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51)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51)
1.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桂枝,漂白朮,澤瀉,淡木瓜,赤芍,茯苓,六曲,絲瓜絡,淡吳萸,豬苓,楂炭,地枯蔞,玉樞丹末(三分、),紅靈丹(一分,用灶心土一兩,二味煎湯調服)
右,風邪痰濁,鼓動肝陽,耳鳴重聽,舌垢,口膩,遍體作酸,脈滑。宜平肝豁痰,兼散風邪。
桑葉(三錢),甘菊瓣(三錢五分),酒炒赤芍(三錢),絲瓜絡(三錢),白蒺藜(四錢),生米仁(四錢),酒炒秦艽(三錢),豨薟草(四錢,包),石決明(一兩,先煎),宋半夏(三錢),酒炒桑枝(一兩)
右,音啞得亮,咽間哮緊,乍寒乍熱,風邪撤而未淨。當守前法增損。
瓜蔞皮(四錢,切),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連翹(三錢),鮮蘆根(一兩,去節),白杏仁(四錢,去尖),海蛤粉(一兩,絹包),黑山梔(三錢),枇杷露(一兩,溫服),象貝(四錢,去心),竹茹(三錢),冬瓜子(七錢)
左,頭脹痛,表熱不壯,喉關紅,舌白黃,脈數,咽間干,便閉溲少。溫邪郁肺,最慮轉重。
赤芍(三錢),石決明(一兩,先煎),象貝(四錢,去心),鮮蘆根(一兩,去節),通草(一錢),淡豆豉(三錢、),鮮生地(一兩,二味同打),白蒺藜(去刺,四錢),竹茹(三錢),黑山梔(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連翹(三錢),右,溫邪外乘,濕熱內阻,頭脹蒙,遍體酸,胸悶,脈濡。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神瘦嗜臥。起經多日,轉重可慮。
越鞠丸(三錢,絹包),白蒺藜(四錢,炒去材),白蔻仁(七分,敲小粒後下),枳殼(三錢五分),橘紅(一錢),蔓荊子(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沉香曲(四錢,絹包),製半夏(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生米仁(四錢),車前子(四錢,炒,絹包),酒炒桑枝(一兩),干佩蘭(三錢,後下)
左,表熱不淨,汗多、並起漿㾦,舌質紅、少苔,口乾脈數。稍有咳,溫邪蒸郁化熱,宜泄化透邪。
桑葉(三錢),前胡(三錢五分),石決明(一兩,煅,先煎),枳殼(三錢五分),牛蒡(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竹茹(三錢),赤芍(三錢),象貝(四錢,去心),連翹(三錢),車前子(四錢,包),白茅根(一兩,去心),桑枝(一兩,切)
幼,發熱得解,神思疲憊,痰嘶,四肢不暖,二便俱通,脈細軟。病纏正乏,弱症漸著。責效殊非易易。
鮮沙參(四錢),川石斛(三錢),浮小麥(七錢),象貝(四錢),黑元參(三錢),茯苓(四錢),竹茹(三錢),海浮石(四錢),煅石決明(一兩,先煎),扁豆衣(三錢),鹽半夏(三錢五分),枇杷露(一兩),生穀芽(五錢,絹包)
白話文: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第一方:桂枝、白朮、澤瀉、淡木瓜、赤芍、茯苓、六曲、絲瓜絡、淡吳茱萸、豬苓、山楂炭、地骨皮、玉樞丹末(三分)、紅靈丹(一分,用灶心土一兩,二味煎湯服用)。此方用於風邪痰濁,導致肝陽上亢,出現耳鳴、聽力減退、舌苔厚膩、口黏膩、全身酸痛、脈象滑數等症狀。功效是平肝豁痰,兼散風邪。
第二方:桑葉(三錢)、甘菊花(三錢五分)、酒炒赤芍(三錢)、絲瓜絡(三錢)、白蒺藜(四錢)、生米仁(四錢)、酒炒秦艽(三錢)、豨薟草(四錢,包)、石決明(一兩,先煎)、宋半夏(三錢)、酒炒桑枝(一兩)。此方用於聲音嘶啞、咽喉腫痛、時冷時熱,風邪雖已減退但尚未完全清除。 需根據之前的治療方法增減藥物。
第三方:瓜蔞皮(四錢,切)、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連翹(三錢)、鮮蘆根(一兩,去節)、白杏仁(四錢,去尖)、海蛤粉(一兩,絹包)、黑山梔子(三錢)、枇杷葉(一兩,溫服)、象貝(四錢,去心)、竹茹(三錢)、冬瓜子(七錢)。此方用於頭痛、發熱不顯、咽喉紅腫、舌苔白膩夾黃、脈象數、咽喉乾燥、大便秘結、小便量少等症狀。溫邪鬱積於肺,需警惕病情加重。
第四方:赤芍(三錢)、石決明(一兩,先煎)、象貝(四錢,去心)、鮮蘆根(一兩,去節)、通草(一錢)、淡豆豉(三錢)、鮮生地黃(一兩,二味同打)、白蒺藜(去刺,四錢)、竹茹(三錢)、黑山梔子(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連翹(三錢)。此方用於溫邪外襲,濕熱內阻,出現頭痛頭昏、全身酸痛、胸悶、脈象濡弱等症狀。因濕邪導致頭部感覺像裹了一層東西,濕熱未除,大筋軟弱,小筋鬆弛,精神萎靡嗜睡。病程較長,病情加重需警惕。
第五方:越鞠丸(三錢,絹包)、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白蔻仁(七分,敲小粒後下)、枳殼(三錢五分)、橘紅(一錢)、蔓荊子(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沉香曲(四錢,絹包)、製半夏(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生米仁(四錢)、車前子(四錢,炒,絹包)、酒炒桑枝(一兩)、干佩蘭(三錢,後下)。此方用於表熱未解,汗多,伴有身熱,舌質紅、苔少、口乾、脈象數等症狀。略有咳嗽,溫邪鬱積化熱,需泄化透邪。
第六方:桑葉(三錢)、前胡(三錢五分)、石決明(一兩,煅,先煎)、枳殼(三錢五分)、牛蒡子(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竹茹(三錢)、赤芍(三錢)、象貝(四錢,去心)、連翹(三錢)、車前子(四錢,包)、白茅根(一兩,去心)、桑枝(一兩,切)。此方用於發熱已退,但精神疲憊、痰多咳嗽、四肢不溫、二便通暢、脈象細弱等症狀。病情纏綿,正氣虛弱,症狀緩慢發展,療效不易。
第七方:鮮沙參(四錢)、川石斛(三錢)、浮小麥(七錢)、象貝(四錢)、黑參(三錢)、茯苓(四錢)、竹茹(三錢)、海浮石(四錢)、煅石決明(一兩,先煎)、扁豆衣(三錢)、鹽半夏(三錢五分)、枇杷葉(一兩)、生穀芽(五錢,絹包)。此方用於治療病後身體虛弱的狀態。
註: 以上翻譯僅供參考,並未包含藥物劑量單位換算及現代醫學解釋。 實際應用需由專業中醫師根據患者病情進行診斷和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