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咳血門 (15)
咳血門 (15)
1. 咳血門
右,咳嗆早暮為甚,甚則嘔吐,曾經見紅,乍寒乍熱,脈軟弦不思,舌薄白少苔,便溏。體虛病不易奏功。
上西耆(三錢五分、),防風根(三錢,同炒),川貝(去心,三錢),竹茹(三錢),茯苓(四錢),上於朮(三錢五分),鹽半夏(三錢),生草(四分),白石英(三錢,煅,先煎),海蛤殼(一兩,先煎),冬瓜子(七錢),玉蝴蝶(三分)
孫先生,吐血之後,腰脊作痛,足膝少力,神思疲乏。無非本原受損之象,最防咳嗽糾纏。稟氣本薄,與虛損一途極近。藥培補之日,尚須加慎起居為要。
潞黨參(二兩,直劈,秋石三分拌炒),淡天冬(去心,一兩五錢),龜版膠(二兩,紹酒浸、收膏時入),杜仲(鹽水炒,三兩),北沙參(四兩),制首烏(四兩),懷山藥(炒黃拌,三兩),沙苑子(鹽水炒,四兩),大熟地(海蛤粉拌炒,七兩),清阿膠(二兩,紹酒浸、收膏時入),墨旱蓮(三兩),粉甘草(四錢),大生地(炒鬆,七兩),雪梨膏(收膏時入,四兩),熟女貞(三兩),大白芍(一兩五錢),左牡蠣(七錢,鹽水煅,先煎),川貝末(三兩,收膏時入),藕節炭(五錢),粉丹皮(一兩五錢)
井華水浸,如法滾煎三度,去渣烊入阿膠、龜版膠、雪梨膏、川貝末攪和收膏,每早服一調羹。
白話文:
咳血門
病人右側咳血,早晚咳嗽加重,嚴重時會嘔吐,曾吐出鮮血,時冷時熱,脈象軟弱弦細,不思飲食,舌頭薄白,苔少,大便稀溏。體質虛弱,病情不易痊癒。
處方一:西河柳(3.5錢)、防風根(3錢,同炒)、川貝母(去心,3錢)、竹茹(3錢)、茯苓(4錢)、白朮(3.5錢)、鹽半夏(3錢)、生薑(0.4錢)、白石英(3錢,煅,先煎)、海蛤殼(1兩,先煎)、冬瓜子(7錢)、玉蝴蝶(0.3錢)。
孫先生咳血後,腰背疼痛,腿膝無力,精神疲倦。這是臟腑元氣受損的表現,最怕咳嗽反覆發作。先天稟賦不足,與氣血虧損關係密切。服用補益藥物期間,更要謹慎起居。
處方二:潞黨參(2兩,直劈,秋石0.3錢拌炒)、麥門冬(去心,1.5兩)、龜板膠(2兩,紹酒浸泡,收膏時加入)、杜仲(鹽水炒,3兩)、北沙參(4兩)、制何首烏(4兩)、淮山藥(炒黃拌,3兩)、沙苑子(鹽水炒,4兩)、熟地黃(海蛤粉拌炒,7兩)、阿膠(2兩,紹酒浸泡,收膏時加入)、墨旱蓮(3兩)、炙甘草(4錢)、生地黃(炒鬆,7兩)、雪梨膏(收膏時加入,4兩)、熟女貞子(3兩)、白芍藥(1.5兩)、牡蠣(7錢,鹽水煅,先煎)、川貝母末(3兩,收膏時加入)、藕節炭(5錢)、丹皮(1.5兩)。
用井水浸泡藥材,按照一般方法煎煮三次,去渣後加入阿膠、龜板膠、雪梨膏、川貝母末攪拌,收膏成膏劑,每天早上服用一湯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