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香樓醫案》~ 下卷 (1)
下卷 (1)
1. 下卷
2. 伏氣門
肝陰素虧,溫邪擾之,發為痙病,神昏骱齒,瘛瘲不定。法當滋養肝陰,以榮筋脈,清滌痰熱,以安神明者也。若能應手,尚可無慮。
羚羊角,茯神,鉤藤,貝母,阿膠,鮮菖蒲,竹瀝
詒按:此證若表邪未解,當去阿膠,加小生地或鮮生地。
又按:此係伏氣發溫之證,與外感風溫有外內之別。此證邪由少陰外發,潰入厥陰,故見證如此。羚羊角、鉤藤,熄風清熱,皆治標之品也。若圖其本,當從陰分托邪,俾得外達三陽,再與隨經清泄,乃奏全功。病原治法,詳載《溫熱逢原》中,茲不贅述。
熱傷津液,脈細口乾,難治。
蘆根,知母,川斛,蔗漿,細生地,麥冬,甘草,梨汁
詒按:此存陰泄熱之正法,所云難治,想因脈細之故。
熱不止,頭痛不已,紫斑如錦紋,咽痛。表裡邪盛,最為重證。
犀角,豆豉,赤芍,玄參,牛蒡,丹皮,黃芩,甘草
詒按:當加鮮生地。
再診:去豆豉,丹皮,加桔梗,鮮生地,射干
熱病,十二日不解,舌絳口乾,胸滿氣促,邪火為患,亦已甚矣。宜景岳玉女煎,清熱而存陰,否則神識昏冒矣。
鮮生地,石膏,麥冬,知母,竹葉,甘草
詒按:此氣血兩燔之治法。
熱病,四日不汗,而舌黃、腹中痛、下利,宜先里而後表,不爾,恐發狂也。
大黃,柴胡,枳實,厚朴,赤芍
詒按:先里後表,因里證已急,於病機固當如是。
舌乾脈數,汗為熱隔,雖發之亦不得,惟宜甘寒養液。雖不發汗,汗當自出,然必足溫,而後熱退乃吉。
青蒿,知母,蘆根,生地,蔗漿,竹葉
詒按:養液以為作汗之源,是治溫要旨。
白話文:
[伏氣門]
如果平時肝臟的陰氣就不足,又被溫熱的邪氣侵擾,就會引發痙攣病症,表現為神智昏迷、牙關緊閉、肌肉抽搐不停。治療上應該滋補肝臟的陰氣,以滋養筋脈;清除熱痰,以安定神智。只要治療順利,就不需要過度擔心。
藥物有羚羊角、茯神、鉤藤、貝母、阿膠、鮮菖蒲和竹瀝。
要注意的是,如果表邪尚未消除,應該去掉阿膠,可以加入小生地或鮮生地。
這是伏氣導致的溫熱病症,和外感風溫有區別。此症狀是由少陰部的邪氣外發,進入到厥陰部,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症狀。羚羊角和鉤藤能平息風熱,是治標的藥物。要治本,應當從滋陰的角度來排除邪氣,讓邪氣能夠從三陽部排出,再配合經絡的清熱排毒,才能達到全面的療效。詳細的病因和治法,《溫熱逢原》中有詳細記載,在此不再贅述。
如果熱氣損傷了津液,脈象細弱、口渴,病情會比較難以治療。
可以用蘆根、知母、川斛、蔗漿、細生地、麥冬和甘草。
要注意的是,這是滋陰和排熱的正確方法,說病情難治可能是因為脈象細弱的緣故。
如果熱氣持續不減,頭痛不停,皮膚上出現紫色的斑紋像錦繡一樣,咽喉疼痛。這表示表裡的邪氣都很旺盛,是最嚴重的病情。
可以用犀角、豆豉、赤芍、玄參、牛蒡、丹皮、黃芩和甘草。
需要注意的是,應該加入鮮生地。
再次診斷時,去掉豆豉和丹皮,加入桔梗、鮮生地和射干。
如果熱病持續十二天仍未好轉,舌頭呈深紅色,口渴,胸部滿悶,呼吸急促,這是邪火在作怪,病情已經非常嚴重。應該使用景嶽玉女煎,清熱並滋陰,否則可能會陷入神智昏迷的狀態。
可以用鮮生地、石膏、麥冬、知母、竹葉和甘草。
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對氣血兩燔的病情的治療方法。
