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二集 傳染病案 (76)

回本書目錄

二集 傳染病案 (76)

1. 伏暑赤痢案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徐國梁,年三十三歲,業商,住州山項里。

病名,伏暑赤痢。

原因,夏傷於暑,為食所遏,伏於小腸□膜之間,醞釀成積,至秋後而發病。

證候,發熱自汗,面垢嘔惡,渴欲引飲,腹中攻痛,痢下純紅,稠黏氣穢,裡急後重,溺短赤澀。

診斷,脈弦數,左甚於右,舌紅苔黃。此王氏《準繩》所謂暑氣成痢,痢血頻迸者是也。

療法,以芩、芍、益元涼血導赤為君,青蒿、銀花清透伏暑為臣,然既有積而成滯下,故又以淨楂肉、蘿蔔纓消滯蕩積為佐,而使以鮮茅根、西瓜翠衣者,助青蒿等以涼透伏熱也。

處方,青子芩(錢半),益元散(三錢,包煎),炒銀花(一錢),蘿蔔纓(三錢),生白芍(一兩),青蒿腦(二錢),淨楂肉(三錢),先用鮮茅根(二兩,去衣),西瓜翠衣(二兩),二味煎湯代水

次診,身熱已減,惟下痢仍紅,右腰肋連腸中切痛,痛而後行,裡急後重,便艱不爽,行後稍止,氣機終覺不利,與白痢之痛緩酸墜而不裡急艱澀,大便溏而多者有別,脈雖如前,舌則紫紅起刺,此朱丹溪所謂赤屬小腸而內關肝藏也。治以清肝導滯為君,消暑佐之。

次方,當歸(二錢),生白芍(八錢),蜜炙延胡(錢半),川楝子(二錢),薺菜乾(三錢),黃芩(二錢),香連丸(一錢),拌益元散(三錢,包煎),淨楂肉(三錢),玫瑰瓣(三朵,沖)

三診,痛緩痢減,便中夾有活蛔二條,此肝熱下逼於腸,而蛔因熱灼而出,幸而脈轉弦軟,舌紫轉為紅活,前方已中病機。姑於原方去益元散,加烏梅肉三分、棗兒檳榔肉二錢以安蛔,加左牡蠣、春砂仁、川黃草以調氣和胃。

效果,兩劑後赤痢已除,便轉紅黃,腹痛亦止。後用四物湯加經霜甘蔗,調養四劑而痊。

廉按:伏暑赤痢傷及肝絡者,丹溪翁謂之肝痢,每用當歸黃岑湯合金鈴子散、香連丸等,或加香附、砂仁舒肝,或加松柏子仁潤肝,終以調肝法得愈。此案仿其成法,竟奏全功,是得力于丹溪學派者。

白話文:

【病例報告:潛伏暑熱引起的赤痢案例】

患者爲徐國樑,年齡33歲,職業經商,居住在州山項裏。

病症爲潛伏暑熱引發的赤痢。

病因在於夏天時受暑氣侵襲,飲食不當阻礙了暑氣的正常運行,暑氣積聚在小腸膜之間,逐漸醞釀成疾,到了秋季後開始發病。

症狀表現爲發熱自汗,面部油膩噁心嘔吐,口渴想大量飲水,腹部劇烈疼痛,腹瀉全是紅色血液,稠密粘稠且有惡臭,有強烈的排便感與肛門重壓感,尿液短少且顏色深紅。

診斷髮現脈搏弦數,左手脈比右手明顯,舌體紅潤舌苔黃。這符合王氏《準繩》中所述的暑氣形成痢疾,血痢頻繁的情況。

治療方案是以黃芩、白芍、益元涼血導赤爲主藥,青蒿、金銀花爲輔藥,清除潛伏的暑熱。由於體內已有積滯,因此再加入山楂肉、蘿蔔纓以消積滯,而使用鮮茅根、西瓜皮,則是輔助青蒿等藥物以涼透潛伏的暑熱。

處方包括青子芩(錢半),益元散(三錢,包煎),炒銀花(一錢),蘿蔔纓(三錢),生白芍(一兩),青蒿腦(二錢),淨楂肉(三錢),先用鮮茅根(二兩,去衣),西瓜翠衣(二兩)煎湯代替水。

第二次就診時,體溫已經降低,但腹瀉依然有紅色血液,右腰部連同腸道有劇烈疼痛,疼痛後才能排便,排便困難且不暢快,排便後稍有緩解,但氣機仍然不利,與白痢的疼痛緩和、酸脹、無強烈排便感、大便稀軟且量多的情況不同。儘管脈象與之前相似,但舌頭呈現出紫色並有刺狀突起,這表明朱丹溪所說的赤痢屬於小腸問題,同時與肝臟有關。治療方法是以清肝導滯爲主,輔以消暑。

第二次處方爲當歸(二錢),生白芍(八錢),蜜炙延胡(錢半),川楝子(二錢),薺菜乾(三錢),黃芩(二錢),香連丸(一錢),拌益元散(三錢,包煎),淨楂肉(三錢),玫瑰花瓣(三朵,沖泡)。

第三次就診時,疼痛減輕,痢疾減少,在大便中發現了兩條活蛔蟲,這是肝臟熱氣下壓腸道,導致蛔蟲因熱氣刺激而排出,幸運的是脈象轉爲弦軟,舌頭由紫色變爲紅潤。前一次的處方已對症下藥。在此基礎上,去除益元散,加入烏梅肉(三分)、棗兒檳榔肉(二錢)來安撫蛔蟲,同時加入左牡蠣、春砂仁、川黃草來調和氣機和胃部。

結果是服用兩次後,赤痢已經消除,大便轉爲紅黃色,腹痛也停止。之後採用四物湯加經霜甘蔗,調理四劑後痊癒。

廉按:對於潛伏暑熱損傷肝絡引起的赤痢,朱丹溪稱之爲肝痢,常用當歸黃芩湯合用金鈴子散、香連丸等,或加入香附、砂仁以舒緩肝臟,或加入松柏子仁以滋潤肝臟,最終以調肝法治癒。這個案例效仿其成熟的方法,最終取得了全面的療效,顯示了丹溪學派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