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3)

回本書目錄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3)

1.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西洋參(三錢五分,米炒),煅牡蠣(一兩,先煎),旋覆花(二錢,絹包),川貝(三錢),鮮霍斛(四錢,打,先煎),竹茹(三錢),紫石英(一兩,煅),朱茯神(一錢五分),細生地(六錢),竺黃片(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炒),紫貝齒(一兩,杵)

,溫邪病交旬日,肺胃之邪化火劫陰,直逼厥少,昏蒙,坐臥不安,有汗熱不解,氣急旁流,渴飲,脈左不揚,右滑數,舌乾糙。症情十分危險,防陡然厥變。

羚羊角(三錢五分,先煎),淡豆豉(三錢),苦杏仁(四錢,丟尖,二味與生地同打),竹茹(三錢),鮮霍斛(一錢五分),鮮生地(七錢),枳殼(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朱茯神(一錢五分),白蒺藜(去刺,四錢),紫貝齒(一兩,杵),連翹(三錢)

,發熱九日,氣急口渴,糊語少寐,脈弦數,舌黃膩。溫邪鬱伏,恐正不勝病,驟然昏陷變端。

羚羊角(三錢五分,先煎),鮮霍斛(四錢,先煎),黑山梔(二錢),石決明(煅,先煎,一兩),花粉(三錢),鮮生地(四錢,與豆豉同打),連翹(三錢),赤芍(三錢五分),知母(三錢),淡豆豉(三錢),抱木茯神(一錢五分,硃砂拌),鮮蘆根(一兩,去節)

,溫邪病,有汗熱不解,舌灰干,脈數少寐。形將化火,不可輕視。

桑葉(三錢五分),朱茯神(四錢),枳殼(三錢五分),白蒺藜(三錢五分,去刺),牛蒡(三錢),連翹(三錢),竹茹(三錢),象貝(三錢,去心),黑山梔(三錢五分),紫貝齒(六錢,杵),鮮金斛(三錢,先煎),鬱金(三錢五分,切),鮮蘆根(一兩,去節)

,整三日,有汗不解,渴不引飲。脈弦數,頭脹胸悶,舌尖絳。火如燎原,理之不易奏功也。

淡豆豉(三錢),黑山梔(三錢),鮮生地(四錢,打),枳殼(三錢五分),桑葉(三錢五分),陳皮(一錢),荊芥(一錢),滑石(四錢),丹皮(三錢五分),薄荷(七分,後下),竹茹(三錢五分),澤瀉(三錢)

,濕溫病一候,脈不揚,舌糙黃。勢在轉重,防昏陷。

大豆卷(三錢),枳殼(三錢五分),朱連翹(三錢),通草(一錢),廣藿梗(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炒),朱茯神(四錢),廣鬱金(三錢五分,切),白蒺藜(四錢,去刺),原金斛(四錢,先煎),澤瀉(三錢),大腹皮(三錢五分),鮮佩蘭(三錢五分,後下)

,脾陽濕困,得食作脹,舌苔淡黃而白,兩脈濡數,大便日夜四五度,少腹沃澀而痛。有時知飢,以挾土化濕。

炒黨參(三錢五分),廣陳皮(一錢,炙),大腹皮(一錢,洗),臺烏藥(切,三錢五分),蘇梗(三錢五分),宋半夏(三錢五分),焦六曲(三錢),楂炭(三錢),四制香附(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煨木香(七分),赤苓(三錢)

白話文: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這段文字記載了多個不同症狀的處方,皆與風溫濕熱相關,並區分了不同的邪氣(伏邪、伏署)及病程階段。

第一個處方: 西洋參、煅牡蠣、旋覆花、川貝、鮮霍斛、竹茹、紫石英、朱茯神、生地黃、竺黃、赤芍、紫貝齒。 此方用於治療邪氣纏綿日久,肺胃之邪化火傷陰,導致昏迷、坐臥不安、發汗熱不退、呼吸急促、口渴等症狀,脈象左邊不浮揚,右邊滑數,舌頭乾燥粗糙,病情危急。

第二個處方: 羚羊角、淡豆豉、苦杏仁、竹茹、鮮霍斛、生地黃、枳殼、赤芍、朱茯神、白蒺藜、紫貝齒、連翹。 此方用於治療發熱九天,呼吸急促、口渴、語無倫次、睡眠少、脈象弦數、舌苔黃膩的患者。溫邪鬱積於內,擔心正氣不足,病情驟變。

第三個處方: 羚羊角、鮮霍斛、黑山梔、石決明、花粉、生地黃、連翹、赤芍、知母、淡豆豉、抱木茯神、鮮蘆根。此方用於治療發汗熱不退,舌苔灰白乾燥,脈象數,睡眠少,病情有向火熱轉化的趨勢。

第四個處方: 桑葉、朱茯神、枳殼、白蒺藜、牛蒡、連翹、竹茹、象貝、黑山梔、紫貝齒、鮮金斛、鬱金、鮮蘆根。 此方用於治療三天持續發汗,口渴但不願喝水,脈象弦數,頭痛胸悶,舌尖紅絳,病情似燎原之火,難以控制。

第五個處方: 淡豆豉、黑山梔、生地黃、枳殼、桑葉、陳皮、荊芥、滑石、丹皮、薄荷、竹茹、澤瀉。 此方用於治療濕溫病初期,脈象不浮揚,舌苔粗糙發黃,病情有加重的趨勢。

第六個處方: 大豆卷、枳殼、連翹、通草、廣藿香梗、赤芍、朱茯神、廣鬱金、白蒺藜、鮮石斛、澤瀉、大腹皮、鮮佩蘭。 此方用於治療濕邪困脾,飲食後腹脹,舌苔淡黃而白,脈象濡數,大便頻繁,少腹墜脹疼痛,時而感到飢餓的症狀。

第七個處方: 炒黨參、廣陳皮、大腹皮、臺烏藥、蘇梗、宋半夏、焦六曲、楂炭、四制香附、枳殼、煨木香、赤苓。 此方用於治療脾陽濕困,飲食後腹脹,舌苔淡黃而白,脈象濡數,大便頻繁,少腹墜脹疼痛,時而感到飢餓的症狀,藉助健脾燥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