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痧痘門 (3)
痧痘門 (3)
1. 痧痘門
金鎖匙(三錢五分),生石膏(五錢,先煎),飛滑石
左,丹痧甫回,喉腐較定,然餘毒內熾,顏面大腫甚,屬喘厥可危。
桑葉(三錢五分),制蠶(三錢),忍冬藤(四錢),土貝(五錢),丹皮(三錢),角針(一錢),絲瓜絡(三錢五分),黑山梔(三錢),白蒺藜(四錢),白杏仁(四錢),生石決明(一兩,先煎),鮮竹瀝(二兩),鮮生地(一兩),鮮蘆根(二兩,去節)
右,前年風痧後,餘邪入營,從腰背痛入足膝。纏綿已久,不易速解。
全當歸,川牛膝,五加皮,生米仁,赤芍,豨薟草,粉萆薢,陳皮,白蒺藜,臭梧桐,川斷,絲瓜絡,桑枝
左,喉風腫腐,寒熱咳嗽,風痧隱約不透,音閃轉重不可忽視。
桑葉(三錢),薄荷(七分,後下),馬勃(七分),通草(一錢),白杏仁(四錢),赤芍(三錢五分),甘中黃(一錢,包),白前(三錢五分)
象貝(四錢),蟬衣(五分),赤苓(三錢),枇杷葉(四錢,去毛,包),金鎖匙(一錢)
左,表熱甚壯,痧子隱約不透,咳嗽多嚏,涕濃,舌花白。風溫時氣鬱肺,最防痧縮變幻。
薄荷頭(後下,三錢五分),白前(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連翹(三錢),前胡(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竹茹(三錢),紫菀(一錢),牛蒡子(勿研,三錢),象貝(四錢),赤芍(三錢五分),白蒺藜(炒去刺,四錢)
蝸方:西河柳(三錢),櫻桃核(三錢),棉紗線(三錢),芫荽子(三錢),蘇葉(四錢),干浮萍(四錢)
水煎濃汁,布絞乾,□額部鼻尖,及兩手臂,不可著涼,亦不可太猛熱,更不可吃。
幼,痧火痘毒,蒸郁肺胃,舌下碎腐,喉關亦腐,痛楚妨食,痰多、音微閃。質小易起波瀾,未可忽視。
桑葉(三錢),石決明(一兩,先煎),銀花(三錢),鮮蘆根(一兩,去節),丹皮(三錢五分),淡竹葉(三錢),甘中黃(一錢,包),枇杷露(一兩,溫服),連翹(三錢),黑山梔(三錢五分),飛中白(一錢,絹包)
世兄,痧火不淨,咽關腫脹。宜清化泄降。
桑葉(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去尖),茯苓(四錢),馬勃(七分,包),赤芍(三錢五分),象貝(四錢,去心),通草(一錢),白前(三錢五分),連翹(三錢),竹茹(三錢五分),橘白(一錢),枇杷露(一兩,溫服)
幼,痧後發熱兩旬余,咳嗽氣急。質小任重,不可再忽。
青蒿(三錢五分),象貝(四錢),十大功勞(三錢),瓦楞殼(一兩,煅,先煎),赤芍(三錢五分),橘白(一錢),川石斛(三錢),生穀芽(五錢),白杏仁(四錢),竹茹(三錢五分),川通草(一錢)
白話文:
痧痘門
案例一: 丹痧初癒,但餘毒未清,臉部腫脹嚴重,並伴隨喘息,情況危急。處方包括桑葉、制蠶、忍冬藤、土貝、丹皮、角針、絲瓜絡、黑山梔、白蒺藜、白杏仁、生石決明、鮮竹瀝、鮮生地、鮮蘆根。
案例二: 前年患風痧後,餘毒入侵經絡,導致腰背及足膝疼痛,病情纏綿難癒。處方包括全當歸、川牛膝、五加皮、生米仁、赤芍、豨薟草、粉萆薢、陳皮、白蒺藜、臭梧桐、川斷、絲瓜絡、桑枝。
案例三: 喉嚨腫痛潰爛,伴隨寒熱咳嗽,風痧症狀隱約未盡,聲音嘶啞,需重視。處方包括桑葉、薄荷、馬勃、通草、白杏仁、赤芍、甘中黃、白前、象貝、蟬衣、赤苓、枇杷葉、金鎖匙。
案例四: 表面熱象明顯,痧疹隱約不清,咳嗽、打噴嚏頻繁,鼻涕濃稠,舌苔白。風溫夾雜,肺氣鬱結,需預防痧疹變化。處方包括薄荷頭、白前、枳殼、連翹、前胡、白杏仁、竹茹、紫菀、牛蒡子、象貝、赤芍、白蒺藜。
蝸方: 處方包括西河柳、櫻桃核、棉紗線、芫荽子、蘇葉、干浮萍。將藥材水煎取汁,用布絞乾後,塗抹於額頭、鼻尖及雙臂。需注意保暖,避免過熱或進食。
案例五: 幼童痧痘毒邪,鬱結肺胃,舌下潰爛,喉嚨也潰爛,疼痛難忍,影響進食,痰多、聲音嘶啞。體質虛弱,容易病情變化,需密切觀察。處方包括桑葉、石決明、銀花、鮮蘆根、丹皮、淡竹葉、甘中黃、枇杷露、連翹、黑山梔、飛中白。
案例六: 痧毒未清,咽喉腫脹,需清熱化濕,瀉火降逆。處方包括桑葉、白杏仁、茯苓、馬勃、赤芍、象貝、通草、白前、連翹、竹茹、橘白、枇杷露。
案例七: 幼童痧後發熱已逾二十天,咳嗽氣喘,體質虛弱,病情不容輕忽。處方包括青蒿、象貝、十大功勞、瓦楞殼、赤芍、橘白、川石斛、生穀芽、白杏仁、竹茹、川通草。
**(註:以上翻譯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如有任何疾病,請諮詢專業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