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7)

回本書目錄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7)

1.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灼熱,納食、便溺如常,口膩。擬先清化泄降主之。

桑葉,淡芩炭,茯苓,滑石,丹皮,橘白,瓦楞殼,鮮蘆根,連翹,鹽半夏,黃菊

,乍寒乍熱,胸悶頭痛,口膩泛嘔,脈不暢。宣先透達利濕兼進之。

廣藿梗,枳殼,漂白朮,大腹皮,鮮佩蘭,竹茹,茯苓,炙雞金,赤芍,淡芩炭,春砂仁

,寒戰發熱,得汗漸解,頭痛如破,脈不揚。濕邪痰滯交結,極易轉成連熱,殊不可忽。

廣藿梗(三錢),淡芩(三錢五分),象貝(四錢),六曲(三錢,炒),鮮佩蘭(三錢五分),瓦楞粉(一兩,也煎),白杏仁(四錢),檳榔(二錢),柴胡(七分),法半夏(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知母(三錢五分),澤瀉(三錢)

,頭暈,神倦胃呆。舌黃口溲,形寒灼熱,脈濡。宜燥濕和中,疏解表邪。

廣藿梗(三錢),白杏仁(四錢),蔓荊子(三錢五分),赤芍(三錢),干佩蘭(三錢),白蒺藜(四錢),生米仁(四錢),澤瀉(三錢),赤芍(三錢),石決明(一兩,先煎),越鞠丸(四錢,包)

,頭重畏風,灼熱,胸悶腹膨,二便俱通。溫邪痰濕滯,郁遏氣機。防熱甚轉重,未可忽視。

老蘇梗(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楂炭(三錢),鮮佩蘭(三錢五分,後下),廣郁梗(五錢),干菖蒲(四分),鮮佛手(一錢,煎湯代茶),玉泉散(三錢,包),廣鬱金(三錢,切),枳殼(三錢五分),桑枝(一兩,切)

,濕溫病,今交旬日。泛嘔咳嗽,脈弦滑數,舌白黃,溲赤、便溏。邪滯交結,殊不可忽。

上川連(五分,酒炒透),薄荷(三錢五分,後下),枳實片(三錢五分),淡芩炭(三錢),瓜蔞皮(一錢五分,切),桑葉(三錢),鮮竹茹(二錢),滑石(六錢,包),宋半夏(三錢五分),青蒿(三錢),朱連翹(三錢),澤瀉(三錢),鮮佩蘭(三錢,後下)

,胸悶腹脹,乾嘔頭脹背脹,口膩溲通,便孔不暢。濕溫痰滯,變遷易如反掌。

廣藿梗(三錢五分),橘紅(一錢),枳殼(三錢五分),焦建曲(一錢五分),白蒺藜(四錢,去刺),製半夏(二錢),青皮(三錢五分),楂炭(二錢),秦艽(三錢),象貝(三錢,去心),廣鬱金(三錢五分,切),鮮佩蘭(三錢五分),桑枝(一錢五分,切)

,表邪之後,餘邪未清,夜來灼熱,二便俱少,口膩泛嘔,舌黃,不思食。濕溫痰濁交結,勢防遷延轉重,未可泛視。

桑葉,白蔻仁,白蒺藜,六曲,青蒿,白杏仁,枳殼,赤苓,赤芍,生米仁,竹茹,澤瀉,益無散,桑枝

,觸痧之後,寒熱止作不定,溲赤胸悶,脘腹拒按。濕溫痰熱交結,防連熱轉重,未可忽。

白話文: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一、發熱,身體灼熱,飲食及大小便正常,口黏膩。考慮先清熱利濕。處方:桑葉、黃連炭、茯苓、滑石、丹皮、橘皮、瓦楞子、鮮蘆根、連翹、鹽半夏、黃菊花。

二、時冷時熱,胸悶頭痛,口黏膩想吐,脈象不暢。考慮宣通表邪,利濕。處方:廣藿香梗、枳殼、白朮、大腹皮、鮮佩蘭、竹茹、茯苓、炙雞內金、赤芍、黃連炭、砂仁。

三、寒戰發熱,出汗後症狀減輕,頭痛劇烈,脈象微弱。濕邪痰滯交結,極易轉為持續發熱,不可輕忽。處方:廣藿香梗(三錢)、黃連(三錢五分)、牡蠣(四錢)、神曲(三錢,炒)、鮮佩蘭(三錢五分)、瓦楞子粉(一兩,水煎)、白杏仁(四錢)、檳榔(二錢)、柴胡(七分)、法半夏(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知母(三錢五分)、澤瀉(三錢)。

四、頭暈、疲倦、胃口不好。舌苔黃厚,口乾,身體時冷時熱,脈象濡弱。宜燥濕和中,疏解表邪。處方:廣藿香梗(三錢)、白杏仁(四錢)、蔓荊子(三錢五分)、赤芍(三錢)、幹佩蘭(三錢)、白蒺藜(四錢)、生米仁(四錢)、澤瀉(三錢)、赤芍(三錢)、石決明(一兩,先煎)、越鞠丸(四錢,包)。

五、頭重、怕風、身體灼熱、胸悶腹脹,大小便通暢。溫邪痰濕阻滯,氣機鬱遏。需預防病情加重,不可輕忽。處方:老蘇梗(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山楂炭(三錢)、鮮佩蘭(三錢五分,後下)、廣藿香梗(五錢)、幹菖蒲(四分)、鮮佛手(一錢,煎湯代茶)、玉泉散(三錢,包)、廣鬱金(三錢,切)、枳殼(三錢五分)、桑枝(一兩,切)。

六、濕溫病,已持續多日。噁心咳嗽,脈象弦滑數,舌苔白黃,小便顏色深,大便稀溏。邪氣阻滯,不可輕忽。處方:川連(五分,酒炒)、薄荷(三錢五分,後下)、枳實(三錢五分)、黃連炭(三錢)、瓜蔞皮(一錢五分,切)、桑葉(三錢)、鮮竹茹(二錢)、滑石(六錢,包)、半夏(三錢五分)、青蒿(三錢)、連翹(三錢)、澤瀉(三錢)、鮮佩蘭(三錢,後下)。

七、胸悶腹脹,乾嘔、頭痛、背痛,口黏膩、小便通暢,大便不通。濕溫痰滯,病情變化迅速。處方:廣藿香梗(三錢五分)、橘紅(一錢)、枳殼(三錢五分)、焦神曲(一錢五分)、白蒺藜(四錢,去刺)、製半夏(二錢)、青皮(三錢五分)、山楂炭(二錢)、秦艽(三錢)、牡蠣(三錢,去心)、廣鬱金(三錢五分,切)、鮮佩蘭(三錢五分)、桑枝(一錢五分,切)。

八、表邪之後,餘邪未清,夜間身體灼熱,大小便量少,口黏膩想吐,舌苔黃厚,食慾不振。濕溫痰濁交結,容易遷延加重,不可輕視。處方:桑葉、白蔻仁、白蒺藜、神曲、青蒿、白杏仁、枳殼、赤茯苓、赤芍、生米仁、竹茹、澤瀉、益元散、桑枝。

九、中暑後,寒熱不定,小便顏色深,胸悶,脘腹按壓疼痛。濕溫痰熱交結,需預防持續發熱,不可輕忽。處方: (處方未提供)

備註: 以上翻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 古代處方劑量單位與現代不同,且藥物炮製方法也可能有差異,需由專業中醫師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 切勿自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