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肝脾門 (17)

回本書目錄

肝脾門 (17)

1. 肝脾門

,頭暈,胸悶,噯不出,得食腹痛,舌白,二便俱通。宜肝脾兩治。

石決明(一兩,鹽水煅,先煎),廣鬱金(三錢五分),旋覆花(三錢五分,包),沉香曲(三錢),靈磁石(三錢,生,先煎),枳殼(三錢五分),煅瓦楞粉(一兩,包),大腹皮(三錢,洗),白蒺藜(四錢,炒去刺),陳佛手(一錢),雞內金(三錢,炙去垢),綠萼梅(一錢,去蒂),炒穀芽(五錢,絹包)

,下攝不足,肝升有餘,發時大病之後,至今不能遽,漫動即頭旋、目花、耳鳴,舌黃,脈軟弦。宜標本兩治。

鱉甲心(四錢,水炙),靈磁石(三錢,生,先煎),茯苓(四錢),川斷(二錢,鹽水炒),制首烏(四錢),橘白(一錢),川貝(三錢,去心),沙苑子(三錢,鹽水炒),石決明(一兩,鹽水煅,先煎),製半夏(三錢五分),川石斛(四錢),炒穀芽(五錢,包)

,肝木犯胃,胃濁不降,得食作噎,脘次作痛,易於取吐,舌白黃,脈細弦。中挾痰濁,最防遷延成膈,急通陽泄濁,鎮逆疏中。

全瓜蔞(四錢,姜水炒切),旋覆花(三錢五分,包),淡吳萸(三分,鹽水炒),霞天曲(三錢五分,包),薤白頭(一錢五分,去苗酒浸),代赭石(五錢,煅,先煎),淡乾薑(三分),白芍(三錢五分,桂枝二分同炒),製半夏(三錢五分),沉香片(三分),白芥子(一錢),綠萼梅(一錢,去蒂),生熟穀芽(各五錢,絹包)

,肝木犯胃,胃為氣逆,脘次作痛,泛吐涎沫,二便如常,脈弦數,舌白,胃納不香。此肝胃病也,一時不易奏效。

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淡吳萸(三分,鹽水炒),橘紅(一錢),炙雞金(三錢,去垢),代赭石(四錢,煅,先煎),淡乾薑(三錢),宋半夏(三錢五分),範志曲(四錢,包),沉香片(三分),白芥子(一錢),瓜蔞皮(四錢,姜炒,切),白豆蔻(七分,研沖),烏梅安蛔丸(三錢,開水吞服)

,胃陽式微,肝木乘之,脘次作痛,泛吐酸水,得食輒吐,舌白,脈細軟,大便旬日一行,少腹脹硬。痰濕氣機互郁,中運無權,體乏病深,防成膈氣,理之不易。

旋覆花(三錢五分,包),淡吳萸(三分,鹽水炒),白芍(三錢五分,桂枝三分同炒),炙雞金(三錢,去垢),代赭石(四錢,煅,先煎),白芥子(一錢),淡乾薑(三分),火麻仁泥(一兩),沉香片(三分),製半夏(三錢五分),瓜蔞皮(四錢,姜水炒切),綠萼梅(一錢,去蒂),霞天曲(三錢五分,包),生穀芽(五錢,包)

,下攝不足,肝升有餘,每發必從少腹上衝心下,甚則氣短,狀如奔豚,脈弦。病根深遠,理之不易。

白話文:

肝脾門

第一方:患者頭暈、胸悶、噯氣不出、進食後腹痛、舌苔白、大小便通暢。宜從肝脾兩方面治療。處方包括:石決明(鹽水炒)、廣鬱金、旋覆花(包)、沉香曲、靈磁石(生,先煎)、枳殼、煅瓦楞粉(包)、大腹皮(洗)、白蒺藜(炒去刺)、陳佛手、雞內金(炙去垢)、綠萼梅(去蒂)、炒穀芽(絹包)。

第二方:患者下焦攝納不足,肝氣上升過盛,大病初癒後至今症狀未愈,輕微活動即頭暈、眼花、耳鳴,舌苔黃,脈象軟而弦。宜標本兼治。處方包括:鱉甲心(水炙)、靈磁石(生,先煎)、茯苓、川斷(鹽水炒)、制首烏、橘白、川貝(去心)、沙苑子(鹽水炒)、石決明(鹽水炒)、制半夏、川石斛、炒穀芽(包)。

第三方:患者肝氣犯胃,胃中濁氣不降,進食後哽噎,胃脘時痛,容易嘔吐,舌苔白黃,脈象細而弦。兼夾痰濁,需預防病情遷延成膈下之病,需急於通陽泄濁,降逆疏通中焦。處方包括:全瓜蔞(姜水炒切)、旋覆花(包)、淡吳萸(鹽水炒)、霞天曲(包)、薤白頭(去苗酒浸)、代赭石(煅,先煎)、淡乾薑、白芍(與桂枝同炒)、制半夏、沉香片、白芥子、綠萼梅(去蒂)、生熟穀芽(絹包)。

第四方:患者肝氣犯胃,胃氣逆上,胃脘時痛,嘔吐涎沫,大小便正常,脈象弦數,舌苔白,食慾不佳。此為肝胃病,一時難以奏效。處方包括:旋覆花(絹包)、淡吳萸(鹽水炒)、橘紅、炙雞內金(去垢)、代赭石(煅,先煎)、淡乾薑、宋半夏、範志曲(包)、沉香片、白芥子、瓜蔞皮(姜炒切)、白豆蔻(研沖)、烏梅安蛔丸(開水吞服)。

第五方:患者胃陽不足,肝氣乘之,胃脘時痛,嘔吐酸水,進食即吐,舌苔白,脈象細軟,大便秘結,少腹脹硬。痰濕氣機互阻,中焦運化無力,體質虛弱,病情嚴重,需預防發展成膈氣,治療不易。處方包括:旋覆花(包)、淡吳萸(鹽水炒)、白芍(與桂枝同炒)、炙雞內金(去垢)、代赭石(煅,先煎)、白芥子、淡乾薑、火麻仁泥、沉香片、制半夏、瓜蔞皮(姜水炒切)、綠萼梅(去蒂)、霞天曲(包)、生穀芽(包)。

第六方:患者下焦攝納不足,肝氣上升過盛,每次發病都從少腹上衝到心窩,嚴重時氣短,狀如奔豚,脈象弦。病根深在,治療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