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痰飲門 (5)

回本書目錄

痰飲門 (5)

1. 痰飲門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不運則生痰,肺不降則咳嗆。吐出盡系白沫黏韌之痰,咳甚則頭暈,脈弦滑,右耳鳴響失聰。擬宗金匱外飲治脾立方。

漂白朮(三錢五分),鹽半夏(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去尖),新會皮(三錢五分),茯苓(四錢),海浮石(四錢),白前(三錢五分),冬蟲夏草(三錢五分),川貝母(三錢五分,去心),生蛤殼(七錢,先煎),竹茹(三錢五分),生穀芽(五錢,包),磁朱丸(四錢,絹包),玉蝴蝶(二分)

,積痰積濕,肺脾受病。氣急咳逆,吐痰不爽利,脈弦。宜泄肺下氣,以防作喘。

栝樓實(四錢,淡姜水炒切),蘇子(三錢五分,鹽水炒),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冬瓜子(四錢),薤白頭(三錢五分,去苗酒浸),白芥子(一錢),代赭石(四錢,煅,先煎),茯苓(四錢),鹽半夏(三錢五分),海浮石(四錢),白石英(四錢),玉蝴蝶(二分),冬蟲夏草(一錢),甘草炭(四分)

,痰飲肺脾病也。脾不化濕,由濕蒸痰痰輸於肺,肺氣不降,致咳逆不已,精微之氣盡化為痰。舌垢,口乾不多飲,氣不致故燥,中無陽故不渴。脈軟弦。宜標本兩治。

白石英(五錢,先煎),川貝(三錢五分,去心),生米仁(四錢),冬蟲夏草(一錢,炙),海蛤粉(五錢,包),鹽半夏(三錢五分),茯苓(四錢),玉蝴蝶(三分),指迷茯苓丸(四錢,包)

,痰飲著涼即發,此肺脾病也。累年糾纏,最恐激動根株,殊不可忽。

六君子丸(四錢,包),白杏仁(四錢,去尖),白石英(四錢,煅,先煎),冬蟲夏草(一錢,炙),歸身(二錢),生蛤殼(一兩五錢,先煎),紫衣胡桃肉(二枚),玉蝴蝶(二分),款冬花(三錢,炙),冬瓜子(五錢),茯苓(四錢),炒穀芽(五錢,包)

,肺虛久喘動腎,胃家痰熱上亢,氣急痰嘶,神識迷濛。舌糙燥無津。氣不至口燥,中無陽故不渴。脈至數不勻。肢振病深藥淺,不易立方。

鮮霍斛,左牡蠣,元參,海浮石,西洋參,紫石英,川貝,竺黃片,生地炭,河車根,鹽半夏,茯苓

,痰飲伏根已深,吐痰不利,氣急,舌根垢。肺脾同病,最易喘急生波。擬宗《金匱》外飲治脾立方。

桂枝(四分),蘇子(三錢五分,炒),橘紅(一兩),冬瓜子(七錢),漂白朮(三錢五分),白芥子(一錢),製半夏(三錢五分),生草(四分),茯苓(四錢),萊菔子(四錢,炒),海蛤粉(七錢,包),紫衣胡桃肉(二枚),冬蟲夏草(一錢,炙),玉蝴蝶(三分)

,舌白根膩,右肋下痛,得食作泛,腹鳴小溲少,腰脊酸,脈濡滑。痰濕阻遏升降。防延噎膈。

白話文:

痰飲門

第一則:脾是產生痰的根源,肺是貯存痰的器官。脾臟運化失常就會產生痰,肺氣不降則會咳嗽、氣喘。吐出的痰是白色黏稠的泡沫狀,咳嗽嚴重時會頭暈,脈象弦滑,右耳鳴響甚至失聰。考慮使用金匱要略中治療外感飲邪的治脾方。

處方:白朮(3.5錢)、鹽半夏(3.5錢)、白杏仁(4錢,去尖)、陳皮(3.5錢)、茯苓(4錢)、海浮石(4錢)、白前(3.5錢)、冬蟲夏草(3.5錢)、川貝母(3.5錢,去心)、生蛤殼(7錢,先煎)、竹茹(3.5錢)、生穀芽(5錢,包)、磁朱丸(4錢,絹包)、玉蝴蝶(0.2錢)

第二則:積痰積濕,肺脾都患病。氣促、咳嗽逆上,吐痰不暢,脈象弦數。應該瀉肺降氣,預防哮喘。

處方:栝樓實(4錢,淡薑水炒切)、蘇子(3.5錢,鹽水炒)、旋覆花(3.5錢,絹包)、冬瓜子(4錢)、薤白頭(3.5錢,去苗酒浸)、白芥子(1錢)、代赭石(4錢,煅,先煎)、茯苓(4錢)、鹽半夏(3.5錢)、海浮石(4錢)、白石英(4錢)、玉蝴蝶(0.2錢)、冬蟲夏草(1錢)、炙甘草(0.4錢)

第三則:痰飲是肺脾的疾病。脾不能運化濕氣,導致濕氣化為痰,痰阻於肺,肺氣不能下降,造成持續咳嗽、氣逆,精微之氣都化成了痰。舌苔厚膩,口乾但不願多喝水,因為氣不足所以乾燥,體內沒有陽氣所以不渴。脈象軟而弦。應該標本兼治。

處方:白石英(5錢,先煎)、川貝母(3.5錢,去心)、生米仁(4錢)、冬蟲夏草(1錢,炙)、海蛤粉(5錢,包)、鹽半夏(3.5錢)、茯苓(4錢)、玉蝴蝶(0.3錢)、指迷茯苓丸(4錢,包)

第四則:痰飲感受寒邪而發病,這是肺脾疾病。多年纏綿不愈,最怕刺激病根,萬萬不可輕忽。

處方:六君子丸(4錢,包)、白杏仁(4錢,去尖)、白石英(4錢,煅,先煎)、冬蟲夏草(1錢,炙)、當歸身(2錢)、生蛤殼(1兩5錢,先煎)、紫衣胡桃肉(2枚)、玉蝴蝶(0.2錢)、款冬花(3錢,炙)、冬瓜子(5錢)、茯苓(4錢)、炒穀芽(5錢,包)

第五則:肺虛久喘累及腎臟,胃中痰熱上逆,氣促痰鳴,神志不清。舌頭粗糙乾燥無津液。氣不足所以口乾,體內沒有陽氣所以不渴。脈象數而無力,不規則。肢體震顫,病情嚴重,藥物作用較弱,不易制定處方。

處方:鮮石斛、牡蠣、玄參、海浮石、西洋參、紫石英、川貝母、竹瀝片、生地炭、河車(懷牛膝)根、鹽半夏、茯苓

第六則:痰飲病根已深,吐痰不暢,氣促,舌根苔厚膩。肺脾同病,最容易發生哮喘。考慮使用金匱要略中治療外感飲邪的治脾方。

處方:桂枝(0.4錢)、蘇子(3.5錢,炒)、橘紅(1兩)、冬瓜子(7錢)、白朮(3.5錢)、白芥子(1錢)、製半夏(3.5錢)、生薑(0.4錢)、茯苓(4錢)、萊菔子(4錢,炒)、海蛤粉(7錢,包)、紫衣胡桃肉(2枚)、冬蟲夏草(1錢,炙)、玉蝴蝶(0.3錢)

第七則:舌苔白厚膩,右脅下疼痛,進食後感覺胃中翻騰,腹部鳴響,小便減少,腰脊酸痛,脈象濡滑。痰濕阻礙氣機升降,應預防發展成噎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