如果熱病持續四天仍不出汗,舌苔黃色,腹部疼痛,有下痢的情況,應該先治療內臟再處理表面的問題,否則可能引發瘋狂的症狀。
可以用大黃、柴胡、枳實、厚朴和赤芍。
需要注意的是,先內後外的治療方式,是因為內部的病徵已經很緊急,對病情的發展來說,這樣處理是必要的。
如果舌頭乾燥,脈搏快,出汗受到熱氣阻隔,即使努力發汗也無法做到,這時只能用甘寒的藥物來滋養液體。雖然沒有發汗,但汗液會自然排出,但必須確保腳部溫暖,然後熱氣才會退去,這樣纔是好的結果。
可以用青蒿、知母、蘆根、生地、蔗漿和竹葉。
需要注意的是,滋養液體作為發汗的源泉,是治療溫熱病的重要原則。
3. 外感門
頭面腫痛,此風邪上盛,宜辛涼解散。
荊芥,杏仁,桔梗,牛蒡,薄荷,甘草,馬勃,蒼耳子
風溫挾痰,留滯上焦,辛涼解散,原為合法,時至自解,不足憂也。
牛蒡,連翹,薄荷,川貝,豆豉,杏仁,桔梗,蔥白
詒按:此風溫初起之方。
風溫鬱於肺胃,咳而胸滿,痰多脅下痛,脈數口乾。
蘆根,薏米,瓜蔞,甘草,杏仁,紅花,桃仁,貝母
詒按:桃仁、紅花,因脅痛而用之,以和血絡也。若邪郁可加豉、蒡,口乾可加翹、芩。
脈右大,舌黃不渴,嘔吐黏痰,神躁語言不清,身熱不解。此勞倦內傷,更感濕溫之邪,須防變端。
厚朴,茯苓,滑石,陳皮,竹葉,蔻仁,菖蒲根汁
詒按:此溫邪而挾濕者,濕熱上蒙,故證情如是,此方可以為法。
白話文:
[外感疾病篇]
如果出現頭部和臉部腫脹疼痛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風邪在身體上部過盛所導致的,應該使用辛涼性質的藥物來散發邪氣。
使用的藥材包括:荊芥、杏仁、桔梗、牛蒡、薄荷、甘草、馬勃、蒼耳子。
當風熱夾雜著痰,滯留在身體上半部時,使用辛涼性質的藥物來散發邪氣,本就是恰當的治療方式,通常到了一定時間就會自然康復,不必過度擔心。
使用的藥材包括:牛蒡、連翹、薄荷、川貝、豆豉、杏仁、桔梗、蔥白。
這是一個在風熱剛開始時適用的藥方。
當風熱積聚在肺和胃部,出現咳嗽、胸悶、多痰、肋骨下方疼痛以及口乾、脈搏快速的情況。
使用的藥材包括:蘆根、薏米、瓜蔞、甘草、杏仁、紅花、桃仁、貝母。
紅花和桃仁是因應肋骨疼痛而加入的,目的是調節血液循環。如果邪氣聚集,可以再加入豆豉和牛蒡;若口乾,則可再加入連翹和黃芩。
如果右手脈搏顯得較強,舌頭呈黃色但並無口渴感,有黏稠的痰,精神狀態焦躁,語言不清,身體發熱且情況未見好轉,這可能是勞累或疲憊導致身體內部受損,同時又感染了濕熱之邪,必須小心預防病情惡化。
使用的藥材包括:厚朴、茯苓、滑石、陳皮、竹葉、蔻仁、菖蒲根汁。
這是針對濕熱夾雜的溫邪,濕熱影響到頭腦,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症狀,這個藥方是一個適當的治療選擇。
4. 濕病門
臍中時有濕液腥臭,按脈素大。此少陰有濕熱也。六味能除,間濕熱,宜加減用之。
六味丸去山藥,加黃柏,萆薢,女貞子,車前子
詒按:六味治腎間濕熱,前人曾有此論,藉以治臍中流液,恰合病機。
白話文:
【濕病類別】
肚臍周圍偶爾會流出有腥臭味的濕液,脈搏平時顯得較大。這表示少陰經絡中有濕熱的問題。使用六味地黃丸可以治療濕熱,對於夾雜濕熱的情況,應酌情增減藥物使用。
在使用六味地黃丸時,去掉山藥成分,增加黃柏、薢薢、女貞子和車前子。
根據記載:六味地黃丸能治療腎臟區域的濕熱,前人已有相關討論,用來治療肚臍周圍流出液體的情況,正好符合病情機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