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竹亭

《湖岳村叟醫案》~ 十二、筋骨疼痛門(凡十一案) (1)

回本書目錄

十二、筋骨疼痛門(凡十一案) (1)

1. 十二、筋骨疼痛門(凡十一案)

【筋骨疼痛總論】

筋骨疼痛之證,古人雖有五痹之名,痹者主疼,故治痹之方,備而且精,倘能認准證候,屬痹證,用五痹之方,投之無不立見神效。只因五痹外疼痛證,比五痹更多。有氣虛不運之疼,有血虛不能養筋之疼,有傷寒溫疫初得之酸疼,有花柳毒、楊梅入骨之疼,有年老腎虧之疼,有少年受勞苦太甚,及至中年之疼,有跌打損傷之疼。夫筋骨之疼,不勝枚舉。

又有內傷之疼,外感之疼,有不內外傷之疼。氣血雙虧,勞苦過度,此內傷之疼也,傷寒溫疫初得,此外感之疼也,跌打損傷,此不內外傷之疼也。證既不同,治法各異,認清病證,治有何難。惟證候不明,張冠李戴,朱紫混淆,亂試針灸,妄投藥餌,輕者變重,重者致死,過後悔悟,已成覆水難收。孫真人云:「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東垣云:「醫者意也,神明精巧,存乎其人。」醫之一道,能熟此數語,亦可運用無窮矣。

【醫案】

【案一】

北呂寨村王姓,年五十餘。夏令務農,身出大汗,乘涼躺臥大樹下,自此兩腿疼痛難移,日輕夜重,病證日重一日,無奈迎餘往治。診得肝腎脾三部脈均沉緊,《脈訣》云:「沉者主寒,緊者主疼。」此屬寒邪無疑。遂用溫散寒邪和通經絡之劑,服一帖無效,又服二帖,夜疼減半,共服八帖,平復如故。方開於後。

當歸12克,紅花6克,川羌活10克,黃耆15克,防風18克,川牛膝10克,制草烏10克,制川烏10克,鑽地風6克,秦艽10克,官桂10克,麻黃6克,千年健12克,桂枝10克,乳香10克,甘草6克,酩流酒為引。

【案二】

呂寨王子明女,年八歲。中風寒半身不遂,用人扶持,僅能移步,三月餘屢治不驗,迎餘診療。診其脈,因虛弱中風寒之故,經絡被寒邪滯塞,氣血不行。治宜先用針開通血脈,然後回其虛,逐其邪,徐圖緩愈可也。遂針足三里、陽陵泉、太衝、委中諸穴,各灸十壯,後服黃耆除風湯,十五帖漸獲平復。

黃耆除風湯

炙黃耆12克,防風10克,秦艽6克,川羌活6克,獨活6克,川斷6克,桂枝6克,川牛膝6克,木瓜6克,沒藥10克,茯苓10克,紅花3克,白朮10克,官桂6克,炙甘草6克,柴胡10克,附子6克,酩流酒為引。

【案三】

薛樓薛某,舌耕為業,年五十二歲。稟斌甚弱,久坐傷脾,又逢夏令暑氣炎炎,乘涼太過,漸覺半身麻木不仁,微有不遂之兆。迎餘往治,診得肺脾之脈極虛兼緊,脈訣云;「緊者主寒」。遂開十全大補湯加減,共服二十帖,平復如舊。

後患者問余曰:「服除風之藥十餘劑無效,今先生亦用除風之藥而痊癒者何也?」餘曰:「伊雖用除風之藥,內無補藥,中氣不振,邪氣沉匿於血脈之中,如何能去?經曰:不能回其虛,安能攻其餘?,景岳先生云:正足者邪退,又云:補正即是發表,灌根即是灑葉。余尊古人成方,所以有效也。

白話文:

【筋骨疼痛總論】

古人雖然將筋骨疼痛歸類為「五痹」,痹症主要表現為疼痛,所以治療痹症的藥方很多且精妙。如果能準確判斷病症屬於痹症,使用治療痹症的藥方,通常能立即見效。但除了五痹之外,還有更多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例如,有因為氣虛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疼痛,有因為血虛無法滋養筋骨引起的疼痛,有因為剛感染傷寒或溫疫引起的痠痛,有因為花柳毒或梅毒侵入骨頭引起的疼痛,有因為年老腎虛引起的疼痛,有因為年輕時過度勞累導致中年出現的疼痛,還有因為跌打損傷引起的疼痛。筋骨疼痛的原因實在太多了,無法一一列舉。

