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58)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58)
1.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羚羊角(三錢五分,生煎),陳膽星(一錢),赤芍(三錢),石決明(一兩五錢,生杵,先煎),竺黃片(三錢),知母(三錢),朱連翹(三錢,帶心),花粉(三錢),滑石(四錢),鮮霍斛(一兩、),淡豆豉(三錢,同打),朱茯神(五錢),鮮蘆根(去節,二兩),生濂珠粉(四分,研如塵、),細葉菖蒲(五錢、),鮮竹瀝(二兩,橘紅七分泡湯衝入,三味調化燉湯先服)
其五:熱屆一候,表分頗解,里蘊之痰熱邪滯依然鬱蒸不宣,從無汗泄,昏譫減,狂躁定而黎明煩冤,不可名狀,唇燥齒乾,口碎,舌糙干,白黃,脈弦數不調,耳聾目蒙。陰分已傷,深恐正不勝病,熱陷變幻,不敢以小有松機為恃也。候高明政之。
羚羊角(三錢五分,先煎),鮮生地(一兩,打),冬桑葉(三錢),朱茯神(五錢),上川連(五分,鹽水炒),陳膽星(一錢),粉丹皮(三錢),知母(三錢),鮮霍斛(一兩,打),黑山梔(三錢),朱連翹(三錢,帶心),天花粉(三錢),鮮蘆根(二兩,去節),枳殼(三錢五分),鮮竹瀝(二兩,橘紅三分泡湯入溫服)
其六:伏邪化熱,直逼厥少,神識昧多清少,擲足揚手。熱深厥深,肢末發冷。口乾,舌苔薄黃。病交八日,惡象畢集,最不宜者,莫如脈狀不大。深恐厥陷陡變,勢實棘手之至。同石翁議方。候諸方家政之。
香犀角(四分,開水磨汁衝入),牛蒡子(三錢,勿研),紫貝齒(一兩五錢,生杵,先煎),羚羊角(三錢五分,鎊,另煎),連翹(三錢,帶心朱拌),赤芍(三錢),鮮霍斛(一兩,打如泥),白杏仁(四錢,去尖勿研),陳膽星(一錢),鮮生地(一兩,打),枳實(一錢,開水磨汁衝入),竺黃片(三錢),萬氏牛黃丸(一粒,研細、),生上濂珠(三分,研如塵、),鮮竹瀝(二兩,三味調化,燉溫另服)
其七:伏邪病十一日,幸能漸漸轉機,但痰熱極重,陰分極薄,表熱留戀不淨,神乏,口乾不引飲,脈數,重按少力,舌糙黃,質絳少津。兩候已迫,尚須慎之又慎,不敢遂以小效為恃。候石翁諸方家政之。
西洋參(三錢五分,生切),石決明(一兩,生,先煎),知母(三錢五分),鮮竹茹(三錢),丹皮(三錢五分),細生地(六錢),花粉(三錢五分),陳膽星(七分),鱉甲心(五錢,先煎),赤芍(三錢五分),抱木茯神(四錢,辰拌),扁豆衣(三錢),鮮蘆根(一兩,去節),益元散(三錢,絹包),原金斛(三錢,另煎透,與花露同和代茶),白荷花露(二兩,衝入金斛汁內)
其八:伏邪初逾兩候,中間波瀾疊起,茲雖既汗、既下,而痰熱猶重,陰乏已甚,午後壯熱,夜來作躁,耳鳴畏煩,神識清中略昧。舌根尚未退清,脈弦數,左大於右。本虛標實,變幻易易。不敢以見松為恃。同石翁議方。
白話文: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第一方:此方藥物組成包括羚羊角、陳膽星、赤芍、石決明、竺黃片、知母、朱連翹、花粉、滑石、鮮霍斛、淡豆豉、朱茯神、鮮蘆根、生濂珠粉、細葉菖蒲、鮮竹瀝。 藥材用量及炮製方法均已詳列。
第二方:患者表症已有所緩解,但裡證痰熱邪滯仍未消散,伴有昏譫減輕、狂躁平息但清晨煩躁等症狀,口乾舌燥,舌苔粗糙,顏色發白泛黃,脈象弦數不規則,耳聾目蒙。 此方藥物組成包括羚羊角、鮮生地、冬桑葉、朱茯神、上川連、陳膽星、粉丹皮、知母、鮮霍斛、黑山梔、朱連翹、天花粉、鮮蘆根、枳殼、鮮竹瀝。藥材用量及炮製方法均已詳列。 因病情較複雜,需謹慎觀察。
第三方:伏邪化熱,直逼厥陰,神志不清,肢體活動異常,肢端發冷,口乾,舌苔薄黃。此方藥物組成包括香犀角、牛蒡子、紫貝齒、羚羊角、連翹、赤芍、鮮霍斛、白杏仁、陳膽星、鮮生地、枳實、竺黃片、萬氏牛黃丸、生上濂珠、鮮竹瀝。藥材用量及炮製方法均已詳列。 病情危重,需密切觀察脈象變化。
第四方:伏邪病程已十一日,病情略有好轉,但痰熱仍然很重,陰液虧損嚴重,表熱未完全消退,精神疲乏,口乾但不想喝水,脈象數而有力不足,舌苔粗糙發黃,舌質紅絳,津液少。 此方藥物組成包括西洋參、石決明、知母、鮮竹茹、丹皮、細生地、花粉、陳膽星、鱉甲心、赤芍、抱木茯神、扁豆衣、鮮蘆根、益元散、原金斛、白荷花露。藥材用量及炮製方法均已詳列。 病情仍需謹慎觀察。
第五方:伏邪病程超過兩候,病情反覆,雖然已見汗下,但痰熱仍然很重,陰液虧損嚴重,午後發熱,夜間煩躁,耳鳴,精神疲乏,舌根未完全轉清,脈象弦數,左脈大於右脈。此方藥物組成及用量未列出,僅提及病情分析和與石翁共同商議處方。 病情複雜,需謹慎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