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香樓醫案》~ 下卷 (2)

回本書目錄

下卷 (2)

1. 瘧疾門

暑風成瘧,噁心胸滿,和解則愈。

半夏,黃芩,茯苓,知母,厚朴,陳皮,竹葉,生薑

詒按:小柴胡法之和解,和其表裡兩岐之邪也,此之和解,和其濕熱兩混之邪也。薑、夏、樸、廣,去其濕也,芩、知、竹葉,清其熱也,兩意兼用,故亦云和解也。

又按:此濕熱並重者,故清燥兼用。此與下條皆屬暑濕內伏,發為時瘧之病。苦辛宣泄,最為和法。若拘拘於瘧疾之成方,概用柴胡、鱉甲則誤矣。

暑風相搏,發為時瘧,胸滿作噦,汗不至足。邪氣尚未清解。當以苦辛溫法治之。

藿香,半夏,杏仁,通草,厚朴,廣皮,竹葉

詒按:此濕重於熱者,故用藥稍偏溫燥。

瘧發而上下血溢,責之中虛,而邪又擾之也。血去既多,瘧邪尚熾,中原之擾,猶未已也,誰能必其血之不復來耶。謹按古法,中虛血脫之證,從無獨任血藥之理。而瘧病經久,亦必固其中氣。茲擬理中一法,止血在是,止瘧亦在是,惟高明裁之。

人參,白朮,炮姜,炙草

詒按:識見老確,議論精切。所立理中一法,誠屬血脫益氣,固中止血之要藥。惟愚意所欲商者,瘧來而上下血溢,必因瘧疾之熱,擾及血絡而然。於理中法內,參用安宮清絡之意,似乎更為周到。且標本兼顧,於立方正意,亦不相刺謬也。

三瘧,是邪伏陰分而發,非和解可愈。久發不止,補劑必兼升陽,引伏邪至陽分乃愈。

人參,歸身,鹿角膠,杞子,鹿茸,附子,茯苓,沙苑

詒按:陰瘧本有此法,而不能概用此法,須相題為之。

瘧病方已,遂得脾約,脾約未已,又增厥疼。心腹時滿時減,或得身熱汗出,則疼滿立止。明系瘧邪內陷於太陰陽明之間,是必邪氣仍從少陽外達,則不治疼而疼自止,不治脹而脹自消矣。

詒按:論病已得要領,惜方佚未見。

瘧後,脅下積癖作疼,夜熱口乾溺赤。陰虛邪伏。宜鱉甲煎。

鱉甲,白芍,青皮,丹皮,首烏,柴胡,知母,炙草

詒按:此邪伏陰分之治法。當歸亦可加入。

瘧後,脅下積痞不消,下連少腹作脹。此肝邪也。當以法疏利之。

人參,柴胡,青皮,桃仁,茯苓,半夏,甘草,牡蠣,黃芩,生薑

詒按:此小柴胡法也。加青皮以疏肝,桃仁以和瘀,牡蠣以軟堅,用意可云周到。惟少腹作脹,乃肝邪下陷之證。若再加川楝子、歸尾、延胡,似更完密。

瘧止復發,汗多作嘔,中氣虛逆,宜益陽明。

半夏,茯苓,廣皮,人參,石斛,蘆根,薑汁

再診:寒熱已止,汗嘔並減。宜和養營衛。

人參,桂枝,石斛,廣皮,歸身,炙草,麥冬,白芍

詒按:此膏粱虛體治法,兩方俱清穩熨帖。

白話文:

[瘧疾治療篇]

因夏季風邪導致瘧疾,患者感到噁心胸悶,需調和身體達到痊癒。

使用半夏、黃芩、茯苓、知母、厚朴、陳皮、竹葉、生薑等草藥。

進一步解釋:小柴胡湯的和解法,是在調和表裡兩面的邪氣;這裡的和解法,則是在調和濕熱交纏的邪氣。薑、夏、樸、廣能去除濕氣,芩、知、竹葉則能清熱,兩種方法同時使用,因此也被稱為和解法。

