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二集 傳染病案 (17)
二集 傳染病案 (17)
1. 第八卷 時疫喉痧病案
2. 疫喉痧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顧君,年十餘歲,在上海南市,開設水果行。
病名,疫喉痧。
原因,從時疫傳染而得,患已七天。
證候,寒熱無汗,咽喉腫痛,牙關拘緊,痧麻布而隱約,甚則夢語如評論讝。
診斷,脈郁數不揚,舌苔薄膩而黃。余曰:此疫邪失表,將欲內陷之候也。
療法,非麻黃不足以發表,非石膏不足以清裡,急進麻杏甘膏湯主之。
處方,淨麻黃(四分),生石膏(四錢,研細),光杏仁(三錢),生甘草(六分)
效果,連服兩頭煎,得暢汗,痧麻滿布,熱解神清,咽喉紅腫亦退,數日而安。
廉按:疫喉痧一證,不外乎風寒溫熱瘟癘之氣而已。其證初起,凜凜惡寒,身熱不甚,並有壯熱而仍兼憎寒者,斯時雖咽痛煩渴,先須解毒透痧為宜,即或宜兼清散,總以散字為重,所謂火鬱則發之也,俾汗暢則邢達,邪達則痧透,痧透則喉爛自止,此即是案用麻杏甘膏湯之原理也。惟麻黃用於喉痧之理由,曹氏心怡闡發最詳。
其《喉痧正的》云:瘟癘之邪,郁之深而發之暴,不能自出於表,以至上竄咽喉。苟非洞開毛竅,何以泄其毒而殺其勢,此開手所以必用麻黃也。用麻黃之法,有獨用者,有炙入豆豉內者(吳人稱過橋麻黃)。凡時令嚴寒,或證起數日,表邪鬱極,當急與解散者,可獨用,分量少只三分,多至五分,不過取其輕揚之性以達毛竅,非若西北正傷寒之需重汗也。
或時令溫暖,邪郁不甚者,可炙入豆豉內用之,分量亦少至三分,用豆豉三四錢,同水炙透,去麻黃,煎服,彷彿仲聖麻沸湯之法,然亦不可拘。若時令雖暖,而表邪甚急者,仍當專用為捷。若在暑月,可用桑白皮監之。或其人素有痰血,或病中曾見衄血者,俱宜兼用桑白皮,此《局方》華蓋散之遺制也。
至於救逆諸法,則有麻黃與白膏同用者,如邪郁數日,已從火化,苔黃口渴者,以麻黃、豆豉、鮮石斛同用,舌尖微絳者尚可用。有與黑膏同用者,如誤治在前,表邪未達,痧透不暢,而舌色絳赤者,麻黃可與豆豉、生地同用。手足瘛瘲者,可參用羚羊角,並有與石膏同用者。
如發於暑月,而復誤治,痧火與暑邪交併,熱甚生風,手足瘛瘲,神識瞀亂,而邢仍未達,舌焦黑口渴者,不得已可試用之。即非署月,但見以上諸證者,亦可參用。活法在人,是在臨證者審體之。其言之詳明如此。奈近世病家,輒畏麻黃、石膏而不敢服。
醫者迎合其意,隨改用薄荷、蟬衣、牛蒡、銀花、連翹、細辛、蘆筍、玉樞丹等,或用蔥白、豆豉、紫背浮萍、青蒿腦、紫草、丹皮、青箬葉、鮮茅根、太乙紫金丹等,皆輕清芳烈之品,仿洄溪治溫疫之法,服之雖亦能發汗透痧,然總不及麻杏甘膏湯之速效。曹氏心怡所謂喉痧一證,歷來鮮善治者,以不敢用麻黃暢發其表也。
白話文:
[疫情喉痧案例]
患者是顧先生,十幾歲,居住在上海南市,經營一家水果店。
病症被診斷為疫情喉痧。
病因是透過疫情傳染所得,已患病七天。
