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二集 傳染病案 (53)

回本書目錄

二集 傳染病案 (53)

1. 時疫霍亂案

李伯鴻(住汕頭仁安里)

病者,花月娥,年十八歲,詞女,住汕頭。

病名,時疫霍亂腹痛、瀉而不吐大熱似寒證。

原因,平日嗜食油炸膾,每日必啖數枚,以致伏火內發,陡變霍亂。

證候,腹痛暴瀉,精神錯亂,面白目昏,瀉時有聲,四肢筋抽痠痛,視物不見。

診斷,兩手脈沉伏而微,惟久之則有一躍彈指。按脈微乃腹痛所致,瀉時肛門有聲響,試以手按其腹,病者覺痛,脈微中有一躍彈指。而面白目昏,雖似虛寒,經云:大熱似寒,其為火鬱無疑。前醫施以附桂理中,所以不能治標也。然此伏火霍亂,未易辨矣。

療法,《內經》云:「火鬱則發之。」遵是義先施以加味火鬱湯,後以加減竹葉石膏湯、加減平胃湯。

處方,柴胡(二錢),防風(二錢),葛根(三錢),升麻(七分),羌活(二錢),白芍(四錢),炙草(二錢),生甘草(二錢),蔥白(四株),蒼朮(三錢)

次方,竹葉(三錢),生石膏(四錢,研細),六一散(二錢,包煎),薄荷(二錢),生白芍(三錢),花粉(三錢),赤茯苓(一兩),原麥冬(二錢)

三方,蒼朮(二錢),陳皮(錢半),貢樸(二錢),甘草(一錢),木瓜(二錢),烏梅(二枚),山楂(二錢),麥芽(二錢)

效果,翌日火發,口渴痛減,面紅唇焦。服竹葉石膏後,渴瀉均止,惟胃未開不思食。最後服加味平胃湯,食進而病痊。

廉按:此即西醫所謂急性腸炎症也,似霍亂而實非霍亂,治法先發後清,秩序井然,非得力於東垣仲景者不辦。

白話文:

[時疫霍亂案例]

患者,李伯鴻鄰居的花月娥,年紀只有十八歲,是一名詞女,居住在汕頭。

病情,她患上了當下的流行病霍亂,症狀為腹部劇烈疼痛、下瀉但無嘔吐,伴有高燒卻感覺寒冷。

病因,平時她非常喜愛吃油炸食品,每天必定食用數個,導致體內積聚的火氣爆發,突然轉變為霍亂。

症狀,腹部突然劇烈疼痛並開始嚴重瀉肚,精神狀態混亂,臉色蒼白,視線模糊,瀉肚時伴隨聲音,四肢肌肉緊繃痠痛,看東西模糊不清。

診斷,雙手的脈搏沉伏且微弱,偶爾會出現一次快速的跳動。根據脈象分析,微弱的脈象是由腹部疼痛所引起,瀉肚時肛門會有聲音,用手按壓腹部,病人會感到疼痛,微弱的脈象中有快速跳動的情況。臉色蒼白和視線模糊,看似虛寒,但醫學上記載:高熱卻感覺寒冷,這毫無疑問是體內火氣鬱結。先前的醫生使用了附子和肉桂的理中湯,因此無法對症治療。然而,這種由潛藏火氣引起的霍亂,不容易被辨識。

治療方法,根據《內經》所述:「鬱結的火氣需得到釋放。」遵照這個原則,首先使用了加味火鬱湯,之後再使用加減竹葉石膏湯以及加減平胃湯。

第一張處方,包括柴胡(二錢),防風(二錢),葛根(三錢),升麻(七分),羌活(二錢),白芍(四錢),炙草(二錢),生甘草(二錢),蔥白(四株),蒼朮(三錢)。

第二張處方,包括竹葉(三錢),生石膏(四錢,研細),六一散(二錢,包煎),薄荷(二錢),生白芍(三錢),花粉(三錢),赤茯苓(一兩),原麥冬(二錢)。

第三張處方,包括蒼朮(二錢),陳皮(錢半),貢樸(二錢),甘草(一錢),木瓜(二錢),烏梅(二枚),山楂(二錢),麥芽(二錢)。

治療結果,隔天患者體內的火氣被引發出來,口渴和疼痛有所減輕,臉色變紅,嘴脣乾燥。服用竹葉石膏湯後,口渴和瀉肚都停止了,但胃部仍舊沒有開,不想進食。最後服用加味平胃湯,食慾恢復,病情完全康復。

廉按:這在西方醫學中被稱為急性腸炎,看起來像霍亂但實際上並不是霍亂,治療方法是先發汗後清熱,步驟井然有序,若非深諳東垣和仲景的醫術,是不可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