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59)

回本書目錄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59)

1.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西洋參(三錢五分,生切),左牡蠣(一兩五錢,生,先煎),陳膽星(一錢),朱茯神(四錢),細生地(一兩),上川連(五分,鹽水炒),竺黃片(二錢),紫貝齒(一兩,生杵,先煎),鱉甲心(六錢,先煎),羚羊角(三錢五分,另煎透),上濂珠(三分,先研如塵、),荷花露(一兩,二味調化燉溫另服),朱連翹(三錢,帶心),大竹葉(三錢)

其九:熱纏兩候,陰液大奪,邪火痰熱進逼厥少,不寐煩躁,風動譫語,便溏極臭,時欲起坐,脈細數帶弦,舌糙黃少津。正不勝病,厥陷可免,症情十分棘手。姑就拙見,擬方候彤石翁政之,並候高明酌奪。

香犀角(五分,荷花露磨沖),西洋參(三錢五分,生切),煅礞石(二錢,先煎),生牡蠣(二兩,先煎),陳膽星(一錢大),生地(一兩,開水研如泥絞汁衝入),生濂珠(三分,研如塵、),陳金汁(一兩,二味調化燉溫另服),抱木茯神(五錢,硃砂拌),竺黃片(三錢),元武版(一兩,九炙,生拌後),另用羚羊角(三錢五分、),真風斛(四錢,濃煎代茶)

白話文: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這個方劑用於治療一種熱邪纏綿、陰液大量損失的疾病。症狀包括邪火、痰熱侵犯心臟,導致失眠煩躁、胡言亂語、大便稀溏且臭味極重,患者時常想坐立不安,脈搏細數而帶有弦狀,舌頭粗糙、發黃且津液不足。病情危重,生命垂危,但仍有救治的可能性。以下提供兩種處方,僅供參考,需由專業醫師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用藥。

第一個方劑包含西洋參、牡蠣、膽星、茯神、生地、川連、竺黃、紫貝齒、鱉甲、羚羊角、濂珠和荷花露等藥材,旨在清熱解毒,滋陰養液。

第二個方劑則增加了香犀角、煅礞石、陳金汁、抱木茯神、元武版和真風斛等藥材,針對熱邪更盛,陰液耗竭的情況,加強清熱、滋陰、鎮驚的作用。 這些藥材的用量和炮製方法都比較特殊,需要經驗豐富的中醫師才能正確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