症狀包括畏寒發熱且無汗,咽喉腫痛,牙關緊閉,疹子出現但模糊不清,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說夢話的狀況。
診斷結果顯示,脈象沉悶且頻率快,舌苔薄且膩黃。我認為這是疫情邪氣未能從表面排出,有內陷的徵兆。
治療上,沒有麻黃無法表達病情,沒有石膏無法清除內臟熱氣,於是立即使用了麻杏甘膏湯進行治療。
處方藥物為淨麻黃四分,生石膏四錢(研磨成細粉),光杏仁三錢,生甘草六分。
經過連續服用兩劑後,患者出汗順暢,疹子完全呈現,熱度消退精神清醒,咽喉紅腫也得到緩解,數日後病情穩定。
廉醫師補充說明,疫情喉痧病症,不過是風寒溫熱等病毒的感染。病症初起時,會有寒冷感,身體發熱但不嚴重,有的病人即使高燒仍感覺寒冷,此時即使咽喉疼痛和口渴,首先應以排毒和透疹為主要目標。即使需要清熱散寒,也要以散寒為主,這就是所謂的「火鬱則發」。讓汗液順利排出,邪氣才能被帶出,邪氣一旦被帶出,疹子就能透出,疹子透出後咽喉潰爛自然停止,這就是使用麻杏甘膏湯的原理。
然而,麻黃用於喉痧的緣由,曹心怡醫師解釋得非常詳細。他認為,瘟疫的邪氣深度抑制,爆發猛烈,無法自行從表面排出,導致上竄咽喉。如果不打開毛孔,如何能排除毒素和抑制邪氣,這就是為何開始時必須使用麻黃的原因。
麻黃的使用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豆豉一起使用。在寒冷季節,或是病發數日,表邪極度鬱結的情況下,應該迅速使用,用量少至三分,多至五分,主要是利用其輕盈的特性以達毛孔,這並不是像西北地區對抗嚴寒所需的大量汗液。
在溫暖季節,邪氣鬱積不嚴重的情況下,可以與豆豉一起使用,用量同樣少至三分,使用豆豉三四錢,用水煮透,去掉麻黃,煎煮後服用,類似仲聖的麻沸湯方法,但也並非固定不變。如果在夏季,可以加入桑白皮。
對於逆轉病情的方法,有麻黃與白膏一起使用,如邪氣鬱積數日,已轉化為火氣,舌苔黃色口渴,可以使用麻黃、豆豉、新鮮石斛一起使用,舌尖微紅也可使用。也有與黑膏一起使用,如先前治療錯誤,表邪未能排出,疹子未能順利透出,舌色紅赤,可以使用麻黃與豆豉、生地一起使用,若手腳抽搐,可以加入羚羊角。還有與石膏一起使用,如在夏季發生,又誤診,疹子與暑氣交纏,熱度高產生風象,手腳抽搐,神智混亂,而疹子仍未透出,舌頭乾燥黑色口渴,不得不嘗試使用。即使不在夏季,只要出現以上症狀,也可以考慮使用。靈活運用這些方法,就看臨牀醫生如何判斷了。
然而,現在的病人往往害怕麻黃、石膏不敢服用,醫生為了迎合他們,改用薄荷、蟬衣、牛蒡、銀花、連翹、細辛、蘆筍、玉樞丹等,或是蔥白、豆豉、紫背浮萍、青蒿腦、紫草、丹皮、青箬葉、鮮茅根、太乙紫金丹等,這些都是輕清芳香的藥材,模仿洄溪治療溫疫的方法,雖然也能發汗透疹,但總不如麻杏甘膏湯的效果快速。曹心怡醫師認為,喉痧病例,歷來少有善於治療的,主要是因為不敢使用麻黃以促進表層排毒。
丁醫師在上海行醫數十年,醫術名聲極高,他敢於使用數千年來經過考驗的古方,可謂是醫學界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