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醫案》~ 千里醫案卷五 (2)
千里醫案卷五 (2)
1. 癇厥
海鹽吳驚氣通於肝,肝熱則膽寒而胃不和,痰涎沃膽,風木內震,以致心悸,頭眩,耳鳴,心神不能自主,甚或運僕,搐搦,此皆內風與痰涎搏擊之故也。脈象弦小滑,宜溫膽以熄風,和胃以滌濁,病經多年,恐難全愈
製半夏(一錢五分) 炒枳實(五分) 粉丹皮(一錢五分) 新會皮(一錢五分) 天竺黃(二錢) 石菖蒲(三分) 炙甘草(四分) 霜桑葉(三片) 穭豆衣(三錢) 雲茯苓(二錢) 竹茹(七分)
塘西勞婦,去冬猝發癇症,迄今月必數發,發在夜昏痙,口角血沫,必吐痰涎而後醒,居平經事不調,頭運,耳鳴,心悸,食少,脈右芤弦近數,此屬肝鬱生風,膽虛聚涎,猝犯胞絡,神明遽蒙,宜戒尤郁恚惱,緩為圖治
製半夏(一錢) 陳皮(一錢五分) 炙甘草(四分) 大生地(三錢) 竹茹(七分) 天竺黃(二錢) 茯苓(三錢) 西洋參(二錢) 穭豆衣(三錢) 桑葉(一錢五分) 石菖蒲(三分) 枳實(五分) 酸棗仁(二錢) 胡麻仁(二錢)
光按此症當治在血分
又肝鬱生風,膽寒聚液,夜寐每發癇狀,痰涎潮流,昏不知人,甚或失溲,平時脈虛而靜,頭痛,脊痠,耳鳴,心悸,經事不調,前投熄風化痰,宋見大效,擬養血液以治其本
大生地(四錢) 歸身(二錢) 元參(一錢五分) 石菖蒲(四分) 隨皮膠(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白薇(一錢五分) 棗仁(二錢) 穭豆衣(三錢) 丹參(二錢) 池菊(一錢五分) 桑葉(一錢五分)
宮衖口宋,前年夏怒氣傷肝,肝膽風木挾痰火內擾,致發癇症,迄今二年餘,其神呆,善怒,默處寡言,多吐乾嘔等症,雖皆滅而未淨盡,近月來神思困倦,飲食少進,大異常,時脈遲弱,虛澀,惟右寸獨大,舌苔滑白,邊白胖,中心黑膩,微寒而熱,乾咳,耳鳴,心虛,少寐,手臂動即振掉,此又有風燥之火上刑肺金,中劫腸胃,宜暫進滋肺養胃,泄風化燥方法,以化客感
西洋參(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五分) 杏仁(二錢) 丹皮(一錢五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川貝(二錢) 枳實(五分) 池菊(一錢五分) 天竺黃(二錢) 桑葉(一錢五分) 竹葉(七張)
善連孫,素有痰火風發癇厥,居平眩悸,耳鳴,消渴,便難,肺胃津氣既虛,則痰濕愈益凝聚,今濕令氣蒸,胸次欠舒,知飢不運,足痠,脈滑,乾咳,音澀,宜滋養肺胃津氣,以化痰濕
西洋參(二錢) 杏仁(二錢
白話文:
[癇厥]
海鹽吳氏因情緒波動導致氣機與肝臟相通,肝臟過熱使得膽囊感到寒冷且胃部不協調,這導致痰涎增多,風邪在體內作祟,造成心悸、頭暈、耳鳴,心神無法自控,甚至可能突然倒下,四肢抽搐,這些都是體內風邪與痰涎相互作用的結果。脈象呈現弦小滑的特徵,治療上應著重於溫膽以平息風邪,和胃以清除渾濁物質。疾病已持續多年,恐怕很難完全康復。
塘西地區的勞動婦女,去年冬天突然發作癇症,至今每月都會多次發作,發作通常在夜晚,出現昏迷、嘴角有血沫,必須吐出痰涎才能清醒,平常生理週期不規律,頭暈、耳鳴、心悸、食慾不佳,脈象右側芤弦且接近快速,這屬於肝氣鬱結引發風邪,膽虛聚積痰涎,突然侵犯胞絡,導致神志模糊。應避免過度的情緒波動,緩慢地進行治療。
光醫師認為此癇症應從血分著手治療。
另外,肝氣鬱結產生風邪,膽虛聚積液體,夜晚睡覺時經常出現癇症,痰涎如潮水般湧現,使人失去意識,甚至失禁,平時脈象虛弱且平靜,頭痛、背痛、耳鳴、心悸、生理週期不調。先前採取平息風邪、化痰的方法,但效果不明顯,因此考慮養血以治根本。
宮衖口的宋先生,前年夏季因怒氣傷害肝臟,肝膽風邪夾帶痰火在體內擾亂,導致癇症發生,至今已超過兩年,他神情呆滯,易怒,沉默寡言,常有乾嘔等症狀,雖然症狀減輕但仍未完全消失,近月來精神疲憊,飲食減少,身體狀況大不如前,脈象遲弱且虛澀,唯有右手脈象特別大,舌苔滑白,邊緣白色且肥厚,中心黑色且粘稠,微微感覺寒冷卻又帶有熱感,乾咳,耳鳴,心悸,睡眠不足,手臂稍一動作就顫抖,這表明有風燥之火向上侵襲肺部,中間劫掠腸胃,應該暫時進行滋潤肺部和養胃的方法,以化解風燥,使身體恢復。
善連孫先生,長期受痰火風癇所苦,平時有頭暈、心悸、耳鳴、消渴、排便困難等症狀,肺部和胃部的津液和氣體已經虛弱,導致痰濕更加凝集,現在濕氣影響氣機,胸部不舒適,雖知道飢餓但消化不良,腳部痠痛,脈象滑,乾咳,聲音沙啞,應滋養肺部和胃部的津液和氣體,以化解痰濕。
2. 瘧疾
) 竹葉(十片) 生薑(三片) 大棗(三枚) 白蔻仁(五分) 荷花露(一匙分二次沖) 赤苓(三錢) 茯苓(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豬苓(一錢五分) 麥門冬(一錢五分)
白話文:
治療瘧疾的藥方,需要的材料有:竹葉十片、生薑三片、大棗三顆、白蔻仁五分、荷花露一匙(需分兩次沖服)、赤苓三錢、茯苓二錢、澤瀉一錢五分、豬苓一錢五分以及麥門冬一錢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