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痢疾門(附泄瀉便血) (2)

回本書目錄

痢疾門(附泄瀉便血) (2)

1. 痢疾門(附泄瀉便血)

淡芩炭(一錢),連翹(三錢),銀花(三錢),甘草梢(五分),川柏(三錢五分),茯苓(四錢),土貝(五錢),川萆薢(三錢),知母(三錢五分,鹽水炒),川石斛(三錢),無花果(三錢),臺烏藥(三錢五分)

□藥方:胡連,升麻,淡芩,葛根

煎湯熨之,不可吃。

,泄:便泄止,溲通,腹膨大較松。延經兩月,諸須慎之。

粉葛根(六分),五穀蟲(三錢,焙透),車前子(四錢,包),六曲(四錢,炒),大腹皮(三錢,洗),煨木香(一錢),楂炭(三錢),扁豆衣(三錢),澤瀉(三錢)

,泄:便泄溲少,口乾弄舌,腹鳴,形寒,灼熱,舌薄白。防起驚生波。

鮮藿梗,六曲,茯苓,炒谷茅,青蒿,楂炭,扁豆衣,鮮荷葉,赤芍,地枯蔞,車前子(包)

,泄:吐瀉轉寒熱,口乾弄舌,腹鳴溲少。邪滯交結,轉重可慮。

鮮藿梗,枳殼,六曲,地枯蔞,鮮佩蘭,青皮,楂炭,焦麥芽,赤苛,廣鬱金,車前子(包)

,泄:便泄轉為滿口碎腐。質小最慮厥閉。

淡芩炭,石決明(先煎),枳殼,野薔薇露(沖),丹皮,茯苓,六曲,鮮蘆根,赤芍,扁豆衣,大腹皮

,泄:脾泄日久,不獨土奪運遲,即命火蒸腐之權亦日漸衰微矣,夫命門為生命之根,中土為氣血之源,火土既衰,能無百病叢生乎。刻下臟真悉虛,求其致病之源,培土當得漸漸獲益。

膏方:大熟地(四兩,炒鬆春砂末拌)

陳清阿膠(一兩半,收膏時入),菟絲子(三兩,鹽水炒),西洋參(二兩),九香蟲(三錢),冬瓜皮(二兩),制首烏(三兩),制冬朮(四兩),陳皮(一兩,炙),北沙參(一兩),焦山藥(四兩),杜仲(三兩,鹽水炒),麥冬肉(一兩),帶皮苓(四兩),川斷(三兩,鹽水炒),焦扁豆(四兩),棗仁炭(四兩),沙苑子(三兩),加範志曲(三兩),車前子(三兩,包),如法熬膏。

,泄:吐瀉六日,敗象齊備,今日得勢稍減,肢冷得暖,敗象氣急不平,脈軟,舌紅干,神氣迷濛,終恐發厥驟變,小效,不足恃也。

白朮,左牡蠣(先煎),公丁香,車前子(包),茯苓,真風斛,六曲,白芍,臺參鬚,烏梅,代赭石(先煎),焦麥芽

,便血:便血初止,腰痛頭蒙亦愈。

生地炭(四錢),荊芥炭(三錢五分),川斷(三錢),茯苓(四錢),銀金花(三錢),防風炭(一錢),沙苑子(四錢),陳皮、槐花(各三錢)赤芍(三錢),白蒺藜(四錢),炒赤芍(五錢)

,痢:下痢漸瘥,寒熱不淨。

上川連(五分,酒炒),蘇葉(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炙雞金(三錢,去垢),廣木香(三錢五分),淡豆鼓(三錢),臺烏藥(三錢五分),大腹皮(三錢),赤芍(三錢),粉葛根(一錢),紅曲(三錢),炒穀芽(五錢),薺菜花干(三錢)

白話文:

痢疾門(附泄瀉便血)

第一方:主治痢疾。藥材包括炭化的黃芩、連翹、金銀花、甘草梢、川柏、茯苓、土茯苓、川萆薢、知母(鹽水炒)、川石斛、無花果、臺烏藥。

第二方:用於外敷,非內服。藥材包括胡黃連、升麻、炭化的黃芩、葛根,煎湯後熨敷患處。適用於泄瀉,能止瀉、利尿,腹脹減輕。但若病程已達兩個月,需謹慎使用。

第三方:主治小兒泄瀉,症狀包括大便稀溏、尿少、口渴、舌苔薄白、腹鳴、畏寒、發熱。需預防驚厥。藥材包括鮮藿梗、六曲、茯苓、炒谷芽、青蒿、炭化的山楂、扁豆衣、鮮荷葉、赤芍、地膚子、車前子(包)。

第四方:主治小兒泄瀉,症狀為吐瀉伴寒熱交替、口渴、舌苔薄白、腹鳴、尿少。若邪氣鬱結加重,需警惕病情惡化。藥材包括鮮藿梗、枳殼、六曲、地膚子、鮮佩蘭、青皮、炭化的山楂、焦麥芽、赤芍、廣鬱金、車前子(包)。

第五方:主治小兒泄瀉,症狀為大便稀溏,伴隨口中碎屑腐敗物。症狀輕微,但需注意厥逆閉證的發生。藥材包括炭化的黃芩、石決明(先煎)、枳殼、野薔薇露(沖服)、丹皮、茯苓、六曲、鮮蘆根、赤芍、扁豆衣、大腹皮。

第六方:主治脾虛型泄瀉,久病導致脾土運化失職,腎陽也日漸衰弱。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腎陽與脾土衰弱,百病叢生。此方針對臟腑虛損,以補益脾土為主。為膏方,藥材包括熟地黃(炒,拌春砂)、陳年阿膠、菟絲子(鹽水炒)、西洋參、九香蟲、冬瓜皮、制首烏、制乾薑、陳皮(炙)、北沙參、焦山藥、杜仲(鹽水炒)、麥冬、淮山藥(帶皮)、川斷(鹽水炒)、焦扁豆、棗仁炭、沙苑子、炒麵麩、車前子(包)。

第七方:主治吐瀉六日,病情危急,症狀有所好轉,但仍伴有肢體冰冷、呼吸急促、脈弱、舌紅乾燥、神志恍惚。效果有限,需持續觀察。藥材包括白朮、牡蠣(先煎)、丁香、車前子(包)、茯苓、石斛、六曲、白芍、人參鬚、烏梅、代赭石(先煎)、焦麥芽。

第八方:主治便血已止,但仍伴有腰痛、頭暈。藥材包括炭化的生地黃、炭化的荊芥、川斷、茯苓、金銀花、炭化的防風、沙苑子、陳皮、槐花、赤芍、白蒺藜、炒赤芍。

第九方:主治痢疾好轉,但寒熱未盡消退。藥材包括酒炒的川連、蘇葉、枳殼、雞內金(去垢)、廣木香、淡豆豉、臺烏藥、大腹皮、赤芍、粉葛根、紅曲、炒穀芽、薺菜花(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