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痧痘門 (10)

回本書目錄

痧痘門 (10)

1. 痧痘門

鮮霍斛(一兩,打),元參(三錢),赤芍(三錢五分),石決明(一兩,生,先煎),知母(三錢五分),象貝(四錢,去心),桑葉(三錢五分),竹葉(三錢五分),丹皮,川通草(五分),朱連翹(三錢),銀花(三錢),枇粑葉(二片,去毛筋,包),鮮蘆根(一兩五錢,去節)

筱山加細生地(三錢),杭甘菊(三錢,炒)

右第九方(此方乃沈筱山所立之方):痧子已回,身熱亦衰,經事先期而行,肝陽升動則眩暈耳鳴,神疲不安寐,關節痛,脈弦數,舌絳滿刺,咽腫較消。溫邪化熱傷營,胃陰日損,木火上衝,猶易起波,備方。候智涵老伯正之。

鮮霍斛(七錢,打),冬桑葉(三錢五分),竹茹(三錢五分),原生地(七錢),丹皮(三錢五分),石決明(一兩,煅,先煎),元參(三錢),炒赤芍(三錢),杭甘菊(三錢,炒),知母(三錢五分),金銀花(三錢),朱茯神(四錢),川通草(一錢)

,表熱痧子滿布,脈數,舌白尖紅,口乾稍有咳,煩躁少寐,大便溏薄不多,溲少。溫邪時氣互郁肺胃,當清經泄化主之,以防痧縮變幻。

薄荷(一錢,後下),川石斛(四錢),六曲(三錢),桑葉(三錢),前胡(三錢五分),茯苓(四錢),牛蒡子(三錢五分),白前(二錢五分),連翹(三錢),赤芍(三錢五分),象貝(五錢),通草(一錢),枇粑葉(三錢,包),白茅根(一兩),石決明(五錢,先煎)

白話文:

痧痘門

第一方(沈筱山方): 痧疹已退,發熱也減輕,月經提前來潮,肝陽上亢導致頭暈耳鳴、疲倦失眠、關節疼痛,脈象弦數,舌紅腫刺痛,咽喉腫痛減輕。溫邪化熱傷陰,胃陰日漸受損,肝火上炎,病情仍易反复,故備此方。候智涵老先生驗證此方。藥物包括:鮮石斛(一兩,打碎)、玄參(三錢)、赤芍藥(三錢五分)、石決明(一兩,生,先煎)、知母(三錢五分)、牡荊子(四錢,去心)、桑葉(三錢五分)、竹葉(三錢五分)、丹皮、川通草(五分)、連翹(三錢)、金銀花(三錢)、枇杷葉(二片,去毛筋,包)、鮮蘆根(一兩五錢,去節)、生地黃(三錢,細切)、杭菊花(三錢,炒)。

第二方(沈筱山方): 表熱,痧疹遍佈全身,脈象數,舌尖紅,口乾略有咳嗽,煩躁失眠,大便稀溏量少,小便少。溫邪與時邪鬱積肺胃,需清熱利濕化瘀,以防痧疹變化。藥物包括:鮮石斛(七錢,打碎)、冬桑葉(三錢五分)、竹茹(三錢五分)、生地黃(七錢)、丹皮(三錢五分)、石決明(一兩,煅,先煎)、玄參(三錢)、炒赤芍藥(三錢)、杭菊花(三錢,炒)、知母(三錢五分)、金銀花(三錢)、茯神(四錢)、川通草(一錢)。

第三方: 藥物包括:薄荷(一錢,後下)、川石斛(四錢)、麥芽(三錢)、桑葉(三錢)、前胡(三錢五分)、茯苓(四錢)、牛蒡子(三錢五分)、白前(二錢五分)、連翹(三錢)、赤芍藥(三錢五分)、牡荊子(五錢)、通草(一錢)、枇杷葉(三錢,包)、白茅根(一兩)、石決明(五錢,先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