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痰飲門 (7)

回本書目錄

痰飲門 (7)

1. 痰飲門

羚羊角,原金斛,代赭石,甜瓜子,西洋參,川貝,海浮石,白茅根,南沙參,宋半夏,紫貝齒,真珠粉(四分),竹瀝(二兩),入化橘紅(二分)(蛤蚧已進兩次,今可撇去矣。)

另用:參鬚(七分,用秋石三釐同拌),生地炭(四錢、),紫石英(四錢,同打)

清煎,時時飲之,可以養氣納氣,不滯痰濁。

夜服湯頭,再入:抱木茯神(五錢),蜜炙夜合歡(三錢五分),炒香棗仁(一錢)

翌日再診:昨竟安和,夜來稍有煩躁,旋即安寐,又得大便,並無糊語不寧等狀。且腹中自然之氣已能由漸運動。此痰火解開,心腎交而肝肺升降得和之佳景也。今晨右脈滑數得減,左部尚覺弦疾上駛。上焦所蘊痰熱較化,心營虛而腎不攝肝,肝木猶未遽平也。所病本非一朝一夕而得,所虛亦非一臟一經之損,藥似治病,尤宜養息以治本。

至用藥一道,痰熱必須清理也。不清則火易動痰、痰易壅氣作喘也。陰分不得不養也,不養則水不濟火,火輒上浮,反復易如反掌也。氣分又不能不利,否則氣不運痰,痰濁中阻,其升降之隧道又屬可慮之至也。今方擬清上而不涉中下,養氣而勿令動火,育陰而不滯痰濁,標本兼治,方有裨益。

羚羊角(三錢五分,另煎),西洋參(三錢五分),知母(三錢五分),抱木茯神(四錢,辰拌),石決明(一兩半,煅,先煎),南沙參(四錢),川貝(三錢五分,去心),棗仁(三錢五分),原金斛(四錢),海浮石(四錢),宋半夏(三錢五分),竹瀝(一兩,衝入),仍用人參鬚,生地炭(清煎飲之)

是夜湯頭所用:朱茯神,棗仁,煅瓦楞殼,北秫米,夜合花,宋半夏

翌日再診:病情化險為夷,轉機迅速,甚為可喜之至。溯發病之始,風寒傷其外,煩慮困其中,停痰積飲為表邪觸之而發因氣弱不運而阻肺胃失宣中陽被遏以溫藥和之正合病機無如本體不充,既不能盡達表邪,復不能全撤病飲,日復一日,所謂痰飲也,風寒也,無一不蒸熱化火,上壅肺氣,下動腎真,既擾肝風,復亂心神,已致危象畢集,幾難著手,斟酌再三,始以舍常求變之法應之,專以急則治標為宗旨,幸而日起有功,然所損已非淺少矣!今診脈數象較退,弦象較和,已無鼓指上駛之象,而嫌和緩不足,且舌苔發黃,痰熱尚多未解,不能不格外謹慎。

至神思不振,夜安寐,間有不寧,皆屬病後應有之象,循法善調,加以息心調養,自可日臻坦境矣!

羚羊角,原金斛,川貝,棗仁,石決明,全瓜蔞,知母,甘草,西洋參,宋半夏,茯神,連翹,竹瀝

起翁先生,濕痰生於脾,貯於肺,蒸為痰飲,已歷四年。今發咳逆痰多,動即如喘,面浮足腫,脈軟、尺更弱,右寸關滑數。氣虛運遲,下攝不足,延屬喘滿並劇,未可忽視。

白話文:

痰飲門

第一次處方:藥材包括羚羊角、原金斛、代赭石、甜瓜子、西洋參、川貝、海浮石、白茅根、南沙參、宋半夏、紫貝齒、真珠粉、竹瀝、化橘紅。蛤蚧已服用兩次,這次可以不用了。另用參鬚(加秋石拌勻)、生地炭、紫石英(研磨)。藥物煎好後,隨時服用,可以滋養元氣,避免痰濁阻塞。晚上服用湯藥,再加入抱木茯神、蜜炙夜合歡、炒香棗仁。

第二天複診:病人昨天狀況良好,晚上略感煩躁,很快入睡,並解了大便,沒有語無倫次等症狀,腹部也開始自然蠕動。這表示痰火已消,心腎相交,肝肺功能恢復正常。今天早上,右側脈象滑數減弱,左側脈象仍覺弦急有力。上焦痰熱已大部分消散,但心氣虛弱,腎氣不足以制約肝氣,肝氣仍未完全平復。病症並非一天兩天形成,身體虛弱也不是單純某臟腑經絡受損,用藥治療疾病的同時,更要注重休息養生,從根本調理。

用藥方面,痰熱必須清除,否則火易動痰,痰易阻塞氣道引起喘息。陰液必須滋養,否則水不能制火,火氣容易上浮,病情反覆不定。氣機也要順暢,否則氣無法運行痰濁,痰濁阻塞,則氣機升降的通道受阻。目前的處方旨在清熱上焦而不傷及中下焦,滋養元氣而不助長火氣,滋陰而不留滯痰濁,標本兼治,才能有效。

第二次處方:藥材包括羚羊角、西洋參、知母、抱木茯神、石決明(先煎)、南沙參、川貝(去心)、棗仁、原金斛、海浮石、宋半夏、竹瀝(衝入),仍用人參鬚、生地炭。

當晚服用湯藥,藥材包括朱茯神、棗仁、煅瓦楞殼、北秫米、夜合花、宋半夏。

第二天複診:病情好轉迅速,令人欣喜。追溯病因,是風寒侵襲外邪,加上煩惱憂慮導致內傷,痰飲停滯,外邪刺激誘發疾病。由於氣虛運化遲緩,下焦攝納不足,導致喘滿加重,不可輕忽。因本體虛弱,無法完全祛除外邪,也無法完全清除病邪,日積月累,形成痰飲、風寒,最終都化為熱邪,上壅肺氣,下擾腎陽,擾亂肝風,影響心神,導致病情危急,難以處理。經過仔細考慮,採用非常規方法,以急則治標為原則,所幸病情每日好轉,但身體損傷已非輕微。目前脈象較弱,弦象較和緩,已無脈象有力上衝的現象,但仍嫌和緩不足,舌苔發黃,痰熱未盡消散,仍需謹慎。

神思不振,夜間偶有不寧,都是病後正常現象,只要按時服藥,安心休養,即可逐漸康復。

第三次處方:藥材包括羚羊角、原金斛、川貝、棗仁、石決明、全瓜蔞、知母、甘草、西洋參、宋半夏、茯神、連翹、竹瀝。

病人_起翁先生_,濕痰積聚於脾,貯於肺,化為痰飲,已四年。現咳嗽痰多,活動即喘,面浮足腫,脈象軟弱,右寸關脈滑數。氣虛運化緩慢,下焦攝納不足,導致喘滿加劇,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