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82)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82)
1. 溫瘧兼痰厥案(內科)
過允文(住宜興徐舍)
病者,吳氏婦,年二十八歲,住屺亭橋。
病名,溫瘧兼痰厥。
原因,肺素有熱,先傷於寒,後傷於風。
證候,先微寒,後大熱,寒時則厥,神昏肢冰,半時許吐痰數口,則厥回而熱,大渴大汗,氣促便赤。
診斷,《金匱》論溫瘧與《內經》互異,然陰氣傷為癉瘧,肺有熱為溫瘧,乃是定論,不必拘於微寒與不寒也。此證先微寒,後大熱,脈右洪,苔白薄者,溫瘧也。然來時則厥,吐痰則醒,明有宿痰內蘊,乘瘧竊發,互相為患,故斷為溫瘧兼痰厥。
療法,桂枝白虎湯加減,以膏、知、蘆根清透伏熱為君,花粉、石菖蒲、玉樞丹豁痰開竅為臣,佐桂枝以辛散外寒,使甘草以調和諸藥也。
處方,川桂枝(四分),天花粉(三錢),鮮石菖(一錢,剪碎,生沖),活水蘆根(一兩,去節),生石膏(五錢,研細),肥知母(三錢),玉樞丹(二鍾,磨汁,研沖),生粉甘草(五分)
效果,一劑知,二劑已。惟痰未盡除,用外臺竹瀝飲加減(淡竹瀝兩瓢,生薑汁二三滴,梨汁兩瓢,加水略滾,溫服),調理以善後,服三劑,痰除胃動而愈。
廉按:溫瘧兼痰厥,在老年往往一厥不醒,內閉外脫而斃。此案幸在壯年,猶可辛寒泄熱,豁痰開竅而蘇,然亦險矣。藥從漢方加減,切合病情,故能效如桴鼓,可見古方學派,不可不悉心研究也。
白話文:
病人是住在屺亭橋的吳姓婦女,現年二十八歲。
她的病症是溫瘧併發痰厥。
病因在於她肺部本就有熱症,起初受了寒氣傷害,隨後又被風邪侵襲。
症狀表現爲先是輕微發冷,接着高燒,寒冷時會突然昏倒,神智不清,四肢冰冷,約半小時後會連吐幾口痰,然後昏厥恢復,開始發燒,極度口渴且大量出汗,呼吸急促,小便呈紅色。
根據《金匱要略》對溫瘧的描述與《內經》有些不同,但陰氣受損導致瘧疾,肺部有熱則爲溫瘧,這是確定的理論,不必拘泥於是否微寒。這個病例先是輕微發冷,後又高燒,脈象右部洪大,舌苔白薄,這正是溫瘧的症狀。然而發病時會突然昏倒,吐痰後又清醒,顯然體內有陳舊痰溼,趁着瘧疾發作同時爆發,兩相影響,所以診斷爲溫瘧併發痰厥。
治療方法是以桂枝白虎湯爲基礎,加以調整。以膏、知、蘆根清熱透疹爲主藥,花粉、石菖蒲、玉樞丹祛痰開竅爲輔藥,再配以桂枝辛散外寒,以甘草調和諸藥。
處方爲:川桂枝(四分),天花粉(三錢),鮮石菖(一錢,剪碎,生衝),活水蘆根(一兩,去節),生石膏(五錢,研細),肥知母(三錢),玉樞丹(二鍾,磨汁,研衝),生粉甘草(五分)
治療效果:服用一次後病情有所改善,二次後基本痊癒。只是痰溼尚未完全清除,改用外臺竹瀝飲加減(淡竹瀝兩瓢,生薑汁兩三滴,梨汁兩瓢,加水稍微煮沸,溫服),調理後續,服用三次後,痰溼消除,胃口恢復,病情痊癒。
廉按:溫瘧併發痰厥,對於老年人來說,常常一暈倒就無法甦醒,內閉外脫而死亡。這個案例幸運的是患者正值壯年,還能通過辛寒藥物泄熱,祛痰開竅而恢復意識,但也十分危險。藥物是從漢方基礎上加以調整,切合病情,因此能快速見效,可見學習古方學派的重要性,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