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外瘍總門科 (5)

回本書目錄

外瘍總門科 (5)

1. 外瘍總門科

,脫囊:癬藥咬破腎囊,借因延腐大痛。此中有濕熱為患也,脈濡,頭蒙,本體不足,既防脫囊,又慮別生枝節,急急解散濕熱為要。

桑白皮,防己,地膚子,川萆薢,丹皮,川柏,連翹,陳皮,赤芍,知母,忍冬藤,土貝

,瘡痍:營分積濕化毒,瘡痍遍體,煩躁溲赤,便通,危深。火如燎原,不易速效。

上川連(五分),銀花(三錢),滑石(四錢),清麟丸(三錢,絹包),丹皮(三錢五分),淡竹葉(三錢),赤苓(四錢),赤芍(三錢),生米仁(三錢),澤瀉(三錢)

,外瘍:痧毒留戀營分,左耳牽痛,膿水並流,腦後結核腫甚,潰膿不少,二便俱通。仍以前法增損。

上川連(五分),桑葉(三錢),花粉(三錢五分),茯苓(三錢),石決明(一兩,先煎),丹皮(三錢),知母(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黃干菊(三錢),黑山梔(三錢),生米仁(三錢),淡芩炭(三錢),鮮蘆根(一兩)

,風癬:營分濕毒為患,風癬並起,結痂不一,其勢方張,急當清營利濕。

鮮生地,豨薟草,黑山梔,澤瀉,丹皮,連翹,紫花地丁,枇杷葉,赤芍,淡竹葉,鮮蘆根

,內癰:表熱盛衰不定,少腹膀脹堅硬,按之痠痛。防聚內癰,不可忽。

大豆卷,歸鬚,生米仁,四制香附,桑葉,土貝敗醬草,延胡索,青蒿子,赤芍,黑山梔,桑枝

,牙槽風:表熱,牙槽風,腫脹作痛,納少,脈數。風熱走入陽明絡,勢在方張,未可忽視。

桑葉(三錢),白蒺藜(三錢),制殭蠶(三錢),秦艽(三錢),牛蒡子(三錢),土貝(四錢),馬勃(七分,包),鉤勾(三錢,後下),赤芍(三錢),石決明(一兩,先煎),絲瓜絡(三錢五分),白茅根(一兩)

,足發背:傷於濕者,下先受之,足骱紅腫脹木,防成足發背。急當清化主之。

三妙丸,丹皮,茯苓皮,澤瀉,鮮生地,赤芍,川萆薢,防己,桑白皮,冬瓜皮,生米仁

,腮:腮癰腫硬,防轉疔。急當清化主之。

鮮生地(一兩),桑葉(三錢),忍冬藤(三錢),白茅根(一兩),丹皮(三錢),白蒺藜(四錢),絲瓜絡(三錢),赤芍(三錢),土貝(四錢),連翹(三錢)

,痰癰:痰癰,巨腫極堅,按之作痛。正在作膿痛楚之時,不易全散。

歸鬚,土貝,山慈姑,忍冬藤,海浮石,赤苓,絲瓜絡,連翹,桑枝

,瘍:脘痛如刺,大便閉澀,溲少。痰氣凝結。防聚成瘍,殊不可忽。

蘇梗,旋覆花,延胡索,桑枝,四制香附,煅瓦楞粉,金鈴子,臺烏藥,沉香屑,楂炭

,濕瘡:舌光紅,咳嗽納少,便閉溲通,肌膚濕瘡延蔓。積濕化熱之症,一時不易奏功。

白話文:

[外瘍總門科]

戴氏:脫囊:癬藥咬破腎囊,導致腐爛疼痛。這是濕熱引起的,脈象濡弱,頭昏沉,體質虛弱,需同時防止脫囊和避免病情惡化,需迅速散解濕熱。藥方:桑白皮、防己、地膚子、川萆薢、丹皮、川柏、連翹、陳皮、赤芍、知母、忍冬藤、土茯苓。

徐氏:瘡痍:營衛氣血積聚濕邪化為毒邪,導致全身瘡痍,煩躁,小便赤澀,大便通暢,病情危重。如同火災蔓延,不易快速見效。藥方:川連(五分)、金銀花(三錢)、滑石(四錢)、清麟丸(三錢,絹布包)、丹皮(三錢五分)、淡竹葉(三錢)、赤苓(四錢)、赤芍(三錢)、生米仁(三錢)、澤瀉(三錢)。

史氏:外瘍:痧毒停留在營衛氣血,左耳牽引疼痛,膿水流出,腦後結核腫脹嚴重,潰膿較多,大小便通暢。沿用前法,加減藥量。藥方:川連(五分)、桑葉(三錢)、花粉(三錢五分)、茯苓(三錢)、石決明(一兩,先煎)、丹皮(三錢)、知母(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黃菊花(三錢)、黑山梔子(三錢)、生米仁(三錢)、淡黃芩炭(三錢)、鮮蘆根(一兩)。

馬氏:風癬:營衛氣血濕毒作祟,風癬同時出現,結痂不均勻,病情正在擴展,需迅速清熱利濕。藥方:鮮生地、豨薟草、黑山梔子、澤瀉、丹皮、連翹、紫花地丁、枇杷葉、赤芍、淡竹葉、鮮蘆根。

於氏:內癰:表熱盛衰不定,小腹脹滿堅硬,按壓疼痛。需預防內癰形成,不可輕忽。藥方:大豆卷、益母草、生米仁、四制香附、桑葉、土茯苓、敗醬草、延胡索、青蒿子、赤芍、黑山梔子、桑枝。

金氏:牙槽風:表熱,牙槽風,腫脹疼痛,食慾不振,脈搏數。風熱進入陽明經絡,病情正在擴展,不可忽視。藥方:桑葉(三錢)、白蒺藜(三錢)、制僵蠶(三錢)、秦艽(三錢)、牛蒡子(三錢)、土茯苓(四錢)、馬勃(七分,包)、鉤藤(三錢,後下)、赤芍(三錢)、石決明(一兩,先煎)、絲瓜絡(三錢五分)、白茅根(一兩)。

王氏:足發背:濕邪侵襲,下肢首先受損,足踝紅腫脹痛,需預防足發背的發生。需迅速清熱化濕。藥方:三妙丸、丹皮、茯苓皮、澤瀉、鮮生地、赤芍、川萆薢、防己、桑白皮、冬瓜皮、生米仁。

朱氏:腮腺炎:腮腺腫脹堅硬,需預防轉化為疔瘡。需迅速清熱化濕。藥方:鮮生地(一兩)、桑葉(三錢)、忍冬藤(三錢)、白茅根(一兩)、丹皮(三錢)、白蒺藜(四錢)、絲瓜絡(三錢)、赤芍(三錢)、土茯苓(四錢)、連翹(三錢)。

田氏:痰癰:痰癰,腫脹巨大堅硬,按壓疼痛。正在化膿疼痛,不易完全消散。藥方:益母草、土茯苓、山慈菇、忍冬藤、海浮石、赤苓、絲瓜絡、連翹、桑枝。

翁氏:瘍:胃脘疼痛如針刺,大便秘結,小便量少。痰氣凝結。需預防形成瘍瘡,不可輕忽。藥方:蘇梗、旋覆花、延胡索、桑枝、四制香附、煅瓦楞子、金鈴子、臺烏藥、沉香屑、山楂炭。

屠氏:濕瘡:舌頭紅而光亮,咳嗽,食慾不振,大便秘結,小便通暢,皮膚濕瘡蔓延。濕邪化熱,一時不易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