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噎膈門(附反胃噯呃) (1)

回本書目錄

噎膈門(附反胃噯呃) (1)

1. 噎膈門(附反胃噯呃)

,噎膈重症,且吐血,脈右細、左弦。不易奏效。

白話文:

左邊的病症是噎膈重症,並且有吐血的情況,右邊的脈象細弱,左邊的脈象弦硬。這種情況治療起來效果不容易顯現。

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橘白(一錢),藕節炭(五錢),煅瓦楞粉(一兩,絹包),白石英(五錢),青鹽半夏(三錢五分),沉香片(三分),茯苓(四錢),川通草(一錢),生穀芽(五錢,絹包)

,痰氣不調,噯呃久不止,茲百節痠痛,頭暈如咳。肝、肺、腎悉虧,須由漸調理。

白話文:

旋覆花 (17.5 克,用紗布包裹)

橘皮 (5 克) 藕節炭 (25 克) 煅瓦楞粉 (50 克,用紗布包裹) 白石英 (25 克) 青鹽半夏 (17.5 克) 沉香片 (1.5 克) 茯苓 (20 克) 川通草 (5 克) 生麥芽 (25 克,用紗布包裹)

紫石英(四錢,煅,先煎),川貝母(三錢,去心),金毛脊(三錢,炙去毛),絲瓜絡(三錢五分),制首烏(五錢),生蛤殼(一兩,先煎),川斷(三錢,鹽水炒),玉蝴蝶(七分),北沙參(三錢),生草(四分),杜仲(三錢,鹽水炒),桑枝(一兩,切)

,氣逆上塞,不能食,脈不暢。宜下氣疏中。

白話文:

紫水晶(40 克,先焙製,先煎)

川貝母(30 克,去除中心)

金毛脊(30 克,炙烤後去除毛)

絲瓜絡(35 克)

制首烏(50 克)

生蛤殼(100 克,先煎)

川斷(30 克,用鹽水炒制)

玉蝴蝶(7 克)

北沙參(30 克)

生草(4 克)

杜仲(30 克,用鹽水炒制)

桑枝(100 克,切片)

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枳殼(三錢五分),廣鬱金(一錢),綠萼梅(一錢,去蒂),代赭石(四錢,煅,先煎),橘紅(一錢),干菖蒲(七分),川楝子(炒,三錢五分),左金丸(一錢,吞服),法半夏(三錢五分),茯苓(四錢)

白話文:

旋覆花(10.5 克,用絲綢包裹)

枳殼(10.5 克)

廣鬱金(3 克)

綠萼梅(3 克,去掉蒂)

代赭石(12 克,煅燒,先煎)

橘紅(3 克)

乾菖蒲(2.1 克)

炒川楝子(10.5 克)

左金丸(3 克,吞服)

法半夏(10.5 克)

茯苓(12 克)

,膈氣胸脅痛,不能食。病道深遠,不易圖功。

南沙參(四錢),上川連(四分,鹽水炒),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

白話文:

左邊胸部脹氣、胸脅疼痛,吃不下東西。病情比較嚴重,治療起來不容易見效。

藥方包括:南沙參四錢,上等的川連四分,用鹽水炒過,旋覆花三錢五分,用紗布包好。

全瓜蔞(七錢,打),淡吳萸(三分,鹽水炒),煅瓦楞粉(一兩,絹包),鹽半夏(三錢),淡姜渣(四分),絲瓜絡(三錢),車前子(四錢,絹包),綠萼梅(一錢,去蒂),茯苓(五錢),戌腹米(三錢五分,絹包)

,得食作噎,噎甚則吐,脈弦,右不暢。延防成膈。

白話文:

全瓜蔞 7 錢(打碎)

淡吳茱萸 3 分(鹽水炒過)

煅瓦楞粉 1 兩(用絹布包起來)

鹽半夏 3 錢

淡姜渣 4 分

絲瓜絡 3 錢

車前子 4 錢(用絹布包起來)

