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瘧疾門 (1)
瘧疾門 (1)
1. 瘧疾門
右,三陰瘧淹纏症也,不易速愈。
歸身(三錢),川斷(四錢),威靈仙(一錢),穀芽(五錢,生包),赤芍藥(二錢),白蒺藜(一兩),炒蜀漆(一錢),桑枝(一兩,切),金毛脊(三錢,炙去毛),煅瓦楞殼(一兩,先煎),半貝丸(五錢,包)
左,往來寒熱,止作不定,寒重於熱,喜冷飲,汗少,舌黃,頭脹痛,口膩,泛吐清水,二便俱通,便時肛門覺熱。防轉連熱,慎之。
廣藿梗(三錢五分),製半夏(三錢五分),檳榔炭(三錢五分),滑石塊(四錢),香青蒿(三錢五分),象貝(五錢,去石),知母(三錢五分)淡芩炭(三錢五分),白杏仁(三錢,去尖),草果(一錢)
左,脈滑數而軟,乍寒發熱,久不止,營衛失調,痰熱內擾所致。
炙鱉甲(五錢,先煎),青蒿(三錢五分),川貝母(二錢),真鬱金(三錢五分),歸身(三錢五分),瓦楞殼(一兩,先煎),宋半夏(三錢五分),通草(一錢),赤芍(三錢五分),竹茹(三錢五分),青皮炭(一錢),桑枝(五錢)
右,寒熱之後,不能復元,延經四月,防成怯。勿忽。
銀柴胡(四分),白杏仁(三錢),資生丸(三錢,包),生穀芽(五錢),青蒿子(三錢五分),象貝(三錢五分),茯苓(四錢),桑枝(五錢),鱉甲心(四錢,水炙,先煎),赤芍(三錢五分),扁豆花(三錢)
左,寒熱類瘧,有汗形冷,頭痛泛嘔,舌苔薄白,不渴,脈數。擬以達邪化濕。
廣藿梗(三錢五分),橘紅(七分),焦六曲(三錢),赤芍(三錢),老蘇梗(三錢五分),姜半夏(三錢五分),白蔻仁(七分,敲小粒後下),陳佛手(二錢),柴胡(五分,水炒),制川樸(五分),枳殼(三錢五分)
幼,乳食小兒,暑熱內蘊,初起發瘧,今變身熱不淨,無汗,舌白不渴。以疏化濕法。
蘇梗(三錢五分),廣陳皮(八分),宋半夏(一錢),赤苓(三錢),枳殼(一錢),焦麥芽(三錢),蔻殼(一錢),川通草(五分),大腹皮(三錢五分),楂炭(三錢五分),陳佛手(一錢)
幼,暑濕內阻,發瘧旬余,有汗熱退不清,腹膨面浮,兩足不腫,舌苔黃,脈數,胃納尚可。小兒症,易虛易實,淹纏非宜。
蘇梗(一錢),廣陳皮(三錢五分),炒枳殼(一錢),赤苓(三錢),柴胡(五分,水炒),大腹皮(三錢五分),楂炭(三錢五分),川通草(五分),川連(四分,水炒),焦麥芽(三錢),宋半夏(一錢),烏藥(一錢)
右,脈右細小,左微弦,三瘧久纏,乾咳,經不行。體虛邪戀,未可輕視。
歸身(二錢),川貝母(三錢),川斷(三錢),生穀芽(五錢),生鱉甲(四錢,先煎),川石斛(四錢),杜仲(三錢),桑枝(五錢),煅瓦楞殼(一兩,先煎),白杏仁(四錢,去尖),玉蝴蝶(三分),白薇(三錢五分)
白話文:
瘧疾
右側病症:這是屬於三陰瘧疾,病程會拖延很久,不容易快速痊癒。
使用藥方:當歸身(9克)、川續斷(12克)、威靈仙(3克)、麥芽(15克,生用,包煎)、赤芍(6克)、白蒺藜(30克)、炒蜀漆(3克)、桑枝(30克,切段)、金毛狗脊(9克,炙過去除毛)、煅瓦楞子(30克,先煎)、半夏貝母丸(15克,包煎)。
