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腫脹門(附黃疸) (3)
腫脹門(附黃疸) (3)
1. 腫脹門(附黃疸)
桑葉(三錢五分),黛蛤散(七錢,包),川石斛(三錢),枇把露(一兩,沖服),元參(三錢),飛中白(一錢,包),川通草(一錢),鮮蘆根(一兩),甘草(四分),馬勃(七分),功勞子(三錢),燈芯(三分,朱拌)
左,表解之後,神疲足腫,不欲食,少寐,大便不暢,脈軟數。余溲不禁,須逐漸清理。
原金斛(四錢,打,先煎),朱茯苓(四錢),川斷(二錢,鹽水炒),炙雞金(三錢),陳皮(一錢),枳殼(三錢五分),通草(一錢),五加皮(二錢),鹽半夏(三錢五分),竹茹(二錢),粉萆薢(三錢),生熟穀芽(各五錢)
左,一身腫脹稍愈,囊腫,氣急尚甚,仍防喘急生變。
蘇葉(三錢五分),大腹皮(三錢),防風(三錢五分),豬苓(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五加皮(三錢),防己(三錢五分),炙雞金(三錢),象貝(五錢),生米仁(四錢),澤瀉(三錢),車前子(四錢,包),陳麥柴(四錢),白麻骨(一兩)
右,脈右軟、左微弦,便血止,仍頭暈,足腫入大腿,心悸,吃力面浮。以通陽泄濁,滌痰順氣。
桂枝(五分),甘草炭(三分),法半夏(三錢五分),豬苓(三錢五分),漂白朮(三錢五分),白芥子(一錢),制南星(七分),澤瀉(三錢),茯苓(五錢),橘紅(一錢,鹽水炒),五加皮(三錢),陳麥柴(三錢)
左(蔣姓),氣升得平,腿足腫脹如昨,陽縮,脈濡。擬通陽泄濁,以通痰濕。
臺參鬚(七分,另煎沖),橘紅(一錢),桂枝(四分),車前子(三錢,包),漂白朮(三錢五分),法半夏(三錢五分),五加皮(三錢),懷牛膝(三錢五分,鹽水炒),茯苓(二錢),白芥子(七分),沙苑子(三錢,鹽水炒),杜坎臍(一條),陳麥柴(三錢)
左(其二),痰濕壅阻氣分,氣虛升降未能自如,足腫入腿,少腹脹,夜臥氣升,脈濡。須速為解散。
旋覆花(包),新會皮,五加皮,杜坎臍,代赭石(先煎),宋半夏,車前子(包),胡桃肉,白杏仁,茯苓,冬瓜皮,沙苑子
左,黃疸:積濕蒸黃,食下脘阻,噁心,小溲赤短,脈弦。宜疏暢中宮,分利濕熱。
上川連(四分,薑汁炒),西茴陳(三錢五分,酒炒),豬苓(三錢五分),炙雞金(三錢),淡吳萸(二分,甘草水炒),橘紅(一錢),澤瀉(三錢),大腹絨(三錢),沉香曲(三錢),製半夏(三錢五分),粉萆薢(三錢),鮮佛手(三錢五分),炒穀芽(五錢,絹包)
左,面浮足腫,腹大,食下不適,大便溏,脈數。宜醒脾利濕。
漂白朮(三錢五分),澤瀉(三錢),冬瓜皮(三錢),粉萆薢(四錢),茯苓(四錢),陳皮(一錢),五加皮(三錢),六曲(四錢),豬苓(三錢五分),生米仁(四錢),防己(三錢五分),陳麥柴(四錢),白麻骨(一兩)
白話文:
腫脹門(附黃疸)
第一方:治療初期症狀(神疲、足腫、食慾不振、失眠、便秘、尿失禁)。藥方包含桑葉、黛蛤散、川石斛、枇杷露、元參、飛滑石、川通草、鮮蘆根、甘草、馬勃、功勞子、燈芯。尿失禁需逐步調理。
第二方:治療腫脹稍癒,但氣急仍重,需預防喘息加劇的藥方。藥方包含原金斛、朱茯苓、川斷、炙雞金、陳皮、枳殼、通草、五加皮、鹽半夏、竹茹、粉萆薢、生熟穀芽。
第三方:治療便血停止,但頭暈、足腫至大腿、心悸、面浮等症狀。藥方包含蘇葉、大腹皮、防風、豬苓、白杏仁、五加皮、防己、炙雞金、象貝、生米仁、澤瀉、車前子、陳麥柴、白麻骨。此方旨在通陽泄濁,化痰順氣。
第四方:(蔣姓患者)治療氣血升降失調,腿足腫脹,脈象濡弱。藥方包含臺參鬚、橘紅、桂枝、車前子、漂白朮、法半夏、五加皮、懷牛膝、茯苓、白芥子、沙苑子、杜仲、陳麥柴。此方旨在通陽泄濁,通利痰濕。
第五方:(另一位患者)治療痰濕阻礙氣機,氣虛導致升降失調,足腫至腿,少腹脹滿,夜臥氣升的藥方。藥方包含旋覆花、川貝母、五加皮、杜仲、代赭石、宋半夏、車前子、胡桃肉、白杏仁、茯苓、冬瓜皮、沙苑子。此方旨在快速消散痰濕。
第六方:治療黃疸(積濕化熱導致黃疸,食慾不振,噁心,尿赤短少)。藥方包含上川連、西茴香、豬苓、炙雞金、淡吳茱萸、橘紅、澤瀉、大腹皮、沉香曲、製半夏、粉萆薢、鮮佛手、炒穀芽。此方旨在疏通中焦,利濕熱。
第七方:治療面浮足腫、腹脹、食慾不振、大便溏瀉的藥方。藥方包含漂白朮、澤瀉、冬瓜皮、粉萆薢、茯苓、陳皮、五加皮、六神曲、豬苓、生米仁、防己、陳麥柴、白麻骨。此方旨在健脾利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