對於濕熱雙重情況,需同時清燥。此類疾病屬於暑濕內伏,引發的季節性瘧疾。苦辛宣泄法是最適合的和解法。如果過度依賴瘧疾現成的配方,如一味使用柴胡、鱉甲,則可能會誤診。

暑風相互作用引發季節性瘧疾,胸腔滿脹,汗液無法遍及全身,這是因為邪氣尚未完全清除。應採用苦辛溫法進行治療。

使用藿香、半夏、杏仁、通草、厚朴、陳皮、竹葉等草藥。

進一步解釋:對於濕氣較重的情況,藥物應偏向溫燥。

瘧疾發作,上下出血,是由於中氣虛弱,又被邪氣侵擾所致。出血量大,瘧疾仍然猖獗,中氣受擾仍未停止,誰能保證不會再次出血呢?根據古法,中氣虛弱、失血的病情,單純使用補血藥物並不明智。長期瘧疾,必須鞏固中氣。因此,我建議使用理中法,既能止血也能止瘧,望高明之人審慎評估。

使用人參、白朮、炮姜、炙草等草藥。

進一步解釋:這種見解深刻確切,論點精準到位。理中法確實是失血後補氣、固中止血的重要藥物。然而,瘧疾出血可能是由於熱邪影響血脈,使用理中法的同時,加入安宮清絡的概念,似乎更加全面。這樣既能照顧根本,又能顧及表面,與藥方的初衷並不矛盾。

三種瘧疾,是由於邪氣潛伏在陰分而發作,不能僅靠和解法治療。長期發作不停,補藥必須同時提升陽氣,將潛伏的邪氣引導至陽分才能痊癒。

使用人參、當歸、鹿角膠、枸杞子、鹿茸、附子、茯苓、沙苑等草藥。

進一步解釋:陰瘧確實有這種療法,但不能一概而論,必須根據具體情況決定。

瘧疾痊癒後,出現脾約症狀,脾約未愈,又增加了厥疼。心腹部位時常滿脹,有時會出現身體發熱、出汗,此時疼痛和滿脹立即停止。這明顯是瘧邪深入太陰和陽明之間,邪氣必須從少陽外達,才能使疼痛自然消失,脹滿自然消除。

進一步解釋:論述已經抓住了疾病的要害,可惜方子遺失,無法看到。

瘧疾後,脅下積聚癥瘕疼痛,夜晚發熱、口渴、尿色深紅。這是陰虛邪氣潛伏。適合使用鱉甲煎。

使用鱉甲、白芍、青皮、丹皮、何首烏、柴胡、知母、炙草等草藥。

進一步解釋:這是治療邪氣潛伏在陰分的方法。可以加入當歸。

瘧疾後,脅下積聚癥瘕未能消散,下部連接小腹處脹痛。這是肝臟問題。應使用疏利法。

使用人參、柴胡、青皮、桃仁、茯苓、半夏、甘草、牡蠣、黃芩、生薑等草藥。

進一步解釋:這是小柴胡湯的應用。加入青皮以疏肝,桃仁以調和瘀血,牡蠣以軟化堅硬結塊,用意可謂周全。然而,小腹脹痛是肝氣下陷的表現,如果再加入川楝子、當歸尾、延胡,似乎更加完善。

瘧疾停止後再次發作,大量出汗且惡心,中氣虛弱,應補益陽明經。

使用半夏、茯苓、陳皮、人參、石斛、蘆根、薑汁等草藥。

再次診斷:寒熱已停,汗出和嘔吐都已減少。應調和營養衛氣。

使用人參、桂枝、石斛、陳皮、當歸、炙草、麥冬、白芍等草藥。

進一步解釋:這是治療富貴虛弱體質的方法,兩個方子都穩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