綠萼梅 1 錢(去掉蒂)

茯苓 5 錢

戌腹米 3 錢 5 分(用絹布包起來)

旋覆花(三錢五分,包),蘇子(三錢五分),淡吳萸(二分),沉香片(四分),白芥子(七分),煅瓦楞粉(一兩,包),橘紅(一錢),茯苓(四錢),代赭石(四錢,先煎),萊菔子(三錢,炒),製半夏(三錢五分),戌腹米(三錢),綠萼梅瓣(一錢)

,膈氣之狀稍愈,嘔吐漸止,食下作痛亦得瘥,惟腹脹不已,腸鳴嘈雜,脈左濡、右滑。宜肝脾兩治。

白話文:

旋覆花(17.5克,包煎)

蘇子(17.5克)

淡吳茱萸(1克)

沉香片(2克)

白芥子(3.5克)

煅瓦楞粉(50克,包煎)

橘紅(5克)

茯苓(20克)

代赭石(20克,先煎)

萊菔子(15克,炒用)

製半夏(17.5克)

戌腹米(15克)

綠萼梅瓣(5克)

上川連(四分,姜水炒),茯苓(四錢),大腹皮(三錢,洗),戌腹米(三錢,包),淡吳萸(二分,鹽水炒),炙雞金(三錢,去垢),火麻仁泥(五錢),澤瀉(三錢五分),法半夏(三錢五分),陳佛手(三錢五分),川通草(一錢),陳麥柴(三錢),綠萼梅瓣(一錢)

,食下咽阻,嘔吐膩痰黃水,脈軟數。此上焦膈也。近增寒熱當治所急。

白話文:

上川連 (4 分,用薑水炒)

茯苓 (4 錢)

大腹皮 (3 錢,洗淨)

戌腹米 (3 錢,包起來)

淡吳萸 (2 分,用鹽水炒)

炙雞金 (3 錢,去除雜質)

火麻仁泥 (5 錢)

澤瀉 (3 錢 5 分)

法半夏 (3 錢 5 分)

陳佛手 (3 錢 5 分)

川通草 (1 錢)

陳麥柴 (3 錢)

綠萼梅瓣 (1 錢)

青蒿子(三錢五分),旋覆花(三錢五分),橘白(一錢),川通草(一錢),白蒺藜(四錢),煅瓦楞粉(一兩,包),鹽半夏(三錢五分),戌腹米(三錢),白杏仁(四錢),竹茹(二錢),象貝(四錢),干菖蒲(五分)

,上焦膈塞稍松,寒熱稍愈,脈數,腮腫。當治所急。

白話文:

青蒿(35 克)

旋覆花(35 克)

橘皮(10 克)

川通草(10 克)

蒺藜(40 克)

煅瓦楞粉(120 克,包好)

鹽半夏(35 克)

戌腹米(30 克)

杏仁(40 克)

竹茹(20 克)

海貝粉(40 克)

菖蒲(5 克)

桑葉(三錢五分),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象貝(四錢,去心),川通草(一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煅瓦楞粉(一兩,包),干佩蘭(三錢五分,後下),干菖蒲(七分),青蒿子(三錢五分),鹽半夏(三錢五分),茯苓(四錢)

,食下,氣頂作吐,脘肋脹,脈弦。便閉膈症漸著。理之不易。

白話文:

桑葉(21克),旋覆花(21克,用紗布包裹),象貝(24克,去除內膜),川通草(6克),白蒺藜(24克,炒熟後去掉刺),煅瓦楞粉(60克,用紙包裹),乾佩蘭(21克,最後加入),乾菖蒲(4.2克),青蒿子(21克),鹽半夏(21克),茯苓(24克)

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淡吳萸(三分,鹽水炒),楂炭(三錢),朱茯神(五錢),煅瓦楞粉(一兩,包),上川連(四分,姜水炒),炙雞金(三錢),車前子(四錢,包),火麻仁泥(一兩),沉香片(五分),六曲(四錢),元明粉(三錢),澤瀉(三錢)

