一法,止血在是,止瘧亦在是,惟高明裁之。

人參,白朮,炮姜,炙草

詒按:識見老確,議論精切。所立理中一法,誠屬血脫益氣,固中止血之要藥。惟愚意所欲商者,瘧來而上下血溢,必因瘧疾之熱,擾及血絡而然。於理中法內,參用安宮清絡之意,似乎更為周到。且標本兼顧,於立方正意,亦不相刺謬也。

三瘧,是邪伏陰分而發,非和解可愈。久發不止,補劑必兼升陽,引伏邪至陽分乃愈。

人參,歸身,鹿角膠,杞子,鹿茸,附子,茯苓,沙苑

詒按:陰瘧本有此法,而不能概用此法,須相題為之。

瘧病方已,遂得脾約,脾約未已,又增厥疼。心腹時滿時減,或得身熱汗出,則疼滿立止。明系瘧邪內陷於太陰陽明之間,是必邪氣仍從少陽外達,則不治疼而疼自止,不治脹而脹自消矣。

詒按:論病已得要領,惜方佚未見。

瘧後,脅下積癖作疼,夜熱口乾溺赤。陰虛邪伏。宜鱉甲煎。

鱉甲,白芍,青皮,丹皮,首烏,柴胡,知母,炙草

詒按:此邪伏陰分之治法。當歸亦可加入。

瘧後,脅下積痞不消,下連少腹作脹。此肝邪也。當以法疏利之。

人參,柴胡,青皮,桃仁,茯苓,半夏,甘草,牡蠣,黃芩,生薑

詒按:此小柴胡法也。加青皮以疏肝,桃仁以和瘀,牡蠣以軟堅,用意可云周到。惟少腹作脹,乃肝邪下陷之證。若再加川楝子、歸尾、延胡,似更完密。

瘧止復發,汗多作嘔,中氣虛逆,宜益陽明。

半夏,茯苓,廣皮,人參,石斛,蘆根,薑汁

再診:寒熱已止,汗嘔並減。宜和養營衛。

人參,桂枝,石斛,廣皮,歸身,炙草,麥冬,白芍

詒按:此膏粱虛體治法,兩方俱清穩熨帖。

白話文:

[瘧疾治療篇]

因夏季風邪導致瘧疾,患者感到噁心胸悶,需調和身體達到痊癒。

使用半夏、黃芩、茯苓、知母、厚朴、陳皮、竹葉、生薑等草藥。

進一步解釋:小柴胡湯的和解法,是在調和表裡兩面的邪氣;這裡的和解法,則是在調和濕熱交纏的邪氣。薑、夏、樸、廣能去除濕氣,芩、知、竹葉則能清熱,兩種方法同時使用,因此也被稱為和解法。

對於濕熱雙重情況,需同時清燥。此類疾病屬於暑濕內伏,引發的季節性瘧疾。苦辛宣泄法是最適合的和解法。如果過度依賴瘧疾現成的配方,如一味使用柴胡、鱉甲,則可能會誤診。

暑風相互作用引發季節性瘧疾,胸腔滿脹,汗液無法遍及全身,這是因為邪氣尚未完全清除。應採用苦辛溫法進行治療。

使用藿香、半夏、杏仁、通草、厚朴、陳皮、竹葉等草藥。

進一步解釋:對於濕氣較重的情況,藥物應偏向溫燥。

瘧疾發作,上下出血,是由於中氣虛弱,又被邪氣侵擾所致。出血量大,瘧疾仍然猖獗,中氣受擾仍未停止,誰能保證不會再次出血呢?根據古法,中氣虛弱、失血的病情,單純使用補血藥物並不明智。長期瘧疾,必須鞏固中氣。因此,我建議使用理中法,既能止血也能止瘧,望高明之人審慎評估。

使用人參、白朮、炮姜、炙草等草藥。

進一步解釋:這種見解深刻確切,論點精準到位。理中法確實是失血後補氣、固中止血的重要藥物。然而,瘧疾出血可能是由於熱邪影響血脈,使用理中法的同時,加入安宮清絡的概念,似乎更加全面。這樣既能照顧根本,又能顧及表面,與藥方的初衷並不矛盾。

三種瘧疾,是由於邪氣潛伏在陰分而發作,不能僅靠和解法治療。長期發作不停,補藥必須同時提升陽氣,將潛伏的邪氣引導至陽分才能痊癒。

使用人參、當歸、鹿角膠、枸杞子、鹿茸、附子、茯苓、沙苑等草藥。

進一步解釋:陰瘧確實有這種療法,但不能一概而論,必須根據具體情況決定。

瘧疾痊癒後,出現脾約症狀,脾約未愈,又增加了厥疼。心腹部位時常滿脹,有時會出現身體發熱、出汗,此時疼痛和滿脹立即停止。這明顯是瘧邪深入太陰和陽明之間,邪氣必須從少陽外達,才能使疼痛自然消失,脹滿自然消除。

進一步解釋:論述已經抓住了疾病的要害,可惜方子遺失,無法看到。

瘧疾後,脅下積聚癥瘕疼痛,夜晚發熱、口渴、尿色深紅。這是陰虛邪氣潛伏。適合使用鱉甲煎。

使用鱉甲、白芍、青皮、丹皮、何首烏、柴胡、知母、炙草等草藥。

進一步解釋:這是治療邪氣潛伏在陰分的方法。可以加入當歸。

瘧疾後,脅下積聚癥瘕未能消散,下部連接小腹處脹痛。這是肝臟問題。應使用疏利法。

使用人參、柴胡、青皮、桃仁、茯苓、半夏、甘草、牡蠣、黃芩、生薑等草藥。

進一步解釋:這是小柴胡湯的應用。加入青皮以疏肝,桃仁以調和瘀血,牡蠣以軟化堅硬結塊,用意可謂周全。然而,小腹脹痛是肝氣下陷的表現,如果再加入川楝子、當歸尾、延胡,似乎更加完善。

瘧疾停止後再次發作,大量出汗且惡心,中氣虛弱,應補益陽明經。

使用半夏、茯苓、陳皮、人參、石斛、蘆根、薑汁等草藥。

再次診斷:寒熱已停,汗出和嘔吐都已減少。應調和營養衛氣。

使用人參、桂枝、石斛、陳皮、當歸、炙草、麥冬、白芍等草藥。

進一步解釋:這是治療富貴虛弱體質的方法,兩個方子都穩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