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拾遺門(內外並立) (3)

回本書目錄

拾遺門(內外並立) (3)

1. 拾遺門(內外並立)

馮(左),此方大有毒意:日晡發熱,遍體痛,蘊熱無從宣泄,一時不易奏功也。

鮮生地(一兩,打),忍冬藤(五錢),丹皮(三錢五分),淡竹葉(三錢),花粉(三錢),甘中黃(一錢,包),功勞葉(三錢),綠豆衣(三錢),知母(三錢),青蒿子(二錢),滑石(四錢),桑枝(一兩),倭鉛(四錢,先煎),白蒺藜(四錢)

,驚恐抑鬱,心肝交病,不得寐,咳不暢,心宕氣逆,脈濡。須加意慎養。

旋覆花(三錢五分,包),白杏仁(四錢),生石決明(一兩,先煎),橘白(一錢),代赭石(四錢,先煎),象貝(四錢),抱木茯神(五錢),款冬花(三錢五分,炙),枳殼(三錢五分),冬瓜子(七錢),竹茹(三錢五分),鮮荷梗(尺許)

,舌光,腰以下惡寒痠痛,腿膝亦無力,二便通調,高年正氣真陰兩乏,理之不易。

潞黨參(三錢五分),原金斛(四錢),鹿角膠(一錢),炒穀芽(五錢),九制首烏(四錢),茯神(四錢),金毛脊(三錢),桑枝(五錢),淡蓯蓉(三錢五分),炒棗仁(三錢),川斷(三錢)

,消渴漸瘥,便熱,脈微滑,神疲。宜生津化濕熱。

鮮沙參(四錢),川柏(三錢五分,鹽水炒),橘白(一錢),豬苓(三錢五分),鮮藿斛(四錢,打),知母(三錢五分,鹽水炒),鹽半夏(三錢五分),澤瀉(三錢五分),海蛤粉(七錢,包),甘草梢(四分),滑石(四錢),料豆衣(三錢),朱燈心(三分)

小蘇打三分四釐,此藥在藥房中買。治肝胃氣,吐酸水等症。

大黃一分七釐,研和,分作十包。如腹中實痛便秘者,可用十分之四服之。

(山道年)此藥在藥房買,專治腹中有蟲。

玉樞丹中雌雄黃,辰麝,大戟,千金霜;益以文蛤糯和丸,時邪痧脹功效廣。

紅靈丹用雄黃砂,月石冰麝同金箔;再加礞石白馬硝,時邪霍亂效堪誇。

震靈五靈禹餘糧,赤石紫石赭石襄;更入乳沒並辰砂,真元散敗功推長。

紫雪二角犀羚羊,麝木丁沉共四香;五石寒滑磁硝膏,升元金砂朴硝草。

碧雪丹治時痰高,硝石朴硝並芷硝;牙硝石膏寒水石,發狂昏憤用尤妙。

葉氏神犀犀豉菖,金汁銀翹芩地黃;藍根紫草元花粉,溫熱內陷服之康。

首烏延壽丹首烏,桑葉豨薟女貞菟;芝麻金櫻旱蓮地,忍冬桑椹牛膝杜。

牛黃清心西黃君,鏡面芩連梔鬱金;邪入心胞神昏服,萬氏設此建奇勳。

局方清心牛蒲黃,黃芩犀羚與雄黃;龍腦麝香金箔衣,邪陷驚風並能康。

至寶犀角鏡面砂,雄黃牛黃玳瑁麝;龍琥安息金銀箔,安神定魄之神藥。

再加竺黃參南星,即名人參至寶丹。

金匱腎氣首六味,牛膝車前與附桂;六味若同磁石菖,耳聾左慈治水虧。

白話文:

拾遺門(內外並立)

馮氏方:此方藥性較強,適用於午後發熱、全身疼痛,體內蘊藏熱邪無法宣洩,效果可能較慢。組成:鮮生地、忍冬藤、丹皮、淡竹葉、花粉、甘草(包)、功勞葉、綠豆衣、知母、青蒿、滑石、桑枝、倭鉛(先煎)、白蒺藜。

張氏方:適用於驚恐鬱悶,心肝疾病導致失眠、咳嗽不暢、心慌氣逆,脈象濡弱者。需謹慎調理,注重調養。組成:旋覆花(包)、白杏仁、生石決明(先煎)、橘皮、代赭石(先煎)、牡蠣、茯神、款冬花(炙)、枳殼、冬瓜子、竹茹、鮮荷梗。

蔣氏方:適用於舌苔光滑,腰部以下惡寒痠痛,腿膝無力,大小便通暢,老年人正氣和陰精不足者,調理較為困難。組成:潞黨參、石斛、鹿角膠、炒穀芽、九制首烏、茯神、金毛狗脊、桑枝、淡蓯蓉、炒棗仁、川斷。

徐氏方:適用於消渴症逐漸好轉,大便乾燥,脈象微滑,神疲乏力者,宜生津、化濕熱。組成:鮮沙參、川柏(鹽水炒)、橘皮、豬苓、鮮藿香(打)、知母(鹽水炒)、鹽半夏、澤瀉、海蛤粉(包)、甘草梢、滑石、綠豆衣、燈芯草。

另有:小蘇打,治肝胃氣痛、吐酸水等症;大黃(研末分裝),治腹痛便秘;一種藥方(山道年方),專治腹中蟲症;玉樞丹、紅靈丹、震靈丹、紫雪丹、碧雪丹、葉氏神犀丹、首烏延壽丹、牛黃清心丹、局方清心丹、至寶丹(可加參),以及金匱腎氣丸(可加磁石、菖蒲)。 這些藥方均需在藥房購買,並根據病情和醫生指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