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二集 傳染病案 (71)

回本書目錄

二集 傳染病案 (71)

1. 五色疫痢案

廉按:熊聖臣謂白色其來淺,浮近之脂膏也,赤者其來深,由脂膏而切膚絡也,純血者陰絡受傷,多由熱毒以迫之,故隨溢隨下,此最深者也。紅白相兼者,是則深淺皆及也。大都諸血鮮紅者多熱證,蓋火性最急,迫速而下也;紫紅紫白、色黯不鮮明者少熱證,以陰凝血敗,漸損而致然也;純白清淡,或如膠腖鼻涕者無熱症,以臟寒氣薄滑而致然也。余謂凡人患痢疾時,其腸中之黏膜必有紅腫之處,其處生出之膿液,即白痢也。

若血管爛破有血液流出,即赤痢也。膿血兼下,即赤白痢也。若青黃赤白黑雜下,即五色痢也。其青者膽汁,黃者糞,赤者血,白者膿,黑者宿垢,最重難治。此案系五色疫痢之實證,屬毒火蘊伏胃腸所致。

初方以涼血解毒、急攻逐疫為主,仿喻氏疫在下焦者決而逐之之法;次方千金三黃白頭翁湯加減,於瀉火逐疫之中參以固脫斂津;三方犀角五汁飲,於滋液救焚之中,妙在佐鴉膽子一味,善治熱性赤痢,最能清血分之熱及腸中之熱,為防腐生肌,涼血解毒之要藥;四方用三參冬燕湯,清滋氣液,為善後必不可少之方法。

然就余所經驗,除疫痢外,多屬陰虛證,張石頑所謂痢下五色,膿血稠黏,滑泄無度,多屬陰虛是也。不拘次數多寡,便見腰膝痠軟,耳鳴心悸,咽乾目眩,不寐多煩,或次數雖多,而胸腹不甚痛,或每痢後,而煩困更增,掣痛反甚,飲食不思,速用豬膚湯合黃連阿膠湯加茄楠香汁,小川連、陳阿膠、青子芩、生白芍、雞子黃,先用豬膚、淨白蜜各一兩煎湯代水,甘鹹救陰,苦味堅腸。

若虛坐努責,按腹不癰,一日數十度,小腹腰膂抽掣痠軟,不耐坐立,寢食俱廢者,陰虛欲垂脫之候也。急宜增損復脈湯,高麗參、提麥冬、大生地、炙甘草、生白芍、真阿膠、山萸肉、北五味、烏賤骨、淨白蠟提補酸澀以止之,遲則無濟。幸而挽救得轉,可用參燕麥冬湯,米炒西洋參、光燕條、提麥冬、奎冰糖滋養氣液以善其後。

若痢止後,猶有積滯來淨,郁在下焦,小腹結痛,心煩口燥,夜甚不寐,宜用加味雪羹煎,淡海蜇、大荸薺、真阿膠另燉烊沖、山楂炭、陳細芽茶,標本兼顧,肅清余積,其間亦有用白頭翁加阿膠甘草湯收功者。惟西醫實驗療法,謂疫痢非蟲即菌,一為赤痢菌赤痢,一為扁蟲形赤痢,皆各用血清注射,以收成績。若陰虛五色痢,終歸無效。

故舉歷驗咸法,附志於此。

白話文:

五色疫痢案

熊聖臣認為,白色痢疾病情較輕,源於腸道表層的脂膏;紅色痢疾病情較深,脂膏受損,並侵犯到皮膚和經絡;純血性痢疾則表示陰經絡受損,多因熱毒逼迫,血液溢出而下,這是最嚴重的類型。紅白相兼者,表示病情深淺皆及。總體而言,痢疾顏色鮮紅者多為熱證,因火性急迫,迅速下瀉;紫紅紫白、顏色黯淡不鮮明者,熱證較輕,多因陰寒凝滯,血液腐敗損傷所致;純白色、清淡如膠或鼻涕狀者,則無熱證,因臟腑寒氣虛弱,津液滑利所致。

我認為,凡是患痢疾的人,腸道黏膜必定有紅腫的地方,此處產生的膿液就是白痢;如果血管破裂出血,就是赤痢;膿血兼下,就是赤白痢;青黃赤白黑雜下,就是五色痢。其中,青色為膽汁,黃色為糞便,紅色為血液,白色為膿液,黑色為宿便,此症最為嚴重難治。此案為五色疫痢的實證,屬於毒火蘊積於胃腸所致。

初次治療用涼血解毒、急攻逐疫的方法,仿效喻氏治療下焦疫病的急攻法;第二次用《千金方》三黃白頭翁湯加減,在瀉火逐疫的基礎上,加入固脫斂津的藥物;第三次用犀角五汁飲,在滋陰救急的基礎上,加入鴉膽子,善治熱性赤痢,能清血分和腸道之熱,具有防腐生肌、涼血解毒的功效;第四次用三參冬燕湯,清滋氣液,是康復期不可或缺的藥方。

然而,根據我的經驗,除疫痢外,大多屬於陰虛證。張石頑所說的痢下五色,膿血稠黏,瀉下不止,多屬陰虛。不論次數多少,都會出現腰膝痠軟、耳鳴心悸、咽乾目眩、失眠煩躁等症狀;或者雖然次數很多,但胸腹疼痛不劇烈;或者每次痢疾後,煩困加重,疼痛加劇,食慾不振,這時應服用豬膚湯合黃連阿膠湯加茄楠香汁,藥物包括川連、阿膠、黃芩、白芍、雞蛋黃等,先用豬膚、淨白蜜煎湯代水,甘鹹味滋陰,苦味固腸。

如果因用力過度,按壓腹部沒有膿腫,一天瀉下數十次,小腹腰部抽搐痠軟,不能久坐久站,飲食俱廢,這是陰虛將要脫症的徵兆,應立即服用增損復脈湯,藥物包括高麗參、麥冬、生地、炙甘草、白芍、阿膠、山茱萸、五味子、烏骨雞、白蠟,以補益陰血,止瀉,延遲治療則無效。如果病情好轉,可用參燕麥冬湯,藥物包括炒西洋參、麥冬、天冬、冰糖等,滋養氣陰,以助康復。

如果痢疾痊癒後,仍有積滯未清,下焦鬱結,小腹疼痛,心煩口乾,夜間失眠,應服用加味雪羹煎,藥物包括海蜇、荸薺、阿膠、山楂炭、細茶,標本兼顧,肅清餘邪。有時也會用白頭翁湯加阿膠甘草湯來收功。西醫實驗療法認為疫痢是由蟲或菌引起的,一種是赤痢菌引起的赤痢,一種是扁蟲引起的赤痢,都可用血清注射治療。但陰虛五色痢,西醫療法最終無效。

因此,我將這些臨床經驗和治療方法記錄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