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20)

回本書目錄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20)

1.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風濕交阻,腰右痠痛著骨,防結流注。須作速消散。

蘇梗(二錢),淮牛膝(三錢五分),豨薟草(三錢),淡木瓜(三錢五分),獨活(一錢),五加皮(三錢),臭梧桐(三錢五分),絲瓜絡(二錢),防風(三錢五分),川斷(三錢),威靈仙(三錢五分),金毛脊(三錢,炙去毛)

,頭痛發熱漸愈,肢冷畏寒尚甚,咳嗽痰多,脈數。擬六安煎加減法。

前胡(三錢五分),陳皮(一錢),白杏仁(四錢),萊菔子(四錢,炒),牛蒡(三錢),法半夏(三錢五分),象貝(四錢),防風(三錢五分),紫菀(三錢五分,蜜炙),茯苓(四錢),白芥子(七分),澤瀉(三錢),酒炒桑枝(一兩,切)

六安煎正方:陳皮(三錢五分),茯苓(二錢),甘草(一錢),白杏仁(一錢),半夏(三錢),白芥子(七分)

,積滯已解,運化未醒,脈弦。本體不充,素有濕熱,當標本兩治。

臺參鬚(七分,另煎沖),新會皮(一錢),川斷(三錢,鹽水炒),金櫻子(三錢,鹽水炒),制首烏(三錢),製半夏(三錢五分),春砂末(五分,沖),遠志炭(七分,去心),沙苑子(三錢,鹽水炒),玉竹(三錢五分),炒香棗仁(三錢五分)

,頭痛久不止,近增骨痛,脈數轉弦。陰薄肝亢,外受風邪。擬清理之,再為培本。

桑葉(三錢五分),秦艽(二錢),石決明(一兩),陳佩蘭(三錢五分,後下),白蒺藜(四錢,炒去刺),蘇梗(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桑枝(一兩,切),蔓荊子(三錢五分),荊芥(三錢五分),赤苓(三錢)

,頻咳不暢,夜來寒熱,脈數。風溫留戀肺經,非透達不可。

淡豆豉(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冬瓜子(七錢),蘇葉(三錢五分),前胡(三錢五分),防風(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去尖),陳皮(一錢),牛蒡子(三錢),荊芥(三錢五分,炒),象貝(四錢,去心),枳殼(三錢五分),桑枝(一兩,切)

,曾病風痹,至今復原未足,脈濡。當和氣血,解散風濕痰濁。

全當歸(三錢),防風(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陳皮(一錢),制首烏(四錢),淮牛膝(三錢五分),豨薟草(四錢),法半夏(三錢五分),生西耆(三錢五分),片薑黃(三錢五分),臭梧桐(三錢),制南星(七分),桑枝(一兩,切)

,左肋下作痛如麻,延經匝月,風濕痹阻營絡,延防聚而成瘍。

桑葉(二錢),土貝(四錢),防風(三錢五分),淡木瓜(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絲瓜絡(二錢),防己(三錢五分),生米仁(四錢),赤芍(三錢),陳皮(一錢),豨荃草(三錢五分),桑枝(一兩,切)

白話文: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一、 風濕交阻,腰部右側痠痛深入骨髓,擔心會蔓延,必須迅速消除。

處方:蘇梗、淮牛膝、豨薟草、淡木瓜、獨活、五加皮、臭梧桐、絲瓜絡、防風、川斷、威靈仙、金毛脊(炙去毛)。

二、 頭痛發熱症狀漸漸好轉,但肢體冰冷畏寒卻依然嚴重,咳嗽痰多,脈搏數次加快。擬用六安煎加減法。

處方:前胡、陳皮、白杏仁、萊菔子(炒)、牛蒡子、法半夏、象貝、防風、紫菀(蜜炙)、茯苓、白芥子、澤瀉、酒炒桑枝(切)。

六安煎正方:陳皮、茯苓、甘草、白杏仁、半夏、白芥子。

三、 積滯已消,但消化功能尚未恢復,脈象弦細。體質虛弱,素有濕熱,需標本兼治。

處方:臺參鬚(另煎沖)、新會皮、川斷(鹽水炒)、金櫻子(鹽水炒)、制首烏、制半夏、春砂末(沖)、遠志炭(去心)、沙苑子(鹽水炒)、玉竹、炒香棗仁。

四、 頭痛很久都沒好,最近又加劇了骨痛,脈搏數次加快且弦細。陰虛導致肝火旺盛,又受了風邪。擬先清理體內,再補益身體。

處方:桑葉、秦艽、石決明、陳佩蘭(後下)、白蒺藜(炒去刺)、蘇梗、赤芍、桑枝(切)、蔓荊子、荊芥、赤苓。

五、 頻繁咳嗽,氣喘不暢,夜間寒熱交替,脈搏數次加快。風溫停留在肺經,必須徹底疏通。

處方:淡豆豉、白蒺藜(炒去刺)、冬瓜子、蘇葉、前胡、防風、白杏仁(去尖)、陳皮、牛蒡子、荊芥(炒)、象貝(去心)、枳殼、桑枝(切)。

六、 曾患風濕痹症,至今尚未完全康復,脈象濡弱。應調和氣血,散寒解濕祛痰濁。

處方:全當歸、防風、白蒺藜、陳皮、制首烏、淮牛膝、豨薟草、法半夏、生西耆、片薑黃、臭梧桐、制南星、桑枝(切)。

七、 左側肋下疼痛如針刺般,持續一個多月,風濕痹阻經絡,擔心會形成瘡瘍。

處方:桑葉、土貝母、防風、淡木瓜、白蒺藜、絲瓜絡、防己、生米仁、赤芍、陳皮、豨薟草、桑枝(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