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岳村叟醫案》~ 八、幼科門(凡三十案) (9)
八、幼科門(凡三十案) (9)
1. 八、幼科門(凡三十案)
脾為肺母,肺為腎母,脾母受傷,腎肺二經有連帶關係,欲補腎子,先補脾母。余制一方,名子母兩援湯。
白朮60克,熟地60克,常山30克,紅棗一斤,與藥同煮。去藥食棗,每日早晚各食15枚。
四天而瘧疾痊,食完一斤,塊消一半,原方又食一斤,諸症均愈,身體復元。張某置禮謝曰:「因當年冒犯,不敢請治,小女枉受數月之苦。」餘曰:「此些小事不足掛齒,餘豈能念舊隙者哉。」
按:子母兩援湯亦屬攻補兼施方。
【案二十三】
邑東南李樓村,李信義之子,年九歲。臘月出痘,迎余時見苗十二日。但見小兒周身之痘,色盡灰白,根盤紅暈,走散不收,其癢搔抓不停,痘內均含清水,毫無膿漿,皆是痘證大忌,辭不治。兒父泣啼懇求,余索服藥方,大概是涼血解毒、消風止癢之劑。始知藥誤治為害也。
餘曰:「此證只因誤治變逆,本在不治,恐未能挽回。倘若治之不愈,不歸咎我乎?」兒父曰:「即治不愈,焉敢歸咎。」餘遂遵《痘疹集要》溫中托毒湯大為加減,煎成一帖,早晨服下,午時又服一帖,至晚痘雖無起色,惟癢不止。又服一帖,來日早晨再看,癢已止,痘內清漿略變稠膿。
餘心暗喜,仍用此湯。日夜大劑連進,與以雞鴨魚肉與藥並吃,四天服藥六帖,大便一次,通體之痘盡成黃膿,顏色蒼老,飲食大進,醒睡兩安。又連進三帖,逐漸靨結癡,停藥三日,痂落而成功,共服十餘劑,竟轉危為安。後兒父問曰:「閣下純用大熱大補之劑,而收全功者何也?請示知以釋餘惑。
」餘曰:「痘發癢者,乃火衰之故,紅暈散漫不收者,乃元氣大虛、不能統攝營血歸根之理;痘內清漿者,氣虛不能化毒為膿也。如田地種豆,天熱地濕,豆苗三天可出。若陰晦天寒,六日亦不能出芽。又如氣球,氣足則起,氣虛者陷也。痘屬先天陰毒,非借陽氣而功不成。
」伊聞餘言,嘆服而退。
溫中托毒湯加減
黨參15克,白朮15克,炙甘草10克,熟地18克,山藥12克,油桂10克,炙黃耆24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紅棗5枚,當歸身10克,黃豆10克,水煎服。
按:說理明白,論證清楚,若不熟於方書、不富於經驗者,何克臻此。
【案二十四】
雎縣西嶺寺村,馬姓夫婦,家貧甚,夫以筆耕,妻以針耨,生一子,方四歲,得痿證,臥床年餘,調治乏資,終日憂慮,適逢臨證彼處,趁時請療。診得小兒肝肺脈均滑數,此屬濕熱為病,非清熱除濕不廖。遂開一方,名曰起廢湯,二帖見效,八帖痊癒。兒父曰:「此兒余以為終身作廢人,蒙先生一醫而愈,大德大恩,恨今生難報於萬一也。」
白話文:
八、幼科門(凡三十案)
第一則:孩子的脾胃受損,連帶影響肺和腎。要補腎,必須先補脾。我開了一個方子,叫做「子母兩援湯」。 方中白朮、熟地各60克,常山30克,紅棗一斤,一起煮。藥煮好後把紅棗取出,每天早晚各吃15枚棗子。 四天後瘧疾就好了,吃掉一斤棗子,腫塊消了一半。又吃了一斤棗子,所有症狀都好了,身體也恢復了。張某送禮來感謝,說因為以前得罪過我,不敢求醫,女兒因此受了幾個月的苦。我說:「這都是小事,我怎麼會記着以前的恩怨呢?」 「子母兩援湯」是攻補兼施的方劑。
第二則:李樓村李信義九歲的兒子,臘月出痘,痘苗長了十二天。孩子身上痘疹顏色灰白,痘疹周圍卻紅暈,痘疹散開不收斂,孩子一直抓個不停,痘內全是清水,沒有膿,這是痘疹的大忌。我本來想拒絕治療,但孩子的父親哭着求我,我問他之前用了什麼藥,原來是涼血解毒、消風止癢的藥。我才知道是藥物誤治造成的。我說:「這個情況是因為誤治導致病情逆轉,本來就不該用藥,現在恐怕難以挽回。如果治不好,你不要怪我。」父親說:「即使治不好,也不敢怪您。」於是,我根據《痘疹集要》中的「溫中托毒湯」加減用藥,煎了一帖藥,早上服下一帖,中午又服下一帖,晚上痘疹雖然沒有好轉,但癢止住了。又服下一帖,第二天早上再看,癢已經止住了,痘內清水略微變稠,成了膿。我暗自高興,繼續用這個方子。連續服用大劑量藥物,並讓孩子吃雞鴨魚肉,四天服藥六帖,大便一次,全身痘疹都變成黃膿,痘疹顏色也變深了,孩子胃口大開,睡眠安穩。又連續服用了三帖藥,痘疹逐漸結痂,停藥三天,痂脫落,治療成功。總共服用了十幾劑藥,終於轉危為安。後來孩子的父親問我:「您只用大熱大補的藥物,卻能收到全效,這是為什麼呢?請您指點一下,解開我的疑惑。」我說:「痘疹發癢是因為陽氣不足,紅暈散漫不收斂是因為元氣虛弱,不能將營血收斂歸根;痘內是清水是因為氣虛不能將毒化為膿。就像種豆子,天氣熱、土地濕潤,三天就能出苗。如果陰天寒冷,六天也出不了芽。又像氣球,氣足則鼓,氣虛則癟。痘疹屬先天陰毒,非借助陽氣不能成功。」他聽完我的解釋,很佩服,就告辭走了。 「溫中托毒湯」加減方:黨參15克,白朮15克,炙甘草10克,熟地18克,山藥12克,油桂10克,炙黃耆24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紅棗5枚,當歸身10克,黃豆10克,水煎服。 這則病例說明,醫理講得明白,論證清晰,如果不是熟讀醫書,經驗豐富,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
第三則:雎縣西嶺寺村馬姓夫婦家境貧寒,丈夫靠寫文章為生,妻子靠針線活維持生計。他們四歲的兒子患了痿證,臥床一年多,沒有錢治療,整天憂心忡忡。我恰好在那裡出診,他們就請我治療。我診脈發現孩子的肝肺脈都滑數,這是濕熱引起的疾病,必須清熱除濕才能治癒。我開了一個方子,叫做「起廢湯」,兩帖藥見效,八帖藥痊癒。孩子的父親說:「我以為這個孩子這輩子都廢了,多虧您醫治好了,大恩大德,我這輩子都報答不了。」