筋骨疼痛又可分為內傷引起的疼痛、外感引起的疼痛,以及非內外傷引起的疼痛。氣血兩虛、過度勞累屬於內傷引起的疼痛;剛感染傷寒或溫疫屬於外感引起的疼痛;跌打損傷則屬於非內外傷引起的疼痛。既然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應該有所差異。只要能明確病症,治療並不困難。最怕的就是診斷不清,張冠李戴,把不同的病症混淆,隨意嘗試針灸,亂服藥物,輕則加重病情,重則導致死亡。到那時才後悔,也已經無法挽回。孫思邈說:「膽子要大,心思要細,做事要圓融,行為要端正。」李東垣說:「醫術的精髓在於心領神會,精妙的技術存在於醫生個人。」如果醫生能夠熟記這些話,就能夠靈活運用,獲益無窮。

【醫案】

【案一】

北呂寨村的王姓村民,五十多歲。夏天在田裡幹活,出了很多汗,就在大樹下乘涼躺臥。從那以後,兩條腿開始疼痛難以移動,白天輕微,晚上加重,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無奈之下,請我前往醫治。診斷他的脈象,發現肝、腎、脾三部的脈象都沉而緊。《脈訣》說:「沉脈主寒,緊脈主痛。」這明顯是寒邪引起的。於是,我開了溫散寒邪、疏通經絡的藥方。服用一帖沒有效果,又服用了兩帖,晚上疼痛減輕了一半。總共服用了八帖,就恢復如初了。藥方如下:

當歸12克,紅花6克,川羌活10克,黃耆15克,防風18克,川牛膝10克,制草烏10克,制川烏10克,鑽地風6克,秦艽10克,官桂10克,麻黃6克,千年健12克,桂枝10克,乳香10克,甘草6克,用酩流酒作為藥引。

【案二】

呂寨王子明的女兒,八歲。因為感受風寒而導致半身不遂,需要人攙扶才能勉強行走。治療了三個多月都沒有效果,於是請我去看診。診斷她的脈象,是因為身體虛弱而感受風寒,導致經絡被寒邪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治療應該先用針灸疏通血脈,然後補益虛弱的身體,驅除邪氣,慢慢調理才能痊癒。於是用針灸刺足三里、陽陵泉、太衝、委中等穴位,每個穴位都灸了十壯,之後服用黃耆除風湯,服用了十五帖,病情逐漸恢復。

黃耆除風湯

炙黃耆12克,防風10克,秦艽6克,川羌活6克,獨活6克,川斷6克,桂枝6克,川牛膝6克,木瓜6克,沒藥10克,茯苓10克,紅花3克,白朮10克,官桂6克,炙甘草6克,柴胡10克,附子6克,用酩流酒作為藥引。

【案三】

薛樓的薛某,以教書為業,五十二歲。天生體質虛弱,久坐傷了脾胃,又碰上夏天酷熱,乘涼過度,漸漸覺得半身麻木不仁,有輕微半身不遂的跡象。請我前往醫治,診斷他的脈象,發現肺脾之脈都非常虛弱而且脈象緊。《脈訣》說:「緊脈主寒。」於是開了十全大補湯加減,共服用了二十帖,就恢復如初了。

後來病人問我:「我之前服用祛風藥十幾劑都沒有效果,現在先生也用了祛風藥,卻能治好我的病,這是為什麼呢?」我回答說:「他雖然用了祛風的藥,但是裡面沒有補氣的藥,導致中氣不足,邪氣就潛藏在血脈之中,又怎麼能祛除呢?《內經》說:『不能補足虛弱,又怎麼能攻除邪氣?』張景岳先生說:『正氣充足,邪氣自退。』又說:『補益正氣就等於祛除邪氣,灌溉樹根就能滋養樹葉。』我遵循古人的成方,所以才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