白話文:

中藥材:

  • 旋覆花:3.5克(用絹布包裹)
  • 淡吳茱萸:3克(用鹽水炒過)
  • 山楂炭:3克
  • 赤茯苓:5克
  • 煅瓦楞粉:1兩(包裹起來使用)
  • 上黨連翹:4分(用薑水炒過)
  • 炙雞金:3克
  • 車前子:4克(包裹起來使用)
  • 火麻仁泥:1兩
  • 沉香片:5分
  • 六曲:4克
  • 元明粉:3克
  • 澤瀉:3克

,(正號),兩日未吐,胸脘腹痛不已,甚則腹滿自汗,不安寐,寐即驚惕,脈細,大便不通。木土相攻,防成膈氣。

白話文:

以下是症狀:

  • 右側疼痛
  • 兩天沒有嘔吐
  • 胸部、腹部疼痛不止
  • 疼痛嚴重時腹部脹滿,出汗
  • 臥不安穩,睡覺容易驚醒
  • 脈搏細弱
  • 大便不通

根據中醫理論,這是木材和土相剋,可能導致膈氣。

上川連(五分,姜水炒),旋覆花(三錢五分,包),朱茯神(五錢),火麻仁泥(一兩),澤瀉(三錢),淡吳萸(二分,鹽水炒),煅瓦楞粉(一兩,包),烏梅肉(三分,炒),淡姜渣(三分),伽楠香末(三分,炒),絲瓜絡(三錢五分),通草(一錢),元明粉(三錢五分,後下)

,肝木痰氣不平,咽間哽噎,吞不下、吐不出,狀如梅核氣膈,舌黃,脈不暢。宜平肝滌痰。

白話文:

上川連(3 公克,用薑水炒)

旋覆花(21 公克,包起來)

朱茯神(30 公克)

火麻仁泥(60 公克)

澤瀉(18 公克)

淡吳萸(1.2 公克,用鹽水炒)

煅瓦楞粉(60 公克,包起來)

烏梅肉(1.8 公克,炒過)

淡姜渣(1.8 公克)

伽楠香末(1.8 公克,炒過)

絲瓜絡(21 公克)

通草(6 克)

元明粉(21 公克,最後加入)

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蘇子(三錢五分),瓜萎皮(四錢,切),姜竹茹(三錢),代赭石(四錢,煅,先煎),橘紅(一錢),沉香片(七分),陳佛手(三錢五分),瓦楞粉(一兩,煅絹包),製半夏(二錢),廣鬱金(三錢五分,切),炒穀芽(五錢,絹包)

白話文:

旋覆花:3.5錢,用紗布包起來

蘇子:3.5錢

瓜萎皮:4錢,切碎

姜竹茹:3錢

代赭石:4錢,先煅燒,然後再煎

橘紅:1錢

沉香片:0.7錢

陳佛手:3.5錢

瓦楞粉:1兩,煅燒後用紗布包起來

製半夏:2錢

廣鬱金:3.5錢,切碎

炒穀芽:5錢,用紗布包起來

,肝胃不和,痰飲氣機交郁,食下作暖,噯久悶脹稍松,易泛酸,吐清沫痰,脈軟弦。延防膈氣,未可因循旁貸。

白話文:

上述症狀顯示肝胃不調,痰濕氣機鬱結。進食後會感到溫暖,但會一直打嗝,悶脹,稍微緩解後,容易反酸,嘔吐清痰。脈象軟弱而細長。此為延防隔氣,不可輕視,應及時治療。

上川連(五分,鹽水炒),枳殼(三錢五分),旋覆花(三錢五分,包),戌腹米(三錢,包),淡吳萸(二分,鹽水炒),法半夏(三錢五分),茯苓(四錢),炒穀芽(四錢,包),煅瓦楞粉(一兩,包),橘紅(一錢),沉香片(三分),綠萼梅(一錢,去蒂)