左側病症:發作時寒熱交替,時好時壞,寒冷的感覺比發熱嚴重,喜歡喝冷飲,很少流汗,舌苔黃,頭部脹痛,口中黏膩,常吐出清水,大小便正常,但排便時肛門感覺發熱。要小心病情轉為持續發熱,務必謹慎。
使用藥方:廣藿梗(10.5克)、製半夏(10.5克)、檳榔炭(10.5克)、滑石塊(12克)、香青蒿(10.5克)、象貝(15克,去除石灰質)、知母(10.5克)、淡黃芩炭(10.5克)、杏仁(9克,去尖)、草果(3克)。
左側病症:脈象滑數且軟弱,時而發冷,時而發熱,持續很久都無法停止,這是由於營衛失調,痰熱干擾體內所導致。
使用藥方:炙鱉甲(15克,先煎)、青蒿(10.5克)、川貝母(6克)、鬱金(10.5克)、當歸身(10.5克)、瓦楞子(30克,先煎)、製半夏(10.5克)、通草(3克)、赤芍(10.5克)、竹茹(10.5克)、青皮炭(3克)、桑枝(15克)。
右側病症:寒熱發作之後,身體無法恢復,病程拖延了四個月,要小心轉變為虛弱體質。不可輕忽。
使用藥方:銀柴胡(1.2克)、杏仁(9克)、資生丸(9克,包煎)、生麥芽(15克)、青蒿子(10.5克)、象貝(10.5克)、茯苓(12克)、桑枝(15克)、鱉甲心(12克,用開水燙過後,先煎)、赤芍(10.5克)、扁豆花(9克)。
左側病症:症狀像瘧疾,有流汗,但身體感覺冷,頭痛想吐,舌苔薄白,不會口渴,脈象快。治療方向是驅除外邪,化解體內濕氣。
使用藥方:廣藿梗(10.5克)、橘紅(2.1克)、焦六曲(9克)、赤芍(9克)、老蘇梗(10.5克)、薑半夏(10.5克)、白蔻仁(2.1克,搗碎後加入)、陳佛手(6克)、柴胡(1.5克,水炒)、製厚朴(1.5克)、枳殼(10.5克)。
幼兒病症:嬰幼兒因吃太多食物,體內積熱,剛開始發作像瘧疾,現在變成身體發熱不退,沒有流汗,舌苔白但不口渴。治療方向是疏通氣機,化解濕氣。
使用藥方:蘇梗(10.5克)、廣陳皮(2.4克)、製半夏(3克)、赤茯苓(9克)、枳殼(3克)、焦麥芽(9克)、蔻殼(3克)、川通草(1.5克)、大腹皮(10.5克)、焦山楂炭(10.5克)、陳佛手(3克)。
幼兒病症:體內暑濕阻滯,發作瘧疾十多天,流汗後發熱卻無法完全消退,腹部脹大,臉部浮腫,但兩腳不腫,舌苔黃,脈象快,食慾還可以。幼兒的病容易轉變為虛或實,病程拖延並非好事。
使用藥方:蘇梗(3克)、廣陳皮(10.5克)、炒枳殼(3克)、赤茯苓(9克)、柴胡(1.5克,水炒)、大腹皮(10.5克)、焦山楂炭(10.5克)、川通草(1.5克)、川黃連(1.2克,水炒)、焦麥芽(9克)、製半夏(3克)、烏藥(3克)。
右側病症:右側脈象細小,左側脈象稍微帶有弦脈,瘧疾反覆發作,有乾咳,月經不來。這是身體虛弱邪氣滯留的現象,不可輕視。
使用藥方:當歸身(6克)、川貝母(9克)、川續斷(9克)、生麥芽(15克)、生鱉甲(12克,先煎)、川石斛(12克)、杜仲(9克)、桑枝(15克)、煅瓦楞子(30克,先煎)、杏仁(12克,去尖)、玉蝴蝶(1克)、白薇(10.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