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醫案》~ 三卷 (2)
三卷 (2)
1. 新都治驗
孫華野,脈沉弦而數,喉痛頰車腫,兩太陽作脹疼,遍身皆脹痛,憎寒發熱。乃痰火上壅而變風熱,將欲作毒也,宜急治之。薄荷、甘草、升麻、白芷、石膏、枳殼、天花粉、桔梗、大力子、連翹、玄參,一帖而愈。(五)
顯兄,每辛苦及酒多則咯血數口,脈二寸皆短弱,關尺洪數。此胃中有痰火,而下焦有陰火,由壯年酒色所傷故耳。以丹參、滑石各三錢,白芍藥二錢,麥冬、貝母、桃仁、紫菀、牡丹皮各一錢,當歸七分,甘草五分,煎服而安。(六)
歙邑吳遂兄,木商也,在吳興。年七十,因冒雨勞力汗出,又以冷水澡浴,因而發熱,口渴,心與背互相脹疼,小水長而赤,舌上黃苔,夜不得臥,眼目如金,皮膚盡黃。吳興之醫見之遠走,不敢措劑,謂其年高不宜此病,贊勸回家,乃敦訪予治。診得左脈浮數,右濡弱,兩手皆有七至。
予曰:此濕熱發黃症也,病雖重,年雖高,有是症,當有是藥,毋庸倉皇。乃以柴胡三錢,酒芩、葛根、青蒿、香薷、天花粉各一錢,人參七分,粉草五分。連進二帖,晚得微汗,即能睡。次早熱退其半,舌苔稍淡潤,不焦燥矣,胸膈餘熱作煩,身黃如舊。以竹茹、青蒿、葛根各一錢,人參、麥門冬、天花粉、知母各八分,白芍藥六分。
二帖熱退食進,精神陡長。後與補中益氣湯,加青蒿、麥門冬、天花粉。十帖而眼目肌膚之黃盡釋然矣。吳興諸公,悉服其精當,各錄方而傳。(七)
族侄文學明之,以作文過勞,痰火上逆,大吐痰沫,因而噦血,一湧數碗,昏暈汗出,奄奄而臥,略不敢動,稍動即嘔吐而血隨出,色鮮紅,飲食湯水皆不敢入,入即吐而眩運,血即隨之。里有婺君程聞野氏為之診,駭而走曰:血如湧泉,體熱脈大,眩運而藥食難入,似無佳兆。
乃速予治。予診視畢,語其乃兄勉之曰,可生也,何舉家張皇若此!勉之以程言告予,予曰:看症要圓活,勿拘泥。據經云,心主血,肝藏血。又曰:怒則氣上。又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今左脈弦大,右脈虛大,明之不獨作文勞心動火,且亦被怒傷肝,抑又為暑所逼,以致木火上升,眩運作吐。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諸嘔吐逆,皆屬於火。又諸動屬火,內為木火上衝,外為暑氣所迫,故吐而汗多,血隨吐出也。醫貴識病,有是病則有是藥。予特以白丸子三錢,解其暑氣,清其痰飲,抑其沖逆,則吐可止。吐止氣平,則血自能歸經。服後果嗒然而睡。醒則吐止食進,眩暈尋已。繼用滑石、香薷各三錢,甘草五分,黃連、白扁豆各一錢五分,竹茹一錢。
四帖全安。(八)
從嫂程氏,年近五十,患咳嗽吐臭膿血,一日一夜碗余,發熱晝輕夜重,肌肉大瘦。六脈浮而洪滑且數,人皆謂嘔血身熱脈大,法在不治。予曰:此非吐血比也。此為釀酒傷肺,又為怒氣所觸,瘀血濁痰,滯於肺之氣竅,無從而出,久之化而為膿,成肺癰也。治宜開肺竅,活血化痰,使膿盡,當自愈也。
白話文:
[新都治驗]
孫華野,脈象沉而弦數,喉嚨疼痛,面頰腫脹,太陽穴兩側脹痛,全身脹痛,畏寒發熱。這是痰火上壅,轉化為風熱,將要化膿,應當緊急治療。用薄荷、甘草、升麻、白芷、石膏、枳殼、天花粉、桔梗、大力子、連翹、玄參,一劑藥就痊癒了。
顯兄,每次勞累或飲酒過多就會咯血數口,脈象寸關尺三部,寸口脈短弱,關尺脈洪大而數。這是胃中有痰火,下焦又有陰火,由於壯年時縱慾傷身所致。用丹參、滑石各三錢,白芍藥二錢,麥冬、貝母、桃仁、紫菀、牡丹皮各一錢,當歸七分,甘草五分,煎服後即可痊癒。
歙縣吳遂兄,是木材商人,住在吳興。七十歲,因冒雨勞作汗出,又用冷水洗澡,因而發熱,口渴,心口和背部脹痛,小便量多而赤紅,舌苔黃厚,夜不能寐,眼睛發黃,皮膚全身發黃。吳興的醫生見到他都避而遠之,不敢開方治療,認為他年事已高不宜治療此病,勸他回家,於是吳兄特地來求我治療。診脈發現左脈浮數,右脈濡弱,兩手脈搏都很快。
我說:這是濕熱導致黃疸的症狀,病情雖重,年齡雖高,但有這種病症,就應該用相應的藥物治療,不必驚慌。於是用柴胡三錢,黃芩、葛根、青蒿、香薷、天花粉各一錢,人參七分,益母草五分。連續服用兩劑,晚上微微出汗,就能睡覺了。第二天早上,發熱減輕一半,舌苔略顯淡潤,不乾燥了,胸膈還有餘熱煩躁,身體發黃如故。於是用竹茹、青蒿、葛根各一錢,人參、麥冬、天花粉、知母各八分,白芍藥六分。
服用兩劑後,發熱退去,能進食了,精神也好了許多。之後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青蒿、麥冬、天花粉。服用十劑藥後,眼睛和皮膚的黃色都消失了。吳興的各位醫生,都認為我的治療精準,紛紛記錄下處方並流傳開來。
族侄文學明,因長時間寫作勞累,導致痰火上逆,大量吐出痰液,繼而嘔血,一次嘔出幾碗血,昏迷不醒,渾身冒汗,臥床不起,稍微動彈就會嘔吐,並伴隨鮮紅色血液湧出,飲食湯水都不能入口,一入口就嘔吐頭暈,並伴隨嘔血。當地婺州的程聞野醫生診治後,嚇得逃走了,說:血如泉涌,身體發熱,脈象洪大,頭暈嘔吐,飲食不能入口,似乎沒有好兆頭。
於是迅速請我治療。我診脈後,對他的哥哥說,他可以治好,為什麼全家人都如此驚慌?並將程醫生的話告訴我,我說:看病要全面觀察,不要拘泥於條文。根據醫書記載,心主血,肝藏血。又說:生氣就會氣血上逆。又說:脈象虛弱,身體發熱,是中暑所致。現在左脈弦大,右脈虛大,文學明不僅是因寫作勞心動火,而且也因動怒傷肝,又加上中暑,導致肝火上升,頭暈嘔吐。醫書上說:一切風眩,都屬於肝木。
一切嘔吐逆氣,都屬於火。一切運動都屬於火,內是肝火上衝,外是暑氣逼迫,所以嘔吐而且汗多,血隨之吐出。行醫貴在識別疾病,什麼病就用什麼藥。我特意用白丸子三錢,來解暑氣,清除痰飲,抑制其衝逆之氣,這樣嘔吐就能停止。嘔吐停止,氣息平順,血液就能自然歸經。服用後果然昏昏沉沉睡著了。醒來後,嘔吐停止,能進食了,頭暈也好了。接著用滑石、香薷各三錢,甘草五分,黃連、白扁豆各一錢五分,竹茹一錢。
四劑藥就痊癒了。
從嫂程氏,將近五十歲,患咳嗽,咳出臭膿血,一天一夜咳出滿碗,發熱,白天輕,晚上重,身體消瘦。六脈都浮大而滑數,大家都認為是嘔血,身體發熱,脈象洪大,認為是不能治療的。我說:這不是普通的嘔血。這是釀酒傷肺,又因生氣而觸動舊疾,瘀血濁痰阻塞肺部氣竅,無法排出,時間久了化膿,形成肺癰。治療應該開通肺部氣竅,活血化痰,使膿液排出,自然就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