白話文:

上川連(5克,用鹽水炒)

枳殼(3.5克)

旋覆花(3.5克,用紗布包起來)

戌腹米(3克,用紗布包起來)

淡吳茱萸(2克,用鹽水炒)

法半夏(3.5克)

茯苓(4克)

炒穀芽(4克,用紗布包起來)

煅瓦楞子粉(12克,用紗布包起來)

橘紅(1克)

沉香片(0.3克)

綠萼梅(1克,去蒂)

,肝木犯胃,胃濁不降,得食作噎,脘次作痛,易於輒吐,舌白黃,脈細弦。中挾痰捉七,最防遷延成膈。急急通陽泄濁,鎮逆疏中。

白話文:

[左邊的脈象]:肝木侵入胃中,胃氣不通暢,進食後感到噎住,胃部經常疼痛,容易嘔吐,舌苔白黃,脈搏細而緊。中焦挾有痰液,最要注意防止久拖不愈,形成膈症。應立即疏通陽氣,宣洩濁氣,平息逆氣,疏導中焦。

全瓜蔞(四錢,姜水炒),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淡吳萸(二分,鹽水炒),霞天曲(三錢五分,絹包),薤白頭(三錢五分,去毛酒浸),代赭石(四錢,煅,先煎),淡乾薑(三分),白芍(三錢五分,桂枝三分同炒),製半夏(三錢五分),沉香片(三分),白芥子(一錢),綠萼梅(一錢,去蒂),生熟穀芽(各五錢,包)

白話文:

  • 苦瓜(四錢,用薑水炒)
  • 半夏(三錢五分,用絹布包裹)
  • 淡吳茱萸(二分,用鹽水炒)
  • 百合(三錢五分,用絹布包裹)
  • 薤白頭(三錢五分,去掉外皮,用酒浸泡)
  • 代赭石(四錢,煅燒過,先煎)
  • 乾薑(三分)
  • 白芍(三錢五分,桂枝三分,一起炒)
  • 炮製過的半夏(三錢五分)
  • 沉香片(三分)
  • 白芥子(一錢)
  • 梅子(一錢,去掉蒂)
  • 生熟麥芽(各五錢,包裹起來)

,胃陽式微,肝木乘之,脘次作痛,泛吐酸水,得食輒吐,舌白黃,脈細軟。大便旬日一行,少腹脹硬。痰濕氣機互郁,中運無權。體乏病深,防成膈氣,理之不易。

白話文:

現在這位病人的情況是:胃陽虛弱,肝木乘虛而上,胃脘部疼痛,經常嘔吐酸水,吃東西就吐,舌苔白中帶黃,脈象細弱無力。大便十天左右一次,小腹脹硬。痰濕和氣機相互鬱結,脾胃運化功能失常。體虛病重,若不治療,恐怕會發展成膈氣,治療起來不容易。

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淡吳萸(二分,鹽水炒),白芍(桂枝三分同炒,三錢五分),炙雞金(四錢,去垢),代赭石(四錢,煅,先煎),白芥子(一錢),淡乾薑(三分),火麻仁泥(一兩),沉香片(三分),製半夏(三錢五分),瓜蔞皮(四錢,姜水炒),綠萼梅(一錢,去蒂),霞天曲(一錢,包),生穀芽(五錢,包)

白話文:

  • 旋覆花(35克,用絹布包起來)
  • 淡吳萸(2克,用鹽水炒過)
  • 白芍(10.5克,和3克桂枝一起炒過)
  • 炙雞金(40克,去除雜質)
  • 代赭石(40克,煅燒後先煎)
  • 白芥子(10克)
  • 淡乾薑(3克)
  • 火麻仁泥(50克)
  • 沉香片(3克)
  • 製半夏(35克)
  • 瓜蔞皮(40克,用薑水炒過)
  • 綠萼梅(10克,去掉蒂)
  • 霞天曲(10克,用布包起來)
  • 生穀芽